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月

鄉村振興,產業為先。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而激發鄉村產業發展的動能,需要金融活水的滋養。
近年來,作為皖南農業生產大縣、國家農產品主產區的安徽東至縣,以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為抓手,深度挖掘信用資源,打通信用傳導機制,探索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引導農村金融資源回流,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信用變現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路徑,讓鄉村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產業鏈、價值鏈的重要起點。
鄉村產業發展離不開領頭雁,東至縣抓住黨建引領“牛鼻子”,切實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發展產業的能力。
實施“書記項目”是推進信用村建設的龍頭環節。東至縣將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作為基層黨建“書記項目”精心打造,將農村黨建紅色資源轉化為信用資源、將信用資源轉化為信貸資源,把服務農村的金融機構組織起來,把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項目組合起來,將農村可用的優勢資源集成到信用村創建上來。建立縣委、2個選點鄉鎮黨委信用村建設“1+2”書記項目體系,納入鄉村振興考核,以“書記交辦書記”方式確保選點建設穩步推進。
筑牢戰斗堡壘是確保信用村試點成效的基石。東至縣選擇村級黨組織戰斗力較強、基礎條件好、民風淳樸的洋湖鎮永濟村先行試點開展信用村建設,由縣農商行進行集中貸款評級,實行整村授信。試點村獲得3200萬元的授信額度,戶均授信9.48萬元,讓農戶有充足資金發展農業生產。同時,東至縣成立村銀聯合黨組織23個。把黨支部建在農業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培訓2000余名黨員干部,調整優化黨組織設置107個。將黨組織聚焦到網格,設立三級網格680個,配置網格員3529名。
推進授信工程是實現信用變現的重要環節。東至縣實施掛圖式作戰、節點化推進、銷號式管理,僅用 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農戶信息采集、民主評議、系統建設、信用評定工作,全縣243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了授信。
“紅色信e貸”平臺是東至縣高標準建設的新概念、開放性、普惠式農村信用信息系統,以“平臺思維”聯結數據信息,讓“血管”更暢通。
首先,聚合數據資源。東至縣建立大數據中心,拆除部門數據壁壘和“信息煙囪”,歸集21個縣直部門66類黨務政務信用類數據2000余萬條,采集農戶信用數據近2萬戶,為信息聯動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
其次,創建產品超市。著眼于鄉村產業需求,東至縣建成“網上金融超市”,上線縣域內9家銀行金融產品68款。
第三,做優功能場景。通過內置信用評價模型,評定信用村26個,信用戶10277戶。配套開發APP終端和數據采集APP,集成到“皖事通”池州分廳,金融機構可以在線查閱信用主體360信用掃描報告,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線上提出貸款申請、查看貸款進度。數字普惠模式明顯提高了農村金融供給水平,截至目前,平臺授信2.15億元,用信余額1.33億元,“三農”貸款同比增長15%。
信用變現的關鍵在于把信用要素轉化為信用資本,東至縣強化有為服務優化配置金融資源。
一方面,實施全周期管理。東至縣遵循鄉村產業發展規律,推動金融陪伴產業成長。圍繞選點鄉鎮農業產業鏈,布局信貸資源,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特色化、融合化發展。結合運用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成果,啟動創建東流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東流鎮12個村實現“一村一品”,全鎮5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強村4個,全面消除集體經濟1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洋湖鎮做精鄉土特色產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0家,建成食用菌、瓜蔞、牡丹、黃精等四大支柱產業基地,成為池州市唯一入選的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信用變現的關鍵在于把信用要素轉化為信用資本,東至縣強化有為服務優化配置金融資源。
另一方面,加強政策支持。東至強化信用建設、產業政策集成,推進金融資源傾斜支持,產業發展資源優先供給。建立黨建引領“整村授信”、平臺數據征集更新和使用管理、金融服務鄉村振興20條等“1+10”政策制度體系;建立人才定向培養支持機制,培養致富帶富能力強的“頭雁”170人,舉辦特色種養業實用技術培訓15期,培訓電商人才512人、高素質農民300人。
與此同時,做實產業服務。東至首推金融服務站點標準化建設,建設鄉鎮標準化站點117個。樹立“產業保姆”理念,首創金融服務團,選派“紅色信貸員”41名。發揮信貸服務員、產業指導員作用,深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開展“背包服務”。如東流鎮新希望農場足不出戶“一鍵即貸”50萬元,新建鋼架大棚100余畝,發展新型觀光農業。
為統籌發展與安全,東至縣積極營造高等級產業生態環境。
筑牢風險堤壩是基礎。東至實施“防貧保”綜合保險,出臺7項補償措施,從源頭上防范信用貧困戶自然風險、市場風險,防止返貧致貧;同時,安排500萬元風險補償資金,探索建立“擔保機構+金融機構+政府”三方風險共擔機制,實施“433”風控模式,加固風險“防火墻”。
優化鄉村環境是關鍵。以誠實信用為主要內容,由村黨組織創設鄉風議事廳14個,評議農戶12600余戶,向上傳導鄉風文明評議結果,向下傳導產業發展正向激勵效果,形成動態交互、相互內嵌的鄉風文明“圖譜”。目前,5個信用村入選安徽省鄉村治理試點示范三級創建名單,1個信用村入選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東至還積極建設特色基地,實施金融智庫靶向獻計獻策、鄉村產業精準引資引智“雙獻雙引”行動,和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發起建立長三角首個鄉村振興實驗基地,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堅持黨建引領、系統觀念、改革思維,信用變現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東至樣本釋放出積極效應。以市場的邏輯謀事,以資本的力量干事,以“三牛”的精神成事,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向縱深發展成為東至下一步工作謀劃的重點。從需求端管理,從供給側發力,深度挖掘信用富礦,強化信用評價結果運用,探索無感授信、梯度授信、精準授信模式,著力暢通產業循環、金融循環、信用循環。注重政策配套集成、銜接創新、精準滴灌。升級“紅色信e貸”平臺,拓展綜合服務功能,賦能鄉村數字化智能化治理,加強金融機構服務鄉村產業考核,建立信用建設服務鄉村產業主體直達機制,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
(作者系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