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6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可以讓非營利性的網絡學院遍地開花,促進公平的教育環境本周早些時候,中國舉行高考。在1080萬注冊考生及其父母中的大多數人看來,這是決定人生的大事。但既然80%以上的考生都能進入某種形式的高等教育,為什么高考還是那么重要?
其實,上述高錄取率包括在職業學院就讀的學生。四年制本科的錄取率約為44%,但地區差異不小。此外,并非所有的大學學歷都是平等的。“一流”大學的總體錄取率約為24%,各地區的差異更大。“一流”大學的頂端是“985”和“211”大學,它們可以成為好工作的入場券。然而,大多數省份只有不到2%的考生(如廣東為1.3%)能進入“985”大學。北京、上海和天津有4.3%到5.8%的考生能進入此類大學。
通過公開考試的大學錄取似乎是公平的,但存在三個問題:首先,好大學在不同地區的錄取率有很大差異。其次,大城市和農村的中學教學質量存在差異。第三,富裕家庭愿意花錢讓子女參加私人補習,以提高其子女的成績。
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整頓過度的私人補習,更詳細的規定即將出臺。真正的問題是,商業輔導機構利用學生家長的希望和焦慮——耗盡家庭資源,擠壓替代性消費,妨礙生育。
家長們投資補習是為了讓子女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但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課外補習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雖然整體水平提高了,但學生的相對競爭地位,至少在城市地區,基本上沒有變化。
監管商業性補習只是所需工作的一半。中國還應尋求促進高質量的非營利性補習,這可以成為減少不平等的有效手段。在線教育可以幫助資源貧乏的地方學校克服困難。
中國的教育部門可以率先建立一個網上輔導平臺。知名大學可以提供在線補習,把它作為公共產品。大學管理的學院可以主要負責平臺,大部分內容則由學生創造。誰能比剛剛經歷高考的佼佼者更能夠開發內容呢?▲
(作者溫斯頓·默克,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