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藝
【摘要】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青年是追夢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主力軍,引導他們始終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堅定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增強對黨的全面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直接關乎紅色江山代代相傳。在守正創新中探究新時代引領青年新路徑,對于準確把握青年群體的思想特點、代際特點、價值取向至關重要。
【關鍵詞】《唐宮夜宴》;青年;思政工作;路徑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每年春節期間,各大衛視的春晚總是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而一向沒有大牌、沒有流量的河南春晚,卻在2021年春節期間憑借著舞蹈《唐宮夜宴》成功搶占了各大頭條,頻頻登上微博熱搜,在國內產生了強大影響力,對河南文化形象乃至整體形象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舞蹈《唐宮夜宴》共斬獲5次微博熱搜、108萬討論量、20.4億播放量、25億閱讀量。
一、舞蹈《唐宮夜宴》的基本概況
舞蹈《唐宮夜宴》由鄭州歌舞劇院創排,根據鄭州歌舞劇院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作品《唐俑》改編而來,由鄭州歌舞劇院14名青年演員聯袂表演,創作靈感來源于河南博物院展出的“唐三彩”靜態樂俑。舞蹈編導打破了傳統古典舞蹈唯美抒情、整齊劃一的固有格調,采用故事化的表達,賦予每個唐俑不同的性格特點,在詮釋唐代“以胖為美”時代特點的同時,將國寶、國風、國潮融于一爐,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山東徐敏行墓壁畫備騎出行圖》等多件國寶元素融入其中,不僅為俏皮輕盈的舞蹈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也讓觀眾對節目的回味無限延長。同時,在舞美設計上又融入高科技元素,利用摳像、三維、AR等數字技術做了“二次創作”,使唐俑們游走在河南出土的文物之間,行進在中國山水畫卷之中,漫步在星空下的湖水邊,穿梭在華麗恢弘的宮殿中。從這群可愛的唐俑身上,我們真切感受到大唐盛世之下應有的雍容氣度、小女子無拘無束的俏皮可愛和舞蹈節目本身對“互聯網+”時代融媒體傳播規律的尊重。
二、《唐宮夜宴》火爆全網的原因分析
(一)巧妙地抓住了青年群體的興趣點
事實上,傳統文化時下在年輕的“90后”“00后”中廣受追捧,“國風”“國潮”已成為流行趨勢。這些年火起來的《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一大批電視欄目就是這種趨勢之下的產物,在宣傳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也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唐宮夜宴》之所以火爆全網,在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平臺熱度高漲,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到了青年群體的認可。據國家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統計,僅以微博為例,微博月活量5億多人次,日活量2億多人次,這其中96%都是40歲以下的青年群體,而20歲左右的青年學生又在青年群體中占據絕大多數。
(二)實現了傳統文化的互聯網表達
在自媒體時代,網絡傳播的速度、廣度都是驚人的。《唐宮夜宴》的成功,很大因素是主創團隊立足互聯網思維,運用融媒體手段,用5分多鐘的時間,把電視化表達和網絡化傳播做了有機的融合,進行了二次包裝,讓演員們在舞臺錄制了一遍,又在棚內錄制了一天,最后通過“5G+AR”的技術手段進行合成,實現了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呈現出了精妙絕倫的舞臺效果。
(三)探索了互動交流的新模式
河南春晚的成功得益于改變了傳統的依靠微信互動、跟帖評論等互動模式,由河南衛視及其工作人員、一些網絡大V提前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注冊賬號,上傳部分片段,設置話題,制造話題,引發網友討論,進而及時跟網友互動討論,最后實現了引導輿論的目的,吸引廣大觀眾進一步關注、轉發、評論《唐宮夜宴》節目。
(四)名人效應的加持
《唐宮夜宴》的成功,在自身出彩的基礎上,也得益于名人、流量明星的加持,河南籍流量明星王一博,著名歌手汪蘇瀧、霍尊,著名相聲演員岳云鵬先后發聲支持河南衛視春晚,點贊《唐宮夜宴》。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自己的推特上向國際社會推介《唐宮夜宴》,將河南文化的影響力延展到了國外。此外,新華社、《人民日報》、總臺央視等主要央媒先后報道,進一步放大了傳播效應,形成了媒體傳播矩陣。
三、從《唐宮夜宴》火爆全網探究做好青年學生思政工作的新路徑
(一)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
學校思政工作是青年思政工作的基礎,而思政課是做好思政工作的主渠道。現在高校思政課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針對性不強、滲透率不高、鮮活性不足。圍繞提高針對性,要推進學校思政課的集中備課,緊密聯系大局大勢大事來講,講好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謳歌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故事。圍繞提高滲透率,要推進書院制育人模式,把思政工作力量下沉,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圍繞增強鮮活性,要積極引入校外資源,堅持推進領導干部、英模人物、先進群體、道德模范進課堂講授思政課,用身邊事、身邊人教育青年學生。要創新社會實踐方式,經常性地組織青年學生到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切實感受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讓青年學生在實地體驗中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切實加強主陣地建設
我們常說要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做好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要積極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所謂的“主戰場”并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體的,其實就是青年學生高度聚集的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而高校教師就是做好青年學生思政工作的“主力軍”。所以,高校教師要主動到年輕人經常瀏覽的網站去了解他們,把握他們的脈搏,開展積極有效的思想引領。要鼓勵青年教師在網絡平臺開設個人賬號,上傳青年學生感興趣的文字或視頻內容,設置一些青年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話題,及時與他們互動交流,進而去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同時,積極適應視頻化表達的新趨勢,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短視頻傳播的規律特點,培養一批網紅教師,支持他們將傳統文化、黨的故事、中國故事制作成短視頻,利用網絡平臺互動交流即時性強的特點,第一時間同學生互動交流,引導更多的學生關注視頻內容,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準確把握青年學生的興趣特點
“90后”“00后”的青年學生生活成長的時代正是國家經濟飛躍發展、互聯網風靡全球、多種社會思潮交織、多種信息集聚的時期,因此他們的消費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都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們都有參與表達的欲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開設網絡平臺賬戶,在微博等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感受。高校教師要準確把握青年學生的興趣特點,有效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四)探索實踐“書院+學院”全新育人模式
現代大學普遍是以學科和專業為中心的培養模式,限制了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不能充分體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鮮明導向。高校要依托自身的教育優勢和辦學傳統,借鑒西方大學的住宿制、導師制等主要模式,積極融入中國古代書院的德業兼修、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優良傳統,逐漸形成課堂教育、實踐教育和養成教育相融合的育人體系。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特長優勢,將學生編入不同書院,賦予每位學生雙重身份,既是專業院系的學生,也是書院生活的院生。院系負責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學術發展;書院負責專業課程之外的學習生活與養成教育。書院與專業院系合理分工、各取所長、緊密協作,合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青年人才。要在書院積極推行導師制,為學生發展提供直接、專業、全面的引領。選拔優秀青年教師、社會各界領軍人物、高年級優秀學生、學校領導干部等具有不同專業背景和生活閱歷的人才組成書院導師團隊,與同學們在書院親密互動,形成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共同體。要在書院實施社區制,為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創造機遇,形成良好的氛圍。學校要為每個書院提供一個設施齊全的社區空間,配置基本的交流、娛樂、活動設施,經常性組織開展師生午餐會、社區運動會、寢室文化節等社區活動,構建融洽的書院師生關系。要打破傳統的按專業安排住宿的模式,改為按書院實行混合住宿,不同專業、地域和民族的同學住在同一寢室,既可以感受學科交叉和文化融合的獨特魅力,又能夠促進學生獲得更廣泛的人際交往和更全面的思維視角,教育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要聚焦實踐養成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鮮明導向,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和生涯規劃,設置各具特色的專業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引導教育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多到企業車間、生產一線、田野地頭進行實踐鍛煉,提升自己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
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高校教師要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擔當,不斷提升教學本領、業務能力、綜合素質,努力在新時代譜寫教書育人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李卉妍,王浩.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形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8):156-157.
[2]劉旭波,王惠穎.新時代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思想引導路徑研究[J].決策探索,2021(4):46-47.
[3]黃虞婷.書院制下本科生導師制建設推進策略探究——以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為例[A].西安交通大學.2017第四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論文集[C].西安交通大學,2017:84-90.
[4]張芳.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比較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9):88-89+92.
【本文系鄭州財經學院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課程思政融入中國故事方法研究”的結項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