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紅
(河南省孟州市人民醫院 孟州 454750)
喘息性支氣管炎是兒科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易反復發作,若治療不及時或護理不當,可對患兒呼吸、循環、神經等多系統造成損害,甚至威脅生命安全,且在學齡期發病率較高[1]。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Family-Centered Care,FCC)是通過專業護理人員與家庭成員的合作,共同維護患兒健康,既滿足護理需要,又注重家庭在疾病治療與恢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2~3]。本研究選取我院學齡期喘息性氣管炎患兒78例,旨在探討FCC模式護理對遵醫行為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8例學齡期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按建檔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6~12歲,平均(8.69±1.02)歲;病程1~5年,平均(3.12±0.89)年。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6~13歲,平均(8.58±1.09)歲;病程1~5年,平均(3.24±1.12)年。兩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符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標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確診為喘息性支氣管炎;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原發性心、肺、肝、腎等器官疾病;精神或語言障礙;免疫缺陷;血液系統疾病。
1.3 護理方法 兩組均給予吸氧、抗感染、輸液、化痰止咳等治療。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入院時向患兒及家屬講解疾病、治療相關知識,告知注意事項,密切觀察病情,按醫囑指導用藥。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FCC模式護理。(1)制定護理計劃:建立個人檔案,根據具體病情制定計劃,正確評估家庭狀況、家長文化層次及教育需求,宣教喘息性支氣管炎防治知識,幫助家長認知疾病,及時溝通交流并建立良好護患關系。(2)飲食護理:指導家長應多給患兒食用營養豐富、高維生素、搭配合理的清淡飲食,少量多餐,喂水時避免嗆吐,應及時拍背,禁用雪糕、飲料等易引起疾病發作的食物。(3)用藥指導:與家長一起督促患兒按時用藥,本疾病一般采用霧化吸入給藥,指導患兒適當體位,煩躁及哭鬧時不宜給藥,一般為安靜或熟睡時,吸入后要給予喂水、拍背、洗臉。(4)生活護理:患兒應多休息飲水,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減少客人探望,且患兒咳嗽排痰時要從上往下、從外到內拍背,保持呼吸通暢,必要時吸痰。(5)環境護理:病房安靜、清潔衛生、色彩柔和、布局合理,保持適當濕度、溫度,無致過敏物質,及時安慰患兒恐懼緊張情緒,消除家長負面情緒,使患兒及家屬獲得舒適感。兩組均護理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 (1)預后效果(包括出院后1個月發作次數、住院次數、住院時間、失學時間)。(2)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為主動依從,勸說后配合治療為被動依從,不配合治療為不依從。總依從率=(主動依從例數+被動依從例數)/總例數×100%。(3)心理狀態評估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分,包括家長軀體化、抑郁、敵對、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偏執、強迫,分數越低則心理狀態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依從性)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預后效果、家長心理狀態)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 觀察組發作次數、住院次數、住院時間、失學時間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s)
組別 n發作次數(次)住院次數(次)住院時間(d)失學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tP 39 39 3.86±0.57 4.21±0.82 2.189 0.032 1.85±0.65 2.86±0.48 8.552<0.001 11.23±1.87 17.32±3.58 9.416<0.001 22.57±4.32 30.64±7.09 6.072<0.001
2.2 兩組護理后依從性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主動依從27例、被動依從9例、不依從3例;對照組主動依從18例、被動依從10例、不依從11例。兩組護理總依從率對比,觀察組為92.31%(36/39),高于對照組的71.79%(28/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護理前后SCL-90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軀體化、抑郁、敵對、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偏執、強迫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各項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P<0.05),但兩組偏執、強迫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軀體化、抑郁、敵對、焦慮、人際關系敏感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軀體化護理前 護理后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敵對護理前 護理后人際關系敏感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tP 39 39 3.68±0.98 3.63±0.87 0.238 0.812 1.85±0.65 2.86±0.48 7.806<0.001 2.98±0.65 2.99±0.56 0.073 0.942 1.42±0.34 2.19±0.29 10.761<0.001 3.65±0.68 3.78±0.65 0.863 0.391 1.50±0.32 1.92±0.20 6.951<0.001 2.87±0.74 2.86±0.69 0.062 0.951 1.52±0.55 2.03±0.35 4.886<0.001組別 n 焦慮護理前 護理后偏執護理前 護理后強迫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tP 39 39 3.62±0.36 3.64±0.41 0.229 0.820 1.32±0.52 1.89±0.30 5.930<0.001 3.02±0.23 3.04±0.25 0.368 0.714 1.36±0.33 1.50±0.36 1.790 0.077 3.68±0.56 3.64±0.61 0.302 0.764 1.72±0.21 1.82±0.30 1.705 0.092
喘息性支氣管炎是由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氣道慢性疾病,會反復出現喘息、咳嗽、呼吸急促,對患兒健康、心理及情感產生較大影響[4]。因此在護理過程中穩定患兒心理,緩解恐懼情緒,增加行為穩定性并提高依從性有重要意義。
FCC模式主要強調家庭在患兒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與常規護理方式相比,更體現支持、尊重、選擇與合作等核心概念,能建立更加信任融洽的護患關系[5]。本研究通過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給予FCC模式,積極認真宣傳喘息性支氣管炎知識,幫助家長認識疾病,監督患兒發病及用藥,控制飲食,能有效縮短住院次數及時間,特別是學齡期患兒失學時間[6~7]。另外,由于患兒年齡較小,缺乏獨立性,主要依賴家長,而FCC模式正是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通過與家長及時交流溝通,能消除患兒生病時緊張、恐懼、不信任的情緒,加強護理人員、患兒及家屬間聯系,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8~9]。而家長在此過程中也容易產生抑郁、敵對、焦慮等情緒,通過鼓勵家長積極參與護理,促進患兒康復,保持病房安靜衛生,及時安慰消除家長負面情緒,可改善家長心理狀態[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發作次數、住院次數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失學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FCC模式護理干預學齡期喘息性支氣管炎預后效果及依從性好;護理后觀察組家長軀體化、抑郁、敵對、焦慮、人際關系敏感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FCC模式護理干預學齡期喘息性支氣管炎能改善家長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采用FCC模式護理干預學齡期喘息性支氣管炎預后效果及依從性好,并能改善家長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