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華 陳成誦
《決策》:“十四五”時期,廬江定下了打造“千億縣”、實現“全省爭五強、全國沖百強”的奮斗目標。廬江實現這個目標的底氣和路徑是什么?
許華為:近年來,廬江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融入大合肥、對接滬蘇浙”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工業強縣、農旅富民、大美廬江”三大戰略,重點打造“兩城”、“三區”、“四園”,強力推動“三山一湖、三寨一海”建設,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縣域經濟總量由“十二五末”的221.1億元、全省第15位,躍升至“十三五末”的481.4億元、全省第8位,進入“2020年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測評第一輪入圍城市名單”。這些數據和排名,表明廬江已初步具備角逐百強縣排名的經濟實力。
在“十三五” 發展的基礎上,我們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結合肥市的目標安排,提出2025年廬江縣GDP確保實現800億元,力爭達到1000億元,奮力實現“全省爭五強、全國沖百強”目標。
唯有雄心多壯志。省委常委、合肥市委虞愛華書記提出,“我們的各項工作是不是全國最好的,不是全國最好的,就要學習全國最好的。”當前,全省上下、各市各縣都在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的機遇,全面融入,奮力趕超。作為合肥郊縣的廬江,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發展環境,我們若不當“上進生”,情何以堪。
現在,廬江位居全省“前十”第一方陣,我們與后兩個縣的差距很小,若不努力,則隨時就會被甩在后面。可以說,前有標兵,后有追兵;追兵在跑,標兵在飛。另外,合肥市委明確提出爭創“千億縣”目標,廬江要實現GDP千億難度最大。我們要牢固樹立“干就干最好、爭就爭第一”的雄心壯志,力爭實現“千億縣”目標。

路徑就是重點打造“兩城”即合肥南部副中心城市(廬城)、合廬產業新城、“三區”即高新區、農高區、龍橋化工園區、“四園”即石頭、金牛、萬山、泥河工業園,強力推動“三山一湖”即冶父山、岱鰲山、礬山、黃陂湖、“三寨一海”即黃山寨、牛王寨、百花寨、廬南竹海,大力實施“工業強縣、農旅富民、大美廬江”三大戰略。目標、路徑的考慮,是我們立足合肥都市圈、放眼長三角,在更大的格局中審視謀劃自身發展基礎上提出來的。目標已定、方向已明、責任在肩。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克難攻堅,努力為實現既定目標,不斷“攻城拔寨”。
《決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要善于運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在縣域發展中,廬江如何創新方式和模式?
許華為:進入新時代,一定要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如果還是用老方法、老套路、老經驗去辦新事情,有可能成為拓寬思路的障礙、解決問題的包袱,有可能一辦就錯,而且錯了還有可能不知道。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不管是園區建設,還是鄉村振興、電商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定要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干事。
特別是要用活各類資本。在專項債上,今年中央將合理擴大專項債使用范圍,適當放寬專項債使用條件,我們要抓好項目儲備和要素保障,抓緊謀劃一批交通、水利、文旅、民生事業等重大項目,爭取更多項目獲得國家資金支持。
在產業發展基金上,支持縣屬國企與省市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合作,多層次、多品種組建符合廬江產業發展需求的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加強對工業園區、農高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充分發揮基金投資公司的專業和資源優勢,通過“投資+投行+產業”模式,為招商引資提供資本支撐,引入更多外地企業來廬投資和服務廬江產業發展。
在撬動社會資本上,常態化向社會資本推介項目,支持社會資本通過PPP等方式,參與廬江城鎮化建設,重點解決片區開發改造和“強弱項補短板”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充分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在發揮金融力量上,推動金融機構向上爭取更多信貸政策和資源,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進一步加大對地方發展的信貸資金支持力度。加快資本市場培育,鼓勵企業直接融資,支持萬磁、海神黃酒、中徽生態、辰航鋁業等企業上市。縱深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
《決策》:縣城是“十四五”時期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廬江縣超前規劃建設了合廬產業新城,在新城建設中有什么樣的創新舉措?
許華為:合廬產業新城作為合肥濱湖科學城和合肥南部增長翼的重要載體、國家級農高區的展示窗口、融入主城發展的重要空間,也是促進“全省爭五強、全國沖百強”目標實現的重要舉措。
我們秉持“創新+生態”理念,突出創新驅動、生態優先、產城融合,推動技術、人才、項目、資金等要素資源的流動和共享,著力將合廬產業新城打造成為綠色低碳發展、人文自然和諧、宜居宜業的新城建設典范。主要有三大創新舉措:
一是在規劃建設“五個優先”上實現新突破。按照“生態化、組團式、集約型”的要求,圍繞“綠心雙城”的空間布局,構建以國家級農業高新區為載體的城市中央綠心,打造“產城一體、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已啟動規劃建設約73萬平方米安置房、8條城市道路約23公里,正在加緊推動公共服務項目建設。
二是在招商引資“招大引強”上實現新突破。開拓思路、創新思維,將項目策劃包裝作為招商引資關鍵環節,堅定不移走產業招商、精準招商之路。重點圍繞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四大主導產業,聚焦特色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畫好“產業地圖”,實現“靶向招商”,每一類主導產業重點培育1-2家具有“鏈主”地位的引領企業,實現集聚化、集群化、集約化發展。
三是在融資方式“靈活多樣”上實現新突破。通過成立“廬江縣合廬產業新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積極與省、市、縣金融合作平臺對接,通過國有資本有效引導,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出資參與新城建設,發揮政府投資資金的引導作用,利用政府小資金撬動社會大資本,形成聚集放大效應;適時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構建涵蓋“基本建設—重點項目—產業突破—全面發展”的全覆蓋發展體系;在爭取省、市、縣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資金支持的前提下,吸引大型企業對項目股權投資,推動新城高質量快速發展。
《決策》:“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在縣域。廬江縣下一步如何推動鄉村振興?
許華為:近年來,縣域發展中最令人可喜的,就是鄉村振興得到有效發展。鄉村產業不斷壯大,鄉村環境日益改善,鄉村旅游更具成效。但也要看到,農業大而不強,全縣農業龍頭企業不多,特色產業規模小,帶動力弱,區域優勢產業及品牌建設效果不明顯,還不能滿足未來鄉村振興的發展需要。同時,農村集體經濟依然薄弱,農村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
在鄉村振興中,關鍵是發揮好廬江的好山好水好生態,發揮好整治好的人居環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
在農業資源上,廬江素有“魚米之鄉”美譽。近年來,現代農業“510”產業質效雙升,培育創建“蝦田米”“名優茶”等特色品牌農產品,先后9次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被列為國家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立足這些農業資源和發展基礎,我們將推進現代農業“510升級版+”產業行動計劃,實現現代農業規模、品牌、效益“三提升”,著力打造全國農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加工基地、合肥“菜籃子”“米袋子”。
在旅游資源上,廬江有2100多年深厚歷史,孕育了豐富的文旅資源,有“中國溫泉之鄉”“生態美麗鄉村”“旅游休閑勝地”三大旅游品牌和“周瑜故里”“巢湖源頭”等多張名片,可以春采茶、夏摘果、秋登高、冬泡湯。依托這些獨特的自然風光、田園風貌、人文景觀等資源,我們緊緊圍繞“鄉村旅游到廬江”,積極推動萬山、湯池、柯坦等鎮民宿“長藤結瓜”,著力抓好全縣網紅打卡點的打造,全面推進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著力打造長三角知名生態休閑旅游康養度假基地,讓合肥周邊乃至長三角游客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決策》: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破除干部的本領恐慌。您是如何提高干部“創新專注力、產業感知力、政策應用力、難題破解力”的?
許華為:廬江的干部忠誠、淳樸、勤奮,能夠扛重擔、打硬仗,但在大發展進程中,特別是進入新發展階段,一些干部還存在視野不夠寬、本領不夠強、思想不夠解放的問題。為此,我們按照省委常委、市委虞愛華書記提出的持續增強“創新專注力、產業感知力、政策應用力、難題破解力”,在“四力”上狠下功夫。

在鄉村振興中,關鍵是發揮好廬江的好山好水好生態,發揮好整治好人居環境,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圖為廬江縣湯池鎮馬槽村“白云春毫”采摘基地。
首先注重在思想解放上引領。思想決定行動,眼界決定高低。我們與先發地區的差距,首先是思想上的差距,思想的閥門打不開,發展的大門就打不開。今年年初,我們在全縣組織開展“融入大合肥、對接滬蘇浙”解放思想大討論。在學習研討過程中,找出了思想觀念不新、目標定位不高、工作創新不足、工業經濟不強等方面問題。圍繞這些問題,各鎮(園區)、各單位紛紛“走出去”,到滬蘇浙一線考察學習,深入開展“對標提升”活動,采取“拿來主義”,全方位學、綜合性比、有方向趕,深度對標滬蘇浙發展理念、發展標準、發展質量,積極謀劃、深入思考、研究對策。
其次注重在專業能力上提升。堅決抓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的貫徹落實,把黨中央及省委、市委各項政策學深學透、用足用活、“吃干榨凈”,不斷提升干部政策敏銳性、執行力。健全干部能力提升機制,堅持將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作為干部隊伍建設重要內容,圍繞提升干部“八種本領”“七種能力”,緊扣中心工作、重點任務,精準開展專業化培訓,拓寬干部視野,全面提升干部新時代執政本領。
第三注重在一線實踐上磨煉。堅持把急難險重工作一線作為培養錘煉干部的“試金石”,選派干部到“三大攻堅戰”、疫情防控阻擊戰、重點項目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招商引資等一線歷練,在打硬仗、扛重活、攻難關中增強斗爭精神、練就過硬本領。
“十四五”時期打造“千億縣”、實現“全省爭五強、全國沖百強”的奮斗目標任重道遠。要樹立更高標桿,在更高層次上推動縣域發展,加快實現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轉變。
特別是要重視實干、敢于實干、善于實干。無論什么時候,該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干;該負的責,冒著風險也要擔,要把“拼盡全力、想盡辦法、用盡資源”的奮斗精神作為攻堅克難的法寶,把“不能辦、不好辦”變成“怎么辦、這樣辦”。
廬江縣委選人用人的導向很明確,就是突出“五重”:重品行、重實干、重專業、重成效、重清廉,讓優秀的干部上去、讓平庸的干部下去、讓違法的干部進去,進而打造一支謀事有想法、干事有激情、共事有擔當、成事有定力的干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