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在臨床上又被稱為泌尿系統感染,屬泌尿外科常見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且多發于性生活相對活躍或絕經后的女性群體 中[1]。據相關研究論著指出[2,3],尿路感染主要是由機體尿路上皮組織遭受尿路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入侵而造成,發病時,患者可表現為膿尿或有菌尿,如不能及時接受有效治療,不僅會造成慢性感染等問題,提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而且會引發腎衰竭、尿膿毒血癥等危重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進而對其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及時診斷與治療尿路感染是控制疾病進展的關鍵,據馮敏亞等[4]研究指出,借助科學、有效的診斷方式盡早發現患者病情,并對其疾病類型、臨床表現進行客觀分析,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積極提升疾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幾年,臨床對于尿路感染診斷的方式越發多樣,但尿常規檢驗因簡單便捷、檢出率高等特點仍被廣泛用于臨床[5]。基于此,本研究選擇了40 例尿路感染患者和40 例健康志愿者,通過分析其尿常規檢驗結果,探究尿路感染診斷中應用尿常規檢驗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于本院接受對癥治療的40 例尿路感染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11 例,女29 例;年齡最大64 歲,最小27 歲,平均年齡(43.95±6.69)歲;疾病類型:16 例尿道炎,11 例慢性腎盂腎炎,13 例膀胱炎。將同期來本院開展健康體檢的40 例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9 例,女31 例;年齡最大62 歲,最小28 歲,平均年齡(43.88± 6.05)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組患者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②部分患者具有發熱、血尿等臨床表現;③患者均符合尿路感染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或精神異常者;②心、肝、腎等器官嚴重衰竭者;③近期接受過抗生素治療者;④臨時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調查對象均需接受尿常規檢驗。采集調查對象的中段尿液約10 ml,將其統一裝入無菌試管中。為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醫護人員應在尿液采集過程中詳細告知所有調查對象相關的注意事項,盡量收集晨起后第一次排尿時的中段尿液;女性調查對象應主動避開經期,全面清洗外陰后進行標本收集[6,7]。待尿液標本采集完畢后,醫護人員應將其立即送檢。統一使用煙臺開發區寶威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全自動尿液分析儀(型號為BW-500)進行尿液標本分析。檢驗期間,應要求醫護人員嚴格按照相關操作要求予以操作。此外,還應使用Olympus 雙筒光學顯微鏡全面觀察并記錄尿液涂片中的細菌含量以及白細胞計數。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尿常規三項指標,主要包括白細胞計數、細菌計數及亞硝酸鹽等。并比較兩組白細胞、細菌陽性率,分析其臨床診斷價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尿常規三項指標比較 尿道炎患者的白細胞計數為(7.04±0.48)個/Hp,細菌計數為(4.42± 0.37)個/Hp,慢性腎盂腎炎患者的白細胞計數為(5.83± 0.42)個/Hp,細菌計數為(12.48±0.46)個/Hp,膀胱炎患者的白細胞計數為(7.01±0.44)個/Hp,細菌計數為(10.71±0.49)個/Hp,均高于對照組的(0.63±0.05)、0 個/H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尿道炎、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患者的亞硝酸鹽均呈陽性。見表1。

表1 兩組尿常規三項指標比較
2.2 兩組白細胞、細菌含量診斷陽性率比較 研究組的白細胞陽性率為97.50%、細菌陽性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5.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白細胞、細菌陽性率比較[n(%)]
尿路上皮細菌感染容易引發尿路感染等炎癥反應,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健康的同時,還會阻礙其生活質量的改善。早期發病時,尿路感染患者的臨床癥狀不突出,或與全身性感染等疾病的臨床表現基本一致,導致臨床診斷及篩查的難度明顯提升。為了能夠有效控制疾病進展,準確診斷患者病情,需要在臨床中積極探尋科學、全面、便捷、有效的疾病診斷方式。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提升,近年來,臨床用于尿路感染診斷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尿干化學分析、尿沉渣分析、中段尿培養等。常規診斷尿路感染多選擇尿培養的方式,但經胡音音等[8]學者長期實踐發現,尿培養耗時相對較長(約2~4 d),且易受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為了不耽誤患者的治療時間,還需要借助其他檢驗方式加強其陽性檢出率。為了能夠快速、準確的獲得相關的檢驗結果,需要在臨床診斷時應用尿常規檢驗。與尿培養的方式相比,尿常規檢驗不僅操作簡單便捷、價格相對便宜,還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分析出待檢患者尿液中的細菌總數、紅細胞、白細胞等相關成分,進而獲得理想的診斷數據。此外,為了能夠保證數據的準確度,醫護人員還可在尿常規檢驗過程中借助尿液涂片進行顯微鏡檢查,更加客觀地判斷標本中的白細胞數目,提升臨床診斷的準確率[9]。
在本研究中,研究組尿道炎、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尿道炎、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患者的亞硝酸鹽均呈陽性。除此之外,研究組的白細胞陽性率為97.50%、細菌陽性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5.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王迪等[10]學者的研究報道一致。提示:尿常規檢驗在尿路感染診斷中的應用可以進一步明確白細胞計數及細菌計數,并對患者的疾病類型進行診斷,進而獲得理想的臨床診斷效果[11-14]。
綜上所述,在尿路感染診斷中應用尿常規檢驗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能夠提升臨床診斷符合率,同時還能縮短診斷時間,為后續治療提供可行的判斷依據,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持續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