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榮
【摘? ? 要】縱觀當前新課改的教育發展趨勢,小學數學是一門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學科,教師必須要對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以增強學習的效率,為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保障。基于此,本文將立足于數學課程的發展現狀,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加以分析。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4-0171-02
On the Cultivation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Junior Students
(Luotuo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ao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ZHAO Zongrong
【Abstract】Looking at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s a subject that students need to master. Teachers must innovate teaching concepts and teaching model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s ability Prote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alyz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athematics thinking ability of the junior students.
【Keywords】Junior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analysis
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更是他們重要的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都還沒有完全養成,需要教師給予積極且正確的引導,為學生的學習保駕護航。數學是對各類學科的發展來說,是較基礎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基本抽象化的思維,從中探索事物的邏輯內涵,因此教師對于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格外重視,在教學方式的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定上要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要重視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從學生角度考慮實際數學,讓學生融入數學探索的范圍中,保障學生擁有思維創新能力,這對于低年級學生能夠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大部分知識在學生眼中是復雜多變的,學生要從中獲得體驗就要革新思維,從思維轉變到數學實際問題探究。教師在教學模式上要充分應用趣味性的教學理念,來迎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吸引學生的關注,集中學生的目光,之后再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趣味化的情境,培養學生“樂學”的思想,將學生代入到趣味性的數學情境中,學生可以改變對數學枯燥無趣的印象,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北師大版“加減法”的教學中,一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準備一些學生喜歡的玩具,比如汽車、娃娃、積木等,之后通過這些玩具來給學生進行加減法的運算,從淺入深,層層遞進,給學生逐漸普及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和運算技巧,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加減法練習,完成得最快速、最準確的同學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以此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二、重視動手操作,發展學生數學思維
在學生數學思維被激發出來之后,教師需要注意的就是將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下去,而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數學教學如果不夠深入,學生就只能死記硬背,學生缺少學習體驗感,就很難改變思維角度。教師要讓學生將知識與實踐進行整合,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例如:“平均分”中,教師課前準備道具,讓學生將10根小棒自己動手分一分,學生可能會分出幾種不同的情況,比如4根和6根、3根和7根、5根和5根等,在學生分完之后,教師再給學生講解平均分配的含義,加深學生的印象。這種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多重感官之間的配合,促使學生逐漸從實際操作中培養和發展思維邏輯能力,加強對數學思維認識。
三、注重語言表達,推動學生數學思維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都十分重要。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夠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做到審題正確,應用良好的數學思維來分析各種題型。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數學語言的認識十分淺顯,能力也不足,學生數學語言的不規范、不準確會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和數學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運用看圖說算理、說算式等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能夠將題目中存在的多種邏輯內涵找出來,將解題方式展現到答卷上,從而找出思維與數學表達的內涵關系。例如:下圖是一年級學生經常做的一類題型,教師在教學中要先引導學生說出題意,將圖片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都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教師再進行改正和指導。
四、加強數學練習,升華學生數學思維
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除了要重視數學課堂上的教學方式,也要配合適當的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不斷鞏固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在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合理分配時間,給學生留出課堂習題練習的時間,促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練習來觀察數學知識的不同變化,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可變的,不能一味地從一個角度觀察數學,要運用數學多種方式去分析實際問題,從實際中找到數學邏輯關系,強化思維不斷革新變化。例如:在北師大版“乘除法”的教學中,有這樣一道例題:
將下面8個數分別填入相應的算式中。(2、3、4、5、6、7、8、9,每個數只能用一次)
12÷( ?)=( ?)
28÷( ?)=( ?)
27÷( ?)=( ?)
40÷( ?)=( ?)
可以發現,這道題的答案不止一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進行篩選,提醒學生要從不同角度去認知事物,從而改變思維場景,提高學生的數學實操能力。
五、重視題目要求,培養縝密思維
低年級學生在對事物進行觀察時,只能看見表面事物的形態特征,難以發現事物內涵。而數學只有部分淺顯理論是通過形象表達便能理解的,大部分需要通過仔細觀察事物,才能做到準確理解。學生在低年級階段思維對抽象理解還處于成長期,在低年級數學學習過程中,若出現某一項題目是復雜的,審題難度很大,學生在有限時間審查題目不容易完成,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結合學生發展情況,幫助學生從題干中找答案,讓學生反復去閱讀題目要求,找出其中關鍵知識點和與解題存在關聯的話語。有的題目在閱讀時,教師應該教會學生運用數學方法去畫圖或者列出方程式、線段圖等,學生通過線段圖可以清晰地看出題干之間存在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如何找出解題方法,讓學生運用圖畫的方法提升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生很多做錯題目中,教師可以看出,學生不是不會,而是沒有看懂題意,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解題技巧,如“小狗有5個骨頭,比小黃多4個骨頭,小黃有多少骨頭”。有的學生一看“多”就立刻用加法,得出答案為1,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通過畫圖的模式讓學生找到快速解題的方式,提醒他們解題不應該只局限于讀題意。
六、重視懷疑精神,提升學生主動思維
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源于人們對知識的不斷思索,不停對知識的準確性產生懷疑態度,會激活人類對事物的探索欲。對于低年級學生也是一樣的,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敢于提問、敢于質疑課本知識的精神。有的學生在和教師互動過程中,會對教師講解的數學問題提出各種問題,看似在無理取鬧,但是這說明該學生是在思考問題,在主動懷疑書本的正確知識。教師應該提倡這種學習態度,要對學生的疑問有合適的解答,要表揚質疑的學生,激發學生對數學世界的探索欲。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讓學生敢于去探索世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例如,線段的劃分是有多種的,有曲線、直線、射線等,但是線段之間是有區別的,教師可以針對每一種線的表達形式對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學生可能會因此提出不同的疑問,通過教師對這些疑問的解答,學生很快就理解線段的不同性質,教師也可以通過實際丈量等方式,從實踐中讓學生自主思考,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印象。
教師要運用對學生現階段發展有利的方式,從學生課堂出發,結合學生實際,運用數學生活案例,轉變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作為重點課題去研究,從而采取科學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促使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海英.淺談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上),2015(07).
[2]劉曉輝.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4(02).
[3]花建平.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J].江西教育,2004(12).
[4]王小燕.數存于形,學起于思——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08).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