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友
(合肥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目前,對于房建施工中防滲漏施工技術的研究并不少見,但大多數只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無法在滲漏問題發生初期及時遏制[1]。基于此,設計房建施工中防滲漏施工技術,致力于杜絕房建施工中的滲漏問題,進一步提高施工房建質量。
考慮到造成房建滲漏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外部的自然環境、磚砌體的材料以及施工過程中造成的泄漏,針對以上原因的具體分析內容如下。
基于外部自然環境差異大的特點,房建施工中會受到外部自然環境的影響,進而造成滲漏問題[2]。在北方,常見的為冰凍現象,破壞房建施工中的外墻硬度;在南方,常見的為暴雨現象,由于雨水量大、長時間的沖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房建施工中的外墻硬度。尤其是酸雨,會大面積侵蝕房屋建筑的外墻,導致房建滲漏問題加劇。
由于目前我國房建施工主要采用輕質的磚砌體材料作為建筑材料,雖然屬于環保型建材,但這種磚砌體的材料普遍具備易吸水的特質,存在較大的孔隙率,導致很容易出現滲漏的問題。不僅如此,磚砌體的材料存在硬度低的問題,一旦產生裂縫,必然會伴隨出現滲漏的問題。
在房建施工中必然會留有孔洞便于施工,但在施工結束后如對孔洞的處理不當,這些孔洞就會成為房建滲漏的隱患。一旦出現對孔洞的密封不當,也同樣會導致房建滲漏,尤其是門窗部分,在施工過程中安裝不規范,導致存在縫隙,是房建滲漏的主要誘因。
結合上述房建滲漏的原因,明確房建滲漏不是某一點位造成的結果。因此,針對房建施工中防滲漏施工技術的具體應用需要進行全方位分析,如下文所述。
為防止房建滲漏問題,本文提出控制房建施工砂漿配合比,研究依據嚴格遵守《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GB/T 50448-2008)中Ⅱ類的技術要求,在此基礎上,對房建施工砂漿的最佳混合骨料配合比提出具體建議[3]。考慮到房建施工受高度的影響,使用的砂漿水膠比一般會比同條件下的砂漿水膠比低一個強度等級,因此,有理由提高一個強度等級。為精準控制房建施工砂漿配合比,首先,計算砂漿水膠比;其次,確定砂漿水膠比下房建施工所需的用水量;最后,得出砂漿骨料用量,以此為配比控制房建施工砂漿配合比。設砂漿水膠比的表達式為W/B,可得公式(1)。

(1)
式中:W為水量;B為水泥量;αa為系數,采用碎石時為0.46,采用卵石時為0.48;k為水泥實測強度值;αb為系數,采用碎石時為0.52,采用卵石時為0.61;f為目標砂漿強度等級值。在計算出砂漿水膠比的基礎上,確定砂漿水膠比下房建施工所需的用水量。設用水量為m,可得公式(2)。
m=W(1-β)
(2)
式中:β為碎石最大粒徑。通過公式(2),得出確定砂漿水膠比下房建施工所需的用水量。考慮到通常情況下房建施工使用中砂,砂率取值42%,用βs表示,得出砂漿骨料用量。設砂漿骨料用量為r,可得公式(3)所示。

(3)
通過公式(3)可以得出砂漿骨料用量。通過改變砂漿的用水量,能夠打破砂漿的動態平衡,改變砂漿骨料用量。并在此配合比的基礎上,允許水膠比在± 0.03之間浮動,不影響砂漿的力學性能。通過上述計算,得出期望施工強度下房建施工砂漿配合比,其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房建施工砂漿配合比
結合表1所示,通過控制房建施工砂漿配合比,提高砂漿密度,確保砂漿的力學性能,進而增強房建施工中的砌墻密度,從而避免房屋滲漏問題。
在控制房建施工砂漿配合比的基礎上,還需要計算房屋外墻結構比例,以防滲漏的要求為前提,必須依據一定的比例控制房屋外墻結構,提高房屋外墻比例的合理性。針對外墻長度的結構長度以及功能長度進行計算,確定房建施工中外墻施工要求。設外墻長度的結構長度為L,其公式為:
L=(Z-1)I
(4)
式中:Z為只有兩端第一根立柱不失效情況下該外墻的立柱個數;I為外墻立柱中心間距。外墻長度的功能長度相較于結構長度計算過程復雜,可以根據各變量推導出功能長度比例計算式。設外墻功能長度比例計算式為X,其公式為:

(5)
式中:LA為外墻端部的水平距離;b為外墻內邊緣距硬邊緣的距離;a為外墻外邊緣至硬邊緣的距離;α為外墻斜展率;LB為外墻標準段距邊緣的距離。通過計算房屋外墻結構比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外墻砌筑塊的飽滿程度,為房建施工防滲漏提供幫助。
采用防滲漏施工技術,設置有效的門窗防漏阻尼區,通過門窗防漏阻尼區在一定程度上填滿接縫材料的縫隙,提高房屋建筑的防滲漏效果。在設置過程中,依據房屋建筑內最不利供暖點,選擇合適的保溫材料延長暖空氣在房屋建筑中停留的時間,避免由于溫度過低導致門窗防漏阻尼區開裂,影響其防滲漏效果。在此基礎上,并在中間層次添加保溫材料,利用隔層阻擋室外的冷空氣,保證門窗防漏阻尼區的材料結構性能不發生變化,能夠起到有效的防滲漏作用。
為構建實驗,實驗對象選取某正在施工的房屋建筑,其整體結構參數包括:剪力墻,結構高度為40.5 m,結構尺寸為110 mm×750 mm,支架間距為1 000 m×1 000 m;梁模板,結構高度為42 m,結構尺寸為1 500 mm×200 mm×1 450 mm,支架間距為1 000 m×1 200 m。依照房建施工要求,規范施工流程。在保證不受到外部環境干擾的條件下,首先,使用本文設計的施工技術進行房建施工,記為實驗組;其次,使用傳統施工技術進行房建施工,記為對照組。共設計10個監測點,監測點的選取為以往房建施工中易滲漏點位,通過對比兩種施工技術下在一年內有無出現泄漏情況,證明該施工技術的防滲漏性能,得出實驗結果。
整理實驗結果,見表2。

表2 兩種技術實驗結果對比表
由表2可知,在使用兩種施工技術1年后,設計施工技術下10個監測點位均未出現滲漏現象;而傳統施工技術在監測點3、監測點7以及監測點10出現滲漏情況。且監測點7的滲漏情況較為嚴重。由表2還可以看出,此次設計的施工技術防滲漏性能明顯優于傳統施工技術,具有良好的防滲漏效果,證明了此次設計的防滲漏施工技術能夠滿足房建施工的實際要求,有必要在現實中廣泛投入使用。
通過上述分析,能夠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見,本文設計的施工技術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在后期的發展中,必須重視起房建施工中對防滲漏問題。為保證房建施工不出現滲漏的現象,對防滲漏施工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后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對防滲漏施工技術的優化設計提出深入研究。但本文沒有重點分析防滲漏施工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對此方面進行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