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強
眾所周知,藥物在人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是多個器官共同努力的結果,有時,用藥不慎乃至濫用藥物會加重嬌嫩器官的負擔,甚至造成損害,所以合理用藥很重要。一般來說,下面這些器官很怕濫用藥:
胃
臨床調查顯示,許多藥物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黏膜,引發炎癥和潰瘍。下面兩類藥物比較常見:
1.非甾體抗炎藥 不少人在出現發熱、疼痛時,常會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來止痛。但如果長期大劑量服用,一方面會直接刺激胃腸;另一方面會使前列環素、前列腺素等具有胃黏膜保護作用的激素分泌減少,從而損傷胃黏膜。資料顯示,長期大量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中有10%~25%的人發生過消化性潰瘍,且其致潰瘍的作用與用藥療程及用藥劑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這類藥物用于退熱與止痛最多服用3天,若癥狀未緩解就需及時就醫。因慢性疼痛而需長期服藥的患者,應避免劑量過大,且在飯后服用,以減少藥物與胃黏膜的直接接觸。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抑酸劑或胃黏膜保護劑,如法莫替丁、硫糖鋁等,同時注意定期隨訪。新型的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相對來說對胃黏膜的損傷小些。
2.糖皮質激素 從風濕性關節炎到濕疹、哮喘、鼻炎等過敏性疾病,臨床上都會用到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潑尼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這類藥物有減少黏液分泌及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從而造成胃黏膜的損傷,長期使用可誘發消化性潰瘍或可使既往有潰瘍病史的患者病情加重。例如,高酸性胃炎、胃潰瘍等患者使用上述藥物后,嚴重者可出現胃出血和胃穿孔,所以服用此類藥物時患者的依從性很重要,同時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搭配一些抑酸藥,如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長期用藥的患者務必堅持隨訪檢查。
腸
出現便秘,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服用瀉藥,其實便秘僅是一種癥狀,不一定是疾病,濫用瀉藥反而會損傷腸道。例如果導片,含大黃、蘆薈等成分的接觸性瀉藥,反復使用會令腸道蠕動減慢。并且,這類瀉藥大多含有蒽醌成分,如果長期服用,會沉積在腸黏膜,導致黏膜變黑,稱為“黑變病”。謹記,口服瀉藥僅是臨時措施,一旦便秘緩解就應停用,連續使用不宜超過7天。事實上決定便秘程度的是大便的稠度而不是次數,建議便秘患者先通過飲水,運動,多食用蔬菜、水果等方式來改善,必要時咨詢醫生后再用藥。
此外,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很多藥物在通過腸道吸收起效的同時,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如止咳藥物可待因、復方甘草片等,可能會抑制腸神經及排便中樞,影響排便反射,讓便意減弱,乃至增加肛門括約肌的緊張,引起便秘;地西泮等鎮靜安眠藥也會直接抑制腸道膽堿能神經,減緩腸道蠕動。這種情況下出現的便秘,其實是藥物不良反應所致,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兒童及妊娠期女性出現藥物所致便秘,最好咨詢醫生是否能停藥或換藥。
肝
用藥過量,也是引起肝損傷的一大因素。臨床發現,復方感冒藥、安眠藥、平喘藥等易服用過量。共性是:不少患者按說明書服用后,短期內癥狀沒有改善或及時消除,于是會不遵醫囑多次服用,導致過量。另外,對乙酰氨基酚等藥,在很多不同商品名的感冒藥和止痛藥中都含有,且大多為非處方藥物,稍不注意就會重復服用。事實上對乙酰氨基酚每日攝入量不宜超過2克,極限劑量為4克。一般建議,患者不要同時吃多種同類藥物,服藥前仔細查看說明書,如果不確定,最好咨詢醫生或藥師。
腎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不僅要負責機體代謝產物的排泄,還要承擔藥物的排泄工作。如果用藥不當,則可能引發腎臟疾病。常見的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一旦使用劑量過大,可能引起血尿、間質性腎炎,嚴重者會導致急性腎衰竭,因此服藥應嚴格控制劑量。一些磺胺類抗菌藥物如復方新諾明等,服用后容易產生結晶鹽而引起梗阻性腎病,出現血尿、腎絞痛,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尤其是脫水患者及老年患者,更易發生。在服用這類藥物時不可以與酸性藥物如維生素C同服,并應多飲水,或服用碳酸氫鈉(小蘇打)片堿化尿液,以減少腎臟損傷。
此外,氫氯噻嗪、呋塞米等具有降壓作用的利尿劑,均有潛在的腎毒性。如果擅自更改用量,則有造成腎臟損害的可能。此外,長期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在做增強CT前3天應該停藥,以免造成腎臟損傷。
需要提醒的是,患者應盡量避免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腎毒性藥物聯用。對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兒童、腎功能受損者、過敏體質者、處于脫水狀態的患者,要根據腎功能狀態調整用藥劑量和療程。患者用藥時,應做腎功能檢查,以便及時發現藥源性腎病的早期表現。如果發現有腰酸無力、小便異常、四肢水腫、容易疲乏、血壓增高等腎病征兆,須停藥或及時調整用藥劑量,以盡可能減少藥源性腎病的發展甚至惡化。
當然,雖然藥物會有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但一般來說只要藥物的不良反應已知和可控,臨床效果又明顯,仍不失為好藥,切記不能因噎廢食而懼怕服藥。只要按照規定的劑量與療程合理用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用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