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晴
(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 廣東 廣州 510080)
壓力性損傷,即壓瘡,是患者十大安全目標中的重要關注內容,如何預防或減少醫院內獲得性壓力性損傷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者的研究熱點[1]。急診留觀區患者大部分均為高齡老年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多種慢性病共存、體質弱等特點,是發生院內壓力性損傷的高危群體[2]。隨著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保持患者皮膚完整性的護理需求的增加,如何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加強患者的皮膚管理,以降低院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是急診護理管理的難點和重點。PDCA循環管理模式是一種系統性的、有計劃和組織性的護理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并進行持續質量改進的管理思維,目前被廣泛運用于提升臨床護理質量的活動中[3]。本研究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運用于急診留觀老年發熱患者的皮膚管理中,以降低院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現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我院急診留觀區收治的54例老年發熱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60周歲;(2)入觀診斷為發熱;(3)患者臨床病例資料完整。排除存在認知或精神障礙者。根據收治時間進行分組,將2019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27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齡60~93歲,平均(78.0±10.78)歲;合并癥:合并喘證5例,惡性腫瘤2例,腹痛3例,尿血2例,咳嗽2例,心衰1例;將2020年7—11月收治的27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男13例,女14例,年齡61~98歲,平均(79.15±12.26)歲;合并癥:合并喘證4例,惡性腫瘤2例,腹痛3例,尿血2例,咳嗽3例,心衰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1對照組 給予發熱常規護理。(1)密切關注體溫變化;(2)當體溫>38.5 ℃時遵醫囑給予藥物口服降溫;(3)做好生活起居護理,如患者出汗時幫助患者擦干汗液,衣服內墊干毛巾,并及時更換等;(4)指導患者多飲溫開水,進食高熱量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補充充足的水分和營養;(5)及時協助患者更換汗濕的衣褲,保持衣褲、被褥的干爽、舒適和清潔,定時協助患者翻身;(6)加強呼吸道護理,定期協助患者拍背、咳痰。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PDCA循環管理。(1)制定計劃(P):分析并總結既往發熱患者皮膚管理中發生的皮膚壓紅、破損等不良事件的原因。①患者方面,患者均為老年患者,機體狀態差,是壓力性損傷的高危群體;同時,患者及家屬對預防壓力性損傷的認知不足。②護士方面,護士的主要關注點在于患者的發熱癥狀管理,忽視了患者的皮膚管理,且有時因工作量大而未按時或者未按規范協助患者翻身等。同時,在查閱大量文獻后,制定老年發熱患者預防壓力性損傷的護理干預計劃。(2)執行計劃(D):①強化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防護意識,定期組織全科護士進行相關知識培訓,提高護士的壓力性損失防護能力。②認真落實患者的壓瘡風險評估,當評估結果在中危風險以上時,嚴格按照防護方案進行護理,如穿著衣物的要求、定期整理床單位、定期翻身、定期進行受壓部位按摩、預防性使用水墊等。③加強受壓部位的皮膚觀察,每班護士交接班時,認真查看受壓部位的皮膚情況,做好交接班。④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壓力性損傷防護的健康宣教,提高其對自身皮膚管理的主動參與和配合度。(3)檢查反饋(C):制定反饋機制,管床護士在患者出院前與其溝通,了解在患者皮膚管理過程中患者的滿意度情況,出院后進行皮膚管理自查,同時質量控制小組定期進行護理效果追蹤。(4)處理與改進(A):每月定期組織護士進行皮膚管理總結,對反饋出的問題認真分析原因,進行持續質量改進。
(1)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干預前后運用經漢化的Braden壓瘡評估量表進行風險評估,該量表包括感知、移動能力、活動能力、潮濕、摩擦力和剪切力、營養6個方面,滿分23分,其中6~9分表示極高危風險,10~12分表示高危風險,13~14分表示中危風險,15~18分表示低危風險。(2)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根據壓瘡分期標準[4]評估并記錄患者的壓瘡分期,其中Ⅰ期為局部皮膚完整,但出現壓之不退的紅斑,Ⅱ期為出現局部皮膚破損。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Braden壓瘡風險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Braden壓瘡風險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raden壓瘡風險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Braden壓瘡風險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27 11.19±3.08 11.89±3.31觀察組 27 11.22±3.03 14.63±3.52 t 0.045 2.948 P>0.05 <0.05
觀察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n(%)]
目前我院急診留觀區救治的老年患者約占總人數的80%以上,其中15%左右為急性發熱患者。在救治期間,老年發熱患者因較長時間內處于臥床休息狀態、感知覺靈敏度降低、行動受限等,致使骶尾部等局部皮膚長期處于受壓迫狀態,血液循環不通暢,增加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有研究指出[5],生活不能自理、長時間臥床的老年患者是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高危風險群體,發生率約為10%~15%,年齡越大其發生率越高。此外,護士在繁忙的救治工作中,因患者病情的急危重癥而容易忽視患者的皮膚管理,一旦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會增加后續疾病救治和護理的難度,給患者帶來痛苦和醫療負擔,同時也是導致醫患糾紛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壓力性損傷重在預防,護士作為其防治措施的主要實施者,其壓力性損傷的風險評估能力和防治措施的實施能力對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至關重要[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Braden壓瘡評估評分高于對照組的,且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降低急診留觀老年發熱患者的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進而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究其原因在于,PDCA 循環管理模式是一個重要的解決護理問題、提升護理質量的管理工具[7]。本研究在PDCA循環管理模式中的制定計劃階段,從壓力性損傷發生的根本原因入手,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并基于循證醫學制定流程化的壓力性損傷的防治護理計劃。在實施計劃階段,首先從意識層面提高護士對患者皮膚管理的重視程度,認知到預防壓力性損傷的重要性,然后提高并規范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能力,針對評估結果實施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以提高實施效果;最后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屬自身對壓力性損傷的認知水平和預防能力,進而主動配合并參與到患者的皮膚管理中。在檢查反饋與處理改進階段,護士主動追蹤護理措施實施效果、反思護理服務過程,而且在每月的總結會上對其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原因分析和措施改進,以不斷提升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急診留觀老年發熱患者是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高危風險群體,臨床因重視這類患者的皮膚管理工作;同時通過運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和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