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婷
【摘? ? 要】教育是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教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使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教學品質就體現在這種藝術的具體化過程中。課堂如何更有活力,如何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這與教學資源的應用有著密切關聯。多樣化的資源應用,讓課堂充滿活力,給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
【關鍵詞】多資源;顯性資源;生成性資源;隱性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4-0072-02
Multi-resource Information Class: Dynamic Class to Grow Together
(Xiamen No.2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China)WANG Jinting
【Abstract】Education is to teach people to master how to use the art of knowledge, educ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make students “see the forest through the trees”, teaching qu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concrete process of this art.How to have more vitality in class and how to promote the common growt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The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 resources makes the classroom full of vitality and gives students the space to explore freely, so that they can grow together in the collision of thinking.
【Keywords】Multi-resources;Explicit resources;Generative resources;The recessive resources
“多資源信息課”指應用多樣化教學資源展開教學的信息技術課堂。這里的多樣化教學資源不僅指為了開展教學活動而運用的教學素材或條件(比如教材、講義、案例和課件等)以及一些教學基礎設備設施等,還指教師本身、學生個體以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所產生的系列資源。
法國著名哲學家莫蘭指出“事物的復雜性會導致人們多方面的認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給出關于一個被研究現象的所有信息,而是要求人們尊重這個現象的不同方面?!闭n堂教學面對著千差萬別的教學對象、千姿百態的教學情境、變動不居的教學過程,鑒于此種復雜性,教師要使得課堂更有活力,課堂教學資源的優化是重要途徑。
而課堂教學資源的優化則表現為教師多資源意識和觀念的逐步樹立,教師不再將自己當作唯一的教學資源,或僅局限于現有提供的資源中,而是將課堂教學方方面面的潛在資源提升到顯性的層面上,圍繞教學要求加以挖掘、利用、整合。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樣化教學資源,讓課堂教學更有活力,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在不斷探索中成長呢?
一、有效預設,備好顯性資源
多資源信息課中的顯性資源包括圖片、音樂、視頻、文檔、半成品等,它作用于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復習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顯性資源能否充分發揮作用取決于我們課前的準備是否恰當,因而教師做好教學預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鐘啟泉在《靜悄悄的課程革命》講座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更好的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有效的“預設”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而有效的預設則要建立在充分地解讀教材、分析教學對象、明確認知沖突的基礎上。充分的教材解讀,可以幫助我們明確教學目標及學生需掌握的知識要點、難點,讓我們能提前思考對應的解決策略,準備有助于問題解決的顯性資源,如操作示范視頻等。教學對象分析,包括學生的形象思維分析、知識層面分析、操作能力分析等,讓我們充分地了解學生,可以幫助我們創設更具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備好對應的情境素材資源。
操作性是信息技術課堂的重要特性之一,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生難以完成大作品創作,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學生的“半成品”資源。認知沖突則是教師與學生在對環境、他人、事件及自身行為的看法、信念、知識和態度等認知成分之間發生的沖突。師生間不同的認知過程、認知風格、認知能力、認知策略都有可能造成師生間的認知沖突。明確認知沖突,可以讓我們在資源選擇時方向更加明確,如選擇什么風格的圖片資源,是主題明確易辨別的、還是主題內涵引思考的等。
二、收放探究,用好生成性資源
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中講到,在實踐“五還”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舍得放,課堂有了“放下去”的第一步,才會讓資源產生,才會有“收上來”的第二步,在不斷地“交互反饋”中推進教學生成。將大問題情境轉化為具體的操作任務“放下去”,學生通過知識檢索、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行任務實踐,教師在“收起來”的過程中用好這一過程產生的生成性資源,如優秀范例作品、操作錯誤作品、學生操作問題誤區等,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活躍課堂,增強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幫助學生啟發思維、培養美感等。
(一)問題聚焦,互動生成
在學生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間往往會出現集中性的操作難點或操作誤區,當集中性的問題出現時,教師就要通過拍照記錄或及時展示,將這一資源“收起來”,再通過師生問答交互或學生操作講解的生生交互來聚焦問題,突破核心重點。通過互動生成,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主動思考,學生獲取知識更具主動性,而不再是單純地接受教師的知識。
(二)優錯展示,對比生成
在學生的自主探索操作實踐中,由于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以及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會使得學生的操作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出現可作為范例啟發思考的優秀作品,在“收起來”的過程中適當地展示這一類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找準目標、確立標準,培養優秀美的意識。二是出現錯誤性操作作品。課堂中學生出錯是難免的,學生也有出錯的“權利”,而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筆重要的教學資源。放手給學生提供一個寬闊的思維空間,給予他們出錯的權利,同時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展示總結,與優秀作品進行對比,在沖突中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建構。
三、情感交流,觸動隱性資源
教學資源本身并不能對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學資源的影響取決于資源的使用。因此,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師生關系就不僅僅是一種“調度的”人際關系“狀態”,而且是一種“使用的”人際關系“過程”。作為教學資源的師生關系,對話與交往是其共同特征,期望、指導、談心、角色賦予以及激勵機制是其具體建構方式,有效的情感交流,是觸發隱性資源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緒也是不可忽視的,當學生對課堂任務感興趣、想探索時,往往會使得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讓我們的課堂更活躍。教師可通過設立明確的積分制度和獎勵制度,幫助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完成探索任務的熱情。利用學生想表現想被表揚的心理,通過及時的言語鼓勵和表揚,如“同學真棒,運用復制操作畫出了好多魚;同學真有創意,想到了獨特的自我介紹方式;同學真有想法,標題取得很棒”等,幫助啟發學生思維,觸發向“優秀”靠攏的行動。這些在課堂中無形存在的隱性資源,對于課堂的有序推進起著重要作用。
在學習生活中,學生的角色更多是參與者,是接受的一方,這也使得學生更加渴望能轉變自己的角色,成為自主的一方,這時賦予他們一定的角色可以激發他們的成就感,給予他們參與的喜悅感,讓他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如賦予每節課第一個積極思考、有效回答的同學課堂小助手的身份,讓他協助積分統計紀律維護,這是對學生積極參與的獎勵,也是對其他同學的激勵。讓操作能力強的同學,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不僅解決了教師一人無法同時應對多人指導的問題,也能通過學生間的輻射帶動,一幫二,二傳四,從周邊到小組再到全班,從“一級小老師”到“二級、三級小老師”層層帶動,形成良性的課堂循環。
信息技術課堂需要用到許多資源,又會產生許多資源,還有一些隱性資源等待著被挖掘。我們提倡的多資源信息課是探索、分享、收獲、成就的過程,是對學生熱情的調動,是對學生參與的肯定。我們希望課堂的每一份資源都能得到充分的應用,廣大教育者也將不斷探索更多的資源應用方式。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和美·共生理念下師生發展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18-48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2]楊曉奇.教學資源及其優化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3]張向眾,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4]錢睿含,李思蓓,張志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實踐與案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
[5]籍承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6).
[6]溫思強.信息技術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探討[J].福建電腦,2020(05).
[7]王藝,戈寶軍,孫桂華等.基于資源配置理論的高校教學資源整合優化政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0).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