暢曉燕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 洛陽471000)
原發性高血壓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處于不斷進展狀態的心血管綜合征,可導致患者血管、心臟結構與功能的改變[1]。射血分數保留性心衰(HFpEF)為高血壓常見并發癥,具有預后差、病死率高等特征[2]。現階段,臨床多通過藥物療法幫助原發性高血壓合并HFpEF患者控制病情進展,改善生存質量。阿利沙坦酯與福辛普利鈉均為治療高血壓合并HFpEF的常用藥,但目前臨床對于兩者的療效尚存諸多爭議。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比阿利沙坦酯與福辛普利鈉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合并HFpEF的療效,明確阿利沙坦酯的應用價值,從而為臨床用藥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130例原發性高血壓合并HFpEF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5例。對照組男40例,女25例;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68.05±4.82)歲;高血壓病程3~14年,平均病程(7.21±1.50)年。觀察組男38例,女27例;年齡51~81歲,平均年齡(67.96±4.80)歲;高血壓病程3~14年,平均病程(7.18±1.52)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原發性高血壓、HFpEF相關診斷標準[3~4];臨床資料完善;二尖瓣血流頻譜顯示E/A異常;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Ⅱ~Ⅲ級。(2)排除標準:合并瓣膜病、限制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一般治療:口服酒石酸美托洛爾膠囊(國藥準字H20073371)100 mg/次,2次/d;鹽酸貝那普利片(國藥準字H20063041)10 mg/次,1次/d;氫氯噻嗪片(國藥準字H20058629)30 mg/次,1次/d。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福辛普利鈉片(國藥準字H20064148)口服,10mg/次,1次/d;觀察組給予阿利沙坦酯片(國藥準字H20138001)口服,240 mg/次,1次/d。兩組療程均為4周。
1.4 觀察指標(1)血壓。比較兩組治療前后24 h收縮壓(SBP)和24 h舒張壓(DBP)水平,以KRL-WABP動態血壓監測儀(重慶康如來科技有限公司)測定。(2)心功能。比較兩組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6MWT)、血清腦鈉肽(BNP)水平。6MWT:在室內封閉走廊上,記錄患者6 min內徒步行走的距離,距離越遠則心功能越好。血清BNP水平:采用HD-F2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濟南華天恒達科技有限公司)測定。(3)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咳嗽、嘔吐、頭暈目眩、心悸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24 h SBP和24 h DBP水平均下降,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mm Hg,±s)

表1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mm Hg,±s)
?
2.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6MWT均變長,血清BNP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時間 組別 n 6MWT(m) BNP(pg/ml)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65 65 t P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65 65 t P t對照組治療前后對比P對照組治療前后對比t觀察組治療前后對比P觀察組治療前后對比271.56±20.84 273.04±21.63 0.397 0.692 345.02±25.27 378.31±28.90 6.991 0.000 18.081 0.000 23.511 0.000 950.35±92.98 946.61±90.42 0.233 0.817 701.87±86.51 568.20±81.14 9.086 0.000 15.774 0.000 25.112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原發性高血壓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是一種可控但需終身治療的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死率及致殘率。高血壓亦是HFpEF的獨立危險因素,可造成患者左心室心肌細胞纖維化,加大收縮期室壁壓力及負荷,同時增加動脈管壁膠原含量,進而導致左室肥大、血管僵硬、心舒張功能受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尤為重要。
福辛普利鈉為新型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降低醛固酮、血管緊張素Ⅱ濃度,同時阻礙緩激肽的降解,從而擴張外周血管,減輕血管阻力,達到降壓效應[6~7]。但不良反應較多,不宜長期服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24 h血壓水平均下降,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6MWT均變長,血清BNP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原發性高血壓合并HFpEF患者治療中,阿利沙坦酯與福辛普利鈉均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但阿利沙坦酯不良反應較少,且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分析其原因:阿利沙坦酯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藥,口服吸收較好,半衰期約為10 h,達峰時間為1.5~2.5 h,可通過作用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醛固酮分泌,阻礙內皮細胞增殖,同時促進前列環素、一氧化氮等擴血管物質的釋放,繼而擴張外周小動脈,減輕血管阻力,下調血壓水平[8~9]。此外,該藥可有效延緩心肌細胞肥厚和纖維化,減輕左心室壓力性負荷,繼而抑制心室重構,改善心功能。阿利沙坦酯水解產物為EXP-3174,在與血管緊張素Ⅱ受體結合的同時,對其他激素受體或心血管中重要的離子通道影響較小,且不會阻礙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對緩激肽的降解作用,故不會引發緩激肽作用增強導致的不良反應,適合長期服用[10]。綜上所述,在原發性高血壓合并HFpEF患者治療中,阿利沙坦酯與福辛普利鈉均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但阿利沙坦酯不良反應較少,且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