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容欽
(東莞市橋頭鎮規劃管理所,廣東 東莞 523000)
在城鄉規劃管理當中,通過運用生態景觀能夠為城鄉規劃的科學性給予良好支撐條件。在有效調節城鄉結構的同時,滿足人們在城鄉建設領域中多方面的需要[1]。在城鄉規劃實際開展過程中,應當在保障人們規劃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對城鄉的視覺容量進行合理調控,不僅可以使城鄉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更符合當前綠色建設的要求[2]?;诖?,本文開展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研究。
生態景觀對于城鄉規劃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為保證更好的城鄉規劃質量,應當在應用生態景觀的過程中嚴格遵循以下幾點原則,如圖1所示:

圖1 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原則
首先,在城鄉規劃過程中,不能對城鄉與周圍整體構成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應當充分滿足景觀生態學的規劃原則,因此在具體實施城鄉規劃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在原始生態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對城鄉空間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從而確保城鄉原本面貌更好的發展;其次,在進行城鄉規劃的過程中還應當以生態景觀的基地以及廊道理論等對城鄉中開放式的空間結構進行合理建設,從而確保城市、鄉村以及周圍生態環境的互聯互通,使三者有機融合為一體[3];再次,在應用生態景觀進行城鄉規劃建設的過程中,還應當對城鄉周圍環境的生態經濟性增加重視。從生態景觀系統的角度出發,其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具備一定的自我保護機制和能力,因此城鄉規劃應當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對低保護性城鄉本地種植品種進行合理選擇,以此 確保種植資源的高效利用[4];最后,在城鄉規劃過程中,還應當注重對自主環境的保護以及對城鄉可持續發展的考量,在秉承城鄉發展與周圍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生態景觀的應用,更好地實現對城鄉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
在應用生態景觀對城鄉綠地網絡布局進行規劃時,保證城市綠地、公園建筑、鄉村自然生態區以及鄉村農田形成統一的網絡結構。在網絡布局中應當包含兩種主要功能,一種為管道功能,用于方便各類物種通過廊道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另一種為屏障功能,即阻擋物種的流動,以此達到降低地表被侵蝕程度的目的。通過合理連接,使橫向綠地系統相互貫通形成完整的網絡結構。不僅可以使城市中心的綠化體系與周圍生態環境中的森林體系、鄉村農業體系相互銜接,還能夠將周圍環境中的森林生態群落和鄉村農業園形成良好的生物“氣場”,保證對城市進行不斷地滲透,達到城鄉融合的效果。
在布局過程中,可選擇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和立體布局三種,或相互結合的布局方法。將城市與鄉村看作一個整體,在充分明確景觀特點和實際要求下,將三種不同布局方式充分融入生態景觀建設當中,從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突顯生態景觀的特色,達到景觀與城鄉結構關系協調一致的效果(表1)。

表1 不同城鄉綠地網絡布局形式及對應優勢
通過在城鄉規劃過程中構建生態源地,不僅可以對城鄉周圍綠地及水面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作用效果不僅只限于邊界范圍內。當前城鄉生態源地的幾何形態差異較大,例如圓形、相對舒展幾何形態等。圖2為多種不同城鄉生態源地及其周圍影響范圍示意圖。

圖2 多種不同城鄉生態源地及其周圍影響范圍示意圖
由圖2可以看出,在絕對面積的相同條件下,生態源地的空間分布形態不同,其為周圍環境帶來的綠化作用也存在較大差異。隨著生態源地的周長及面積不斷增加,源地對于周圍環境的作用會逐漸減弱。因此,通過上述分析得出,源地實際影響范圍由其實際展布形態決定。通常情況下,源地整體形成的幾何形態越復雜,對于周圍城鄉環境的貢獻程度越大。在城鄉規劃過程中,應當種植符合生態源地的布局與形態條件的植物。在用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整個區域內盡可能采用分散形式的布局方式,盡可能形成較為舒展的城鄉生態源地。生態源地不僅可以采用平面布局方式,還可以采用垂直方式。在綠化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為保證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源地的生態作用,應當盡可能保證源地在垂直方向上發展。
針對城鄉規劃過程中,對其生態功能定位和生態系統現狀問題,從環境系統質量、生態系統物種組成等方面實施生態景觀規劃。在規劃過程中,應當充分明確城鄉規劃生態效益目標,并以提升其作為標準開展。表2為城鄉規劃生態效益目標。

表2 城鄉規劃生態效益目標
在確定城鄉規劃生態效益目標及相關績效指標時,應當基于當前城鄉規劃的現狀以及規劃建設過程中具體的投資量確定,從區域生態系統質量、生態系統物種組成、體制機制細化,以此達到建立的目標滿足規劃建設發展需求的目的。
生態景觀具備的特征及優勢使得其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本文通過開展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研究得出,當前在城鄉空間結構確立及城鄉綠色建設上,應用生態景觀可以更高的價值和作用,能夠更好地推動城市與鄉村的融合,并保證城鄉實現共同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