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琴,李志偉
(長江大學附屬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 湖北 仙桃 4330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治療膽囊炎、膽囊結石常見的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預后效果理想等優勢,但圍術期受患者認知、情緒狀態與手術刺激影響,生命體征會發生波動,既可增加手術風險,亦可影響術后恢復效果,鑒于此展開手術室護理非常有必要[1]。常規護理服務于醫師,護理人員遵醫囑為患者提供基礎護理服務,無法滿足其手術中身心需求,而系統護理從術前、術中、術后各個環節加強細節服務,并以良好地溝通消除其負性情緒,確保手術及預后效果,為明確其在手術室護理中具體價值,本文選擇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88例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88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納入標準:(1)經腹部超聲檢查確診者;(2)無手術禁忌證者;(3)血液系統疾病者;(4)自愿進入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5)無免疫系統疾病者[2]。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丟失者;(2)麻醉及手術禁忌證;(3)精神及心理疾病者;(4)合并腹腔感染者;(5)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6)腹膜炎者;(7)表達及意識障礙者[3]。觀察組44例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46.52±1.28)歲;病程(3.92±0.24)年;BMI(21.24±1.11)kg/m2。對照組44例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46.58±1.21)歲;病程(3.98±0.22)年;BMI(21.24±1.14)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由護理人員根據手術通知單為其講解手術流程、注意事項、準內容,并準備好手術所需物品、器械;術后密切配合醫師完成器械傳遞、病情觀察與記錄等工作。
觀察組給予系統護理。(1)術前: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根據其病情、學歷等進行一對一術前指導,根據宣教手冊、ppt等為其講解疾病、治療、手術等相關知識,同時告知其手術簡易程度、成功率并為其提供心理支持,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其次護理人員需與主管醫師、麻醉醫師、器械護士加強溝通,通過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優化手術及護理配合步驟[4]。(2)術中:患者入手術室前30 min將病室內溫度、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并準備好發熱毯、手術器械及物品,確保腹腔儀器處于備用狀態;患者入手術室后指導其選擇仰臥位,肘關節彎曲45°、手臂外展<90°,手臂遠端關節高于近端關節,方便醫務人員觀察其輸液情況,確保可及時處理緊急情況;連接腔鏡儀器電源、調整參數、攝像頭、氣腹管并做好術中保暖措施,術中嚴格執行無菌原則,并及時配合醫師完成手術。術后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若發現異常及時上報醫師,并采取相應措施,手術完成器械護士進行器材清點、分類[5]。(3)術后:對患者切口進行管理,確保其清潔、干燥,并加強對呼吸裝置、導尿管等的觀察,一旦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并遵醫囑實施抗感染治療。其次將其護送至麻醉蘇醒室,同時加強保暖干預,輕輕呼喚待其意識恢復、生命體征平穩后護送其回至病室,與責任護士交接其基本情況,詳細告知家屬手術情況及術后注意事項,鼓勵其積極配合醫務人員進行治療,增加康復速度[6]。(4)回訪:責任醫師在術后24h進行回訪,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詢問其疼痛、進食、排氣情況;術后6h指導其選擇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每天2次。
1.3.1臨床指標包括:HR、MAP、住院時間、出血量、排氣、排便、進食時間等。
1.3.2腹脹、切口感染、急性腹膜炎、腹腔出血等并發癥。
1.3.3參考SDS、SAS量表評價抑郁、焦慮等心理狀態,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心理狀態越差[7]。
選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HR、MAP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排氣、排便、進食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HR/(次·min) MAP/mmHg 住院時間/d 出血量/mL觀察組 44 77.82±6.85 96.52±5.32 4.28±1.27 31.52±11.02對照組 44 85.47±7.02 108.76±6.24 5.24±1.64 49.75±14.25 t 5.1736 9.9013 3.0699 6.7128 P<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h 進食時間/h觀察組 44 20.01±4.21 36.52±9.42 6.42±1.21對照組 44 25.41±5.45 48.62±11.25 9.79±1.32 t 5.2013 5.4700 12.4836 P<0.001 <0.001 <0.001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82%低于對照組的2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護理前兩組患者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SDS SA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4 55.34±5.12 37.82±3.74 56.68±5.31 35.02±3.11對照組 44 55.28±5.18 46.45±4.82 56.21±5.14 45.52±3.92 t 0.0546 9.3832 0.4219 13.9191 P 0.9565 <0.001 0.6742 <0.001
近年腔鏡技術逐漸向減少創傷、加快康復速度等方向發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雖具有恢復快、創傷小等特點,但患者因不了解病情、手術價值,在心理因素作用下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狀態,不僅會增加生命體征波動,亦可影響手術順利性,鑒于此需配合展開手術室護理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且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系統護理在腔鏡手術護理中極具優勢,分析可能的原因為:(1)常規手術室護理以確保手術療效為中心,對患者心理需求關注度較低,導致患者圍術期對醫務人員缺乏信任感,同時缺乏治愈信心,導致手術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影響康復效果。(2)在手術室護理中提供系統護理服務可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身心需求重視程度,術前給予其人文關懷,深入了解并解答患者對疾病、手術、預后疑惑,使其在手術前達到理想心理狀態;術中為提高患者舒適度,維持心理狀態穩定性,術中不僅要保證體溫,還需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確保可及時發現異常情況,提高手術安全性。術后做好手術器械、物品核對,皮膚清潔工作,并做好回訪工作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術后注意事項,改善整體預后效果[7]。(3)系統護理可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治療環境,使其圍術期感受到體貼、細致,提高其對病情認知,以積極的狀態接受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改善整體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系統護理在改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患者預后效果中發揮積極作用,亦可縮短住院及康復時間,降低負性情緒對治療及預后效果的影響,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