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江 夏,余傅冰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捷爾醫院>皮膚整形美容中心 重慶 401120)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HZ)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它是臨床上常見的皮膚病[1]。由潛伏性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重新激活,引起大量的發病率,特別是老年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2]。因此,帶狀皰疹的發病與機體的免疫力有密切關系[3]。T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是檢測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且對某些疾?。ㄈ缱陨砻庖卟 ⒉《靖腥?、變態反應性疾病等)的輔助診斷,分析發病機制,觀察療效及監測預后有重要意義[4]。B淋巴細胞反應體液免疫,而NK細胞是固有免疫細胞中防御傳染病尤其是病毒感染的關鍵。正常機體內各淋巴細胞亞群互相作用,處于動態平衡,當機體被病毒感染時各淋巴細胞亞群會出現不同的變化。機體感染VZV病毒時,體內細胞免疫應答被激活,使得CD4+細胞逐漸成熟,進而分化成不同亞群,其水平變化能夠反映體內細胞免疫水平[5-6]。為進一步了解帶狀皰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表達及與帶狀皰疹不同感染部位的關系,本研究分析帶狀皰疹患者發病部位的不同與外周血T、B淋巴細胞及NK細胞的聯系及差異,以此反應帶狀皰疹患者不同發病部位與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及固有免疫的聯系,現報告如下。
本次選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期間在本院收治的帶狀皰疹患者,經篩選后選取96例患者進行分析。男45例,女51例,年齡18~76歲,平均(46.56±6.75)歲,病程3~8 d,平均(4.21±0.85)d。根據皮疹部位將所有患者分為4組即四肢組20例、頭面部組30例、胸背部組26例、腰腹部組20例。在入院后接受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相關方法參照相關文獻[7],明確帶狀皰疹診斷;神志清楚,精神系統正常并排除凝血障礙、惡性腫瘤以及傳染病等,本次參研患者均自愿參與。
所有患者均在晨間空腹狀態下抽取血液樣本2mL EDTA-K2抗凝外周血進行淋巴細胞亞群測定。分別準備3只試管各取抗凝血100μl,試管1加入10μl熒光標記的T淋巴細胞單克隆抗體(Tri-test CD3、CD4、CD8,賽默飛有限公司),試管2加入10μl熒光標記的B淋巴細胞及NK細胞單克隆抗體(CD3、CD19、CD56,賽默飛有限公司),試管3加入等量同型對照抗體。于每個試管內加入500μl溶血素,充分混勻后置于室溫下避光保存15 min;將3 mL PBS加入各個試管內,充分混勻后放入離心機離心1 500 rpm,5 min后去除上清;最后將500μl PBS加入去除上清后的各試管中,充分混勻,上機進行流式細胞儀檢測。
通過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四肢組、頭面部組、胸背部組、腰腹部組兩兩相互比較,外周血CD3+細胞百分比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腰腹部組CD4+細胞百分比、CD4+/CD8+水平顯著高于四肢組,CD8+細胞百分比顯著低于四肢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頭面部組CD4+細胞百分比、CD4+/CD8+水平顯著低于腰腹部組,CD8+細胞百分比顯著高于腰腹部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胸背部組CD4+/CD8+水平顯著低于腰腹部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D4+細胞百分比低于腰腹部組,CD8+細胞百分比高于腰腹部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見表1,組間差異比較見表2。
表1 各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s)

表1 各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s)
注:腰腹部組與四肢組相比,*表示P<0.05;頭面部組與腰腹部組相比,#表示P<0.05;胸背部組與腰腹部組,a表示P<0.05。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頭面部組 30 69.07±9.66 37.35±11.62# 26.74±9.03# 1.61±0.82#胸背部組 26 70.86±6.73 42.28±7.52 24.82±6.00 1.85±0.66a腰腹部組 20 72.26±10.91 46.15±8.76*# 22.21±7.27*# 2.34±4.98*#a四肢部組 20 70.75±8.01 38.26±8.88* 28.14±8.20* 1.52±0.66*

表2 組間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差異比較
四肢組、頭面部組、胸背部組、腰腹部組兩兩相互比較,外周血CD3-CD19+B淋巴細胞的百分比及CD16+56+NK細胞的百分比均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外周血B淋巴細胞及NK細胞水平見表3,組間差異比較見表4。
以上分析發現帶狀皰疹不同發病部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水平有所不同,而B淋巴細胞及NK細胞水平變化無顯著性差異(P>0.05),顯示不同發病部位的帶狀皰疹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反應具有一定差異,而體液免疫反應和固有免疫無變化。

表3 各組外周血B淋巴細胞及NK細胞水平比較(%)

表4 組間外周血B淋巴細胞及NK細胞水平差異比較(%)

表4(續)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的由神經節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重新激活引起的病毒性皮膚病,許多資料表明其與細胞免疫功能紊亂有關[8]。通常發生在原發感染幾十年后。主要表現為單側皮膚出現紅斑、水皰等,常伴有疼痛[9-10]。帶狀皰疹常見于50歲以上的人群,因為他們的免疫功能下降[11]。值得思考的是其表現常以單側或單一部位出現紅斑、水皰等,而發生感染部位的不同與免疫系統是否有聯系?研究認為CD3+和CD4+T淋巴細胞在病毒性疾病發病中有重要意義,特別CD4+T淋巴細胞數量下降可能 是帶狀皰疹患者免疫功能受損的主要原因。CD8+T淋巴細胞數量增加表示機體內抑制性T淋巴細胞增多,CD8+T淋巴細胞可作為判斷機體免疫狀態的客觀指標之一。研究發現帶狀皰疹患者不同發病部位和機體的免疫反應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帶狀皰疹患者不同發病部位與外周血T、B淋巴細胞及NK細胞的聯系及分析相關差異,以此反應帶狀皰疹患者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反應和固有免疫功能與不同發病部位的關系。
本研究分析發現帶狀皰疹不同發病部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水平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腰腹部組高于四肢組,腰腹部組高于面部組,腰腹部組高于胸背部組。這提示帶狀皰疹不同的發病部位與細胞免疫功能反應具有一定聯系,而帶狀皰疹不同發病部位與B淋巴細胞及NK細胞水平無影響,這提示其與體液免疫反應和固有免疫可能無聯系。深入清楚的了解不同病部位的帶狀皰疹與免疫系統的不同聯系將有利于患者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