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鼎晨,姚寒暉(通訊作者)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普外科 安徽 合肥 230001)
胃癌作為消化道最常見的腫瘤之一,腹腔鏡手術已成為全球主流趨勢,主要以完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totally 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TLG)和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laparoscopy-assisted gastrectomy, LAG)兩種最為常見。近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全腹腔鏡具有創傷小、康復快等優勢[1],但吻合口安全性的問題仍存在爭議。本文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短期臨床療效,評價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擇2018年9月—2020年6月于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52例胃癌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13例,按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26例行TLG,對照組26例行LAG,觀察組患者年齡為(65.73±10.06)歲,對照組年齡為(61.77±10.97)歲;BMI分別為(22.69±0.42)kg/m2和(22.81±0.32)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活檢,免疫組化和組織病理學證實為胃腺癌;(2)鋇餐,腹部CT,彩超等檢未發現腫瘤侵犯鄰近臟器或遠處轉移;(3)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4)病歷資料保留完整。排除標準:(1)術前接受新輔助放化療;(2)腫瘤無法完全切除的姑息性手術;(3)腔鏡手術困難,中轉開腹。
兩組患者均行標準的腹腔鏡下胃癌D2根治術,且由相同團隊醫師在同一設備下操作完成。患者行氣管插管麻醉,采用頭高腳低,雙腿分開的仰臥位。Trocar采用“五孔法”,分別置于臍或臍下1~2 cm(觀察孔)、左側腋前線肋下緣(主操作孔)、右側鎖骨中線平臍(牽引孔),右側對應位置為助手操作孔,建立氣腹,維持壓力在12~15 mmHg(1 mmHg=0.133 kPa)。探查腹盆腔,排除腫瘤侵犯鄰近臟器或遠處轉移可能。(1)觀察組:沿橫結腸上緣打開胃結腸韌帶,裸化并離斷胃網膜右動靜脈,清掃幽門下淋巴結,沿胃十二指腸動脈向后上方游離,離斷胃右動脈,清掃幽門上淋巴結及肝固有動脈周圍淋巴結。將胃翻起,于根部依次離斷胃左動靜脈,清掃8a組和8p組淋巴結,沿脾動脈從右向左清掃11p組淋巴結。繼續切開左側胃結腸韌帶,離斷胃網膜左血管和胃短血管,同時清掃10組和11d組淋巴結,最后自下而上游離胃底并清掃兩組淋巴結。將胃完全游離后,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分別離斷食管及屈氏韌帶下方近20 cm處的空腸,游離空腸系膜保證上提時與食管無張力,在腔鏡直視下行食管-空腸吻合,用倒刺線連續縫合共同開口。再在距離食管空腸吻合口下方行空腸-空腸側側吻合。(2)對照組:其中胃的游離和淋巴結清掃與觀察組相同,于劍突下取6~8 cm小切口取出標本,應用圓形吻合器行空腸-空腸及食管-空腸端側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
(1)術中指標: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吻合時間;(2)術后指標:住院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和拔除引流管時間;(3)術后并發癥: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和肺部感染。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吻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術式術中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切口長度/cm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吻合時間/min觀察組 26 3.41±0.34 122.73±68.66 231.92±32.34 29.88±4.32對照組 26 7.26±0.67 127.65±71.68 249.23±48.32 49.38±7.72 t 26.046 0.154 1.518 8.447 P 0.006 0.697 0.154 0.005
觀察組的首次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拔除引流管時間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對比(±s,d)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首次排氣時間 拔除引流管時間觀察組 26 16.81±10.50 2.31±0.47 5.96±0.77對照組 26 17.20±11.68 3.46±0.71 5.92±0.80 t 1.250 6.934 0.176 P 0.896 0.012 0.981
觀察組術后吻合口瘺、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狹窄、肺部感染和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對比[n(%)]
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報道,胃癌在所有癌癥中發病率高達第5位,病死率第3位,全球每年約95萬患者確診胃癌,最新數據表明中國的胃癌整體發病率在逐年下降,但發病率仍然是第3位,目前胃癌的診治已經引起眾多臨床學者的關注。由于腹腔鏡手術已經成為常規手術方式,醫師的腔鏡經驗及腔鏡技巧逐漸精進,已經開始從腹腔鏡輔助手術向完全腹腔鏡手術逐步探索,兩者在消化道重建的問題上仍存在較大的爭議。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常常因為小切口導致手術操作視野局限不清,吻合時容易發生食管撕裂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而全腔鏡手術正好克服了相關問題,目前已有報道證實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療效良好[2-4]。但由于腔鏡下吻合難度較大,要求手術醫師具備熟練手術技巧,導致許多外科醫生傾向于選擇采用小切口的腹腔鏡輔助手術。同時,相關研究認為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體型肥胖的患者日益增多,導致腹腔鏡手術難度提高,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
隨著腔鏡技術及腔鏡器械的快速發展,腔鏡下消化道重建的困難逐漸被克服,既往認為外科醫生很難在全腔鏡下快速精準的完成吻合,不僅延長手術時間,還可能引發吻合口并發癥。但近期全腔鏡胃癌根治術療效的相關報道屢見不鮮。馬福海等[5]研究發現全腔鏡胃癌根治術較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相比,首次排氣時間明顯縮短。Gong等[6]回顧性分析687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證實全腔鏡手術術中吻合口事件較少,與體外吻合相比,患者進食及術后恢復更快。本文發現,完全腹腔鏡下吻合較小切口體外吻合相比,吻合時間明顯縮短,吻合口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主要是因為腔鏡下視野清晰,術者術中能夠更加清晰的完成消化道重建,減少吻合口張力,保證血供良好[7-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對部分肥胖的患者,全腔鏡手術避免了較大的輔助切口,明顯減少了患者術后疼痛。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少于對照組,可能因為全腔鏡手術更小的創傷,避免了因術后疼痛導致患者減少活動,影響腸道功能恢復。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完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安全性,不會導致患者術后并發癥增多。最新研究[9-10]發現加速康復外科能夠減少胃癌患者術后并發癥,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加快胃腸道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完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較長的學習曲線,要求外科醫生具備豐富的操作經驗。同時,目前相關報道尚缺乏對遠期療效的評價,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