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前 翟瑤 張峽溦 馮金豹
(1河南省南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南陽473000;2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南陽473002)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通過呼吸道傳染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若不及時治療會損傷呼吸系統,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由于菌陽肺結核傳播介質簡單,導致傳播率較高,病死率也相對較高,故臨床上較為重視該類患者的首次治療[2~3]。以超短程起效藥物治療菌陽肺結核能夠達到縮短治療療程的目的。莫西沙星有較好的早期殺菌活性,且有很強的清除持留菌作用,能有效縮短抗結核療程。吡嗪酰胺為針對性抗結核分枝桿菌藥物,能滲透吞噬細胞并進入結核桿菌內,影響細菌的正常代謝,使其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討莫西沙星與吡嗪酰胺超短程化療方案在菌陽肺結核初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150例菌陽肺結核初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5例。對照組男32例,女43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45.36±19.74)歲;體質量48~85 kg,平均體質量(61.52±11.36)kg;體質量指數16~22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19.18±1.21)kg/m2。研究組男33例,女42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6.28±18.67)歲;體質量50~86 kg,平均體質量(62.34±12.03)kg;體質量指數16~21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19.23±1.25)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肺結核,且痰結核分枝桿菌呈陽性;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首次接受治療;胸部CT檢查存在≥1個空洞。(2)排除標準:存在藥物禁忌;妊娠期及哺乳期;存在嚴重認知障礙;合并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造血系統功能異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化療方案治療:口服吡嗪酰胺(國藥準字H15020259),2粒/次,3次/d;口服利福平(國藥準字H23022252),3片/次,1次/d;口服乙胺丁醇(國藥準字H23020478),3粒/次,1次/d;口服異煙肼(國藥準字H32022270),3片/次,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莫西沙星(國藥準字H20193387),1片/次,1次/d。兩組均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1)痰菌轉陰率。治療2個月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痰液于痰涂片上,檢測痰結核分枝桿菌是否為陰性,并統計轉陰率。(2)免疫功能指標:治療2個月后采用CytoFLEX流式細胞儀測定(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兩組CD3+、CD4+/CD8+及自然殺傷細胞(NK)。(3)不良反應。統計兩組皮疹及藥物性肝損傷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痰菌轉陰率比較 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痰菌轉陰率46.67%(35/75)高于對照組30.67%(2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48,P<0.05)。
2.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CD3+、CD4+/CD8+及NK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CD3+、CD4+/CD8+及NK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有3例皮疹,1例藥物性肝損傷,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33%(4/75);研究組有1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1/7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28,P=0.363)。
菌陽肺結核初治是指經痰涂片檢測痰菌為陽性或痰培養為陽性的肺結核患者,并且沒有接受過抗結核藥物治療,此類患者采用常規化療方案,治療時間較長,若未得到有效治療將嚴重損害心肺功能,引起氣胸、咯血、肺部感染等并發癥。而長期受疾病的困擾容易導致患者失眠、疲憊及消瘦等,嚴重影響其生活及工作,降低生活質量。因此,臨床需尋求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4]。
在免疫系統中,淋巴細胞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其中CD3+、CD4+、CD8+及NK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痰菌轉陰率及CD3+、CD4+/CD8+、NK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莫西沙星與吡嗪酰胺超短程化療方案可有效提高菌陽肺結核初治患者痰菌轉陰率,且有調節免疫系統的作用。吡嗪酰胺為針對性抗結核分枝桿菌藥物,與其他抗結核藥物間無交叉耐藥性,主要通過滲透入含結核分枝桿菌的巨噬細胞內,與細菌發生反應轉化為吡嗪酸,達到抗菌作用。此外,吡嗪酰胺是煙酰胺的衍生物,可妨礙氧對結核分枝桿菌的作用,使菌株代謝異常,造成死亡[5]。但多項研究表明,在超短程化療期單一使用吡嗪酰胺治療,結核復發例數較多,故需要聯合其他藥物治療[6]。莫西沙星是第四代喹諾酮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和廣譜抗菌活性,主要通過抑制非敏感菌、細胞內結核菌及抗酸桿菌的DNA合成達到殺菌作用,且具有不易出現耐藥性及不良反應、半衰期長等特點[7~9]。同時莫西沙星對生長緩慢的結核分枝桿菌有明確的殺菌活性,且對利福平及乙胺丁醇產生耐藥性的持留菌株有很強的清除作用,能夠有效提高耐多藥菌陽性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效果,縮短抗結核療程,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且經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含莫西沙星的超短程治療方案對菌陽肺結核初治患者治療2~3個月后,痰菌的復陽率明顯降低,為菌陽肺結核初治超短程化療的主要藥物。因此,莫西沙星與吡嗪酰胺超短程化療方案可加強對細胞內持留菌株的清除效果,并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另外,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說明該治療方案較為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莫西沙星與吡嗪酰胺超短程化療方案對菌陽肺結核初治患者可有提高患者痰菌轉陰率,還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自愈能力,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