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江啟臣9日在中常會上透露,臺灣政治大學選研中心的調查顯示,有57%的受訪民眾愿意接種中國大陸代理商引進的德國BNT疫苗。這顯示多數臺灣民眾在意的是疫苗本身的品牌以及是否經過國際標準的檢驗,不會因為代理商是誰而產生排斥。
事實上,大陸生技大軍近年積極取得國際藥品大中華區授權,而大中華區的定義范圍包括臺灣。據臺灣《今周刊》9日報道,以前臺灣藥品市場不是原藥廠直接在臺設分公司銷售,就是臺灣代理商拿到授權。近年來,新興崛起的大陸藥廠談下不少大中華區代理權。一名藥商采購人員告訴《今周刊》,臺灣在爭取國際藥品代理權時總是搶不過大陸,而這些藥品包括臺灣人常見的心血管、乳癌治療藥物。目前,雖然美國公司仍占臺灣新藥代理的40%,排在第一,但大陸已經以占比29%擊敗日本躍升第二。
對于大陸近年新藥產業的迅猛崛起,有多年國際新藥授權談判經驗的臺灣制藥大廠“法德藥”執行長鐘裕民稱,大陸的海歸人才是重要因素。他回憶,差不多從2008年至2012年間,大量大陸藥界海歸開始回國,“過去是出去四五個才有一個回來,近幾年出去和回來人數已差不多相等”。他表示,這些海歸人才迅速成立了一家家中小型生技公司,憑借豐厚的資金來源,以“彎道超車”的方式在海外積極“獵藥”。對于上海復興拿到德國BNT疫苗大中華區授權一事,鐘裕民強調,復星去年3月拿到了授權,“重點是它比輝瑞早了幾天”,這顯示上海復星對全球新藥產業非常了解,而且整個組織的行動力非常高。《今周刊》總結稱,大陸搶下代理權,一是靠人才,二是靠資金,也與大陸市場以及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有關。一名藥商副總稱,各國對藥品都是嚴加管制,“我們談大中華區代理,付了一大筆錢后,結果進不了大陸市場,相比對方進不了臺灣市場,誰的損失會比較大?”
馬英九當政時期,兩岸醫藥行業的交流取得進展。2010年12月,時任大陸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時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第六次“陳江會”期間,在臺北簽署《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協議共六章30條,宗旨是保障海峽兩岸人民健康權益,促進兩岸醫藥衛生合作與發展。協議內容包括傳染病防治、醫藥品安全管理及研發、中醫藥研究與交流及中藥材安全管理、緊急救治以及雙方同意的其他領域。
新冠疫情暴發后,民進黨當局一直以大陸代理為由拒絕進口BNT疫苗。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8日撰文稱,這種說法不僅違反“行政法”禁止不當聯結的原則,更限制了人民追求健康的“憲法人權”。“日本捐贈臺灣的英國疫苗是‘日本人不敢打的,陳時中不僅敢讓我們打,還稱贊日本有情有義。”此情形顯示他決定采用疫苗與否的理由,并非僅是基于保障人民的健康權。文章稱,民進黨當局既然高喊“臺灣共同的敵人是病毒”,凡愿捐贈疫苗者都應視為人道救援,目前《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仍有效,《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7條也授權防疫指揮官可做任何應變措施,“大陸捐贈疫苗進口并不難”。▲
(張若)
環球時報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