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鳳,劉小燕(通訊作者)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昆山市中醫醫院 江蘇 昆山 215300)
老年重癥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多需要長期臥床休息,以促進病情恢復,但是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皮膚較為薄弱,彈性差,敏感度較低,加之營養攝取情況較差,導致患者臥床較長時間后,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受阻,易出現缺氧、缺血癥狀,導致皮膚潰爛、壞死發生,導致壓力性損傷發生[1]。目前,壓力性損傷又稱為壓瘡,危害性大,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也會誘發全身感染,危及生命。急診科收入的老年重癥患者應積極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有效預防壓力性損傷發生,更好促進患者預后康復。因此,本文特選擇40例老年重癥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比觀察常規護理與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的實施效果,現匯報如下。
選擇我院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急診科收入的老年重癥患者4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1~83歲,平均(73.65±4.29)歲,男性11例,女性9例,疾病類型:心腦血管疾病8例,腦外傷5例,四肢骨折4例,急性腎功能衰竭3例;觀察組患者年齡62~80歲,平均(74.12±4.95)歲,男性12例,女性8例,疾病類型:心腦血管疾病7例,腦外傷6例,四肢骨折4例,急性腎功能衰竭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由護理人員每隔2 h幫助患者翻身扣背1次,每隔12 h對患者皮膚進行清潔護理,同時觀察局部組織是否出現紅斑,做好記錄。一旦出現壓瘡,及時給予壓瘡護理干預。
觀察組實施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1)護理評估:入院后對患者的病史與個人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從而對患者進行詳細且客觀的評價,利用Braden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患者出現壓瘡的風險進行評估[2],評估內容包括感染情況、皮膚潮濕度、活動能力、摩擦力等指標,一旦評分>18分提示無風險,評分15~18分為輕度風險,13~14分為中度風險,10~12分為高度風險,<9分為嚴重風險。(2)預防性護理干預:根據壓瘡形成的風險因素,老年重癥患者急診入院后的壓瘡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壓瘡預防護理方案,內容如下。①飲食護理:護理過程中應鼓勵患者保持均衡飲食,選擇具有豐富高蛋白、維生素類食物,保證攝入營養豐富,滿足身體所需,若無法正常飲食患者也需通過置入鼻胃管方式給予營養液,為患者提供所需營養。保證日常飲食合理性,可恢復患者的胃腸功能,促進胃腸蠕動。②減輕局部受壓:針對意識清晰患者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促進肢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有效預防壓瘡形成。針對意識模糊患者無法進行主動活動患者,對受壓局部進行按摩,必要時也可用氣墊床等方式,減壓局部所受壓力與剪切力,對于受壓區域進行保護[3]。在頸椎部放置一軟枕,以減少骨突區域與床面接觸產生的壓力與摩擦力。③疼痛干預: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針對患者的疼痛等級采用轉移注意力、音樂療法等非藥物方式進行疼痛減輕方式,疼痛明顯者遵醫囑采用口服鎮痛藥或者鎮痛泵等方式,使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效緩解。④受壓皮膚護理:針對輕中度壓瘡風險患者每隔2 h幫助翻身1次,若重度風險患者則需每隔1h即幫助患者翻身1次,翻身過程中注意保證動作輕柔、緩慢,避免對患者皮膚造成牽拉性損傷[4]。護理過程中做好皮膚清潔工作,每日2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必要時可用凡士林等潤膚霜涂抹皮膚,提升皮膚的保濕度,優化皮膚,減少外界對皮膚造成的刺激性。保證床單被褥的干凈整潔,平整無痕,以免患者皮膚與床單接觸產生不良刺激。受壓部位可用功能性敷料時局部壓力減少,對皮膚進行適當保護,對患者皮膚是否存在進行性損傷進行觀察,一旦出現創面應及時處理,也可配合紅外線進行輔助照射,促進局部皮膚血流流動順暢,繼而有效避免壓瘡形成。患者排便后及時對肛周皮膚進行清潔擦拭,保證局部皮膚的清潔干燥。⑤心理干預: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由于疾病因素、治療因素、長期臥床等因素影響,導致患者易出現恐慌、不安、焦慮等心理情緒。因此,護理時應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境,合理擺放室內物品,將患者日常所用物品放置在隨手可取位置。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告知壓瘡的危害性,使患者充分重視壓瘡防護,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工作,及時發現患者出現的不適與異常癥狀,從而盡早預防并干預壓瘡形成。
(1)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統計發生率,對患者入院至壓瘡出現時間進行記錄,同時對患者住院時間進行記錄;(2)以問卷調查方式對患者護理服務質量與患者滿意度進行評估,兩項指標評分均在0~100分,分值越高越佳。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入院至壓瘡出現時間晚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壓瘡發生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分組 例數 護理質量評分 患者滿意度評分觀察組 20 94.57±2.68 92.15±1.58對照組 20 90.54±3.15 87.59±2.54 t 4.3577 6.8174 P<0.05 <0.05
壓瘡是由于長期臥床所致,加之老年重癥患者的身體狀況極差,皮膚組織較薄且脆性較大、營養不良、污染物對皮膚刺激、血液循環較差等原因影響,一旦局部壓力過大,就會導致血液循環異常,在缺氧與缺血的狀態下,皮膚組織會出現壞死表現[5]。老年重癥患者由于自理能力較差,對于壓瘡的風險與危害缺乏了解,對于身體的感知力降低,出現壓瘡后無法及時感知,多數醫護人員及家屬發現患者出現壓瘡時已經侵入到真皮層,不僅增加感染風險,加大疾病治療難度,而且也會增加護理工作任務量。因此,臨床護理中加強對老年重癥患者的護理觀察,積極開展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性干預,有效預防壓瘡發生,同時通過細致觀察與處理,也可及時發現患者出現的皮膚因受壓造成的損傷,及時對出現的壓瘡進行處理,避免創面進一步擴大加深,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模式在老年重癥患者中應用,是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壓瘡風險進行評估,日常護理中針對壓瘡形成的風險因素,制定針對性預防護理干預方案,通過對患者的密切觀察,做好有效防控工作,可保證預防性護理措施有效落實。護理人員從日常飲食、皮膚護理、疼痛干預、飲食管理、心理護理等方面進行護理,提升患者住院期間的舒適度,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提升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態,對患者的皮膚狀況進行密切觀察,減少局部受壓,有效預防壓力造成的血液循環障礙發生,從而有效預防壓瘡發生。本組研究進一步證實,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的良好開展可有效預防壓瘡發生,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質量與患者滿意度高,相比于常規護理而言效果更理想。
綜上所述,老年重癥患者急診入院后,積極開展預防性壓力性損傷護理,可減少壓瘡發生,護理效果更確切,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