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恒,陸海峰,苗 強
(四川達州骨科醫院創骨科 四川 達州 635006)
踝關節是人體負重關節中結構和功能復雜的關節,結構由腓骨遠端、脛骨后唇、脛骨內踝、距骨組成,多在受到暴力損傷時發生骨折,其嚴重程度與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受傷時足部位置等因素相關。踝關節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其發生多與扭轉暴力等相關,部分合并嚴重軟組織損傷或關節脫位。研究指出,踝關節骨折約占全身性骨折4%左右,多合并關節脫位,且多見于青壯年,可引起踝部疼痛、腫脹、內翻或外翻及活動障礙等癥狀[1]。由于踝關節解剖結構復雜,需要注重對骨折斷端的解剖復位,若不能及時予以正確治療,則會導致復位效果不佳影響患者膝關節功能,可能會出現膝關節不穩定、活動受限的情況,影響到后期恢復,直至最終出現骨關節炎,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治療效果顯著,對踝關節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有關手術時機選擇,一直是學界熱點研究課題,尚未形成統一看法。本文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以評估不同手術時機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患者80例,患者入院后均經體格檢查、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踝關節骨折。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2]:(1)明確外傷史;(2)經X線檢查確診踝關節新鮮骨折、脫位;(3)年齡18~75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嚴重骨折者;(2)合并精神疾患或嚴重認知障礙者;(3)踝部陳舊性骨折或習慣性脫位者;(4)不能配合研究者。研究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2.15±17.29)歲,左側25例,右側15例,外側脫位27例,后側脫位13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3.01±17.35)歲;左側26例,右側14例,外側脫位25例,后側脫位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研究組 采用急診手術:在入院后6h內即開展手術,在硬膜外麻下,對外踝骨折患者,取外踝純外側切口或后外側切口,在直視下對外踝行解剖復位處理,在骨折部位加壓鋼板行固定處理。對內踝間隙較寬者,予以下脛腓螺釘固定。對內踝骨折者,在內側行弧形切口,切開內側關節囊,清理損傷軟組織和碎骨片,根據骨折類型予以相應克氏針或螺釘進行固定。對后踝骨折患者,可通過手法復位,效果不佳者可從外踝切口顯露復位骨折塊,并選用適宜克氏針和螺釘行固定處理。
1.2.2對照組 予以擇期手術:在入院后即予以消腫、脫水處理,傷后4~7 d軟組織損傷好轉之后再行手術,手術操作同上。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差異,包括: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費用。根據疼痛程度、腫脹程度、踝關節功能、X線表現等4個項目進行療效評價,滿分分別為35、20、35、30分,分值越低表明越嚴重。并記錄兩組典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 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住院時間/d 骨折愈合時間/d 住院費用/元研究組 40 9.15±3.20 90.26±10.17 15340.20±500.12對照組 40 15.12±5.31 117.22±15.59 22119.15±628.65 t 6.090 9.160 53.370 P<0.01 <0.01 <0.01
研究組患者疼痛、腫脹、X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疼痛 腫脹 踝關節功能 X線研究組 40 32.27±2.15 16.12±3.10 32.17±2.26 27.26±2.40對照組 40 27.25±2.59 11.39±3.57 26.28±3.75 22.19±2.72 t 9.432 6.327 8.508 8.839 P<0.01 <0.01 <0.01 <0.01
研究組術后未出現典型并發癥,低于對照組的1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在臨床上,踝關節骨折合并脫位多系高能量損傷所致,普遍存在嚴重軟組織腫脹問題,若不能及時治療,會在一定程度誘發相關并發癥發生,加重術后康復難度[4]。在常規治療中,多以擇期手術為主,可留有充足時間進行脫位糾正及固定處理,更有利于避免軟組織損傷惡化,可為后續手術治療打下良好基礎。但是,患者在等待手術過程中,損傷軟組織可能會形成不同程度攣縮,既加重手術難度,又會影響術后康復質量。相關研究指出[5],擇期手術需要對患者進行制動、抬高患肢等一系列術前治療,可造成創口較大應激反應,不利于術后康復。而通過急診手術則可大大簡化手術過程,可直接通過下脛腓后韌帶牽拉對后踝進行間接性復位處理,從而滿足骨折復位標準。另外,其還可通過減少術中軟組織牽拉、暴露,對術區血液循環實施有效保護,有利于提升術后康復速度[6-7]。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研究組臨床效果更好,這可能與急診手術可更好保護局部血液循環、骨折愈合更快等因素相關。另一組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中,疼痛評分、腫脹評分、踝關節功能評分、X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研究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更好,說明急診手術更具優勢。最后一組數據顯示,研究組術后未出現典型并發癥,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術后康復質量更高,利于促進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另外急診手術的實施,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能有效減少醫療費用,利于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對提升患者的就醫滿意度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符合手術指征前提下,急診手術更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踝關節功能恢復,且術后并發癥更少,更有利于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