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梅,鄭繼范,王 燦,黃雅雯,李美玲
(1上海市楊浦區控江醫院針灸科 上海 200093)
(2上海市楊浦區控江醫院醫務科 上海 200093)
(3上海市楊浦區控江醫院院辦 上海 200093)
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LHE)臨床以肘外側疼痛,腕和前臂旋轉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人群中LHE發病率為1%~3%,在家庭婦女中可達10%。針灸因療效好、副作用少的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1]。本文前期用麥粒灸配合針刺治療LHE取得較好療效,多數患者經5~6次治療后痊愈[2]。為觀察麥粒灸和針刺阿是穴治療LHE5次后的臨床療效,探討麥粒灸是否為針灸治療LHE的關鍵技術,結果如下。
選擇2019年4月—2020年3月于我院針灸科就診的80例LHE患者,隨機分為麥粒灸組和針刺組,每組40例。治療中麥粒灸組脫落2例,針刺組脫落4例。納入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編著的《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3]制定納入標準:(1)肘關節外側疼痛,向前臂或上臂放射,持物無力;(2)肱骨外上髁指伸肌腱及腕伸肌腱起點處局限性壓痛,局部不紅腫;(3)Mill's征陽性:屈肘、握拳、屈腕、然后將前臂主動旋前同時伸肘,發生肘外側疼痛為陽性;(4)X線片檢查多無異常發現;(5)自愿接受本次治療、觀察及檢查,接受麥粒灸治療或灸后灸處皮膚可能遺留有色素沉著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接受治療期間停用其他療法。排除標準:(1)肘部骨折、脫位、腫瘤等;(2)肘關節局部皮膚破損或感染者;(3)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糖尿病等疾病;(4)急性期局部紅腫,中醫辨證濕熱內蘊型;(5)不接受麥粒灸治療或灸后灸處皮膚可能遺留有色素沉著者;(6)接受本次治療前1個月內接受過藥物、針灸或其他治療者。脫落標準:(1)患者自行退出(自覺療效不佳、不良反應等);(2)勸其退出(依從性差、出現嚴重的合并癥或并發癥、嚴重不良事件等)。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麥粒灸組 取穴:阿是穴。操作:取精艾絨(上海泰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出品,滬食藥監械20041117號),制成麥粒大小的灸炷。穴位局部皮膚75%酒精棉球擦拭濕潤,將灸炷置于阿是穴上,用線香點燃。當艾炷燃至約下1/3處患者有灼痛感時,立即壓滅、取掉殘留艾炷,每次灸5壯。囑咐患者治療后灸處皮膚如起泡,盡可能使灸泡不發生潰破,若灸泡潰破只需保持局部皮膚干燥和清潔,無需其他處理。隔日1次,共治療5次。
1.2.2針刺組 取穴:阿是穴。操作:穴位局部皮膚75%乙醇溶液棉球常規消毒,選用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佳辰牌,吳江市佳辰針灸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蘇械注準20162271291號),采用齊刺法針刺阿是穴,得氣后行平補平瀉,并配合TDP燈照射患肘,留針20 min。隔日1次,共治療5次。
1.3.1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4]在紙上繪制一條10 cm的直線,左端標注0為最小值,右端標注10為最大值。由受試者根據自身疼痛感受在線上做標記以表示疼痛程度。
1.3.2 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MEPS)[5]通過疼痛、屈伸關節活動度、關節穩定性和日常生活功能4個方面進行評定,總分100分。
1.3.3療效評定 參照1994年中國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肱骨外上髁炎療效評定標準制定:治愈為臨床癥狀消失,無肘痛,關節活動自如。顯效為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作擰衣服、拎重物等動作可有輕度肘痛。有效為臨床癥狀好轉,作擰衣服、拎重物等動作時肘痛加重。無效為癥狀無改善。
應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和MEPS評分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麥粒灸組VAS評分低于針刺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麥粒灸組 38 7.87±1.02 2.66±1.62*針刺組 36 7.69±0.86 4.06±1.60*t 0.794 -3.734 P 0.430 <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MEPS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EPS均高于同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麥粒灸組MEPS評分高于針刺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EP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EP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麥粒灸組 38 56.71±10.09 82.24±10.82*針刺組 36 55.83±8.58 75.47±11.03*t 0.402 2.662 P 0.689 <0.05
治療后麥粒灸組總有效率為86.84%、愈顯率為63.16%,高于針刺組的66.67%、36.1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手陽明經脈“入肘外臁”和手陽明經筋“上結于肘外”。中醫認為LHE為經筋病,多因肘、腕久勞致氣血虛弱,血不養筋,不榮則痛;或復感風寒濕邪阻滯氣血,不通則痛而致。《靈樞·經筋》曰:“治在燔針劫刺,以治為數,以痛為輸。”經筋病宜在痛處的阿是穴以火溫之、以火通之。
綜上所述,艾灸通過溫熱刺激、光輻射、艾灸生成物3個主要因素起到溫補和溫痛作用[7]。麥粒灸屬于小艾柱直接灸引起的灼痛感由外周神經中的C纖維來傳導,能保持長久的刺激。本文中觀察到多數患者麥粒灸后的溫熱感持續時間短則半小時長達數小時,明顯長于針感余留的時間。麥粒灸與針刺相比重在“以火促通”,具有良好的溫通效應。阿是穴熱力深透病所,通過短暫的灼痛感以及灸后造成的繼發性炎癥刺激對穴位產生長時間的熱刺激和化學刺激。這是溫和灸或針刺刺激穴位所不具的,也是麥粒灸治療LHE優勢所在[8]。觀察麥粒灸和齊刺治療5次后的評分和療效,麥粒灸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可達86.84%,愈顯率為63.16%均優于針刺組。說明麥粒灸有著良好的溫通氣血和消炎鎮痛作用,采用輕度無瘢痕的麥粒灸,有少數患者灸后會出現的皮膚有色素沉著,均可在數月后淡化或消失,無明顯的灸瘡感染等不良反應。因麥粒灸治療LHE見效快、愈顯率高、衛生經濟效價比高,是針灸治療LHE的關鍵技術,在基層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