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燕
早產兒主要是指胎兒的胎齡<37 周,絕大部分早產兒的體重均<2500 g,由于早產兒身體各系統并未發育完全,因此,極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呼吸暫停是最常見的早產兒并發癥之一,主要與早產兒腦干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有關。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主要是指早產兒無引起呼吸暫停發作的相關疾病,出現呼吸停止>20 s,同時伴心率減慢<100 次/min 或出現青紫的現 象[1]。在臨床治療中,常見的治療藥物為氨茶堿,但是氨茶堿的起效時間較慢,存在較多的不良反應。有研究指出,枸櫞酸咖啡因的藥物機制與氨茶堿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并且該藥物的呼吸興奮作用更強,且毒性較低,能夠有效降低患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風險,同時也能夠減少低氧血癥發生風險,對患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基于上述情況,枸櫞酸咖啡因在近幾年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中,選取68 例原發性呼吸暫停早產兒,探尋枸櫞酸咖啡因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68 例原發性呼吸暫停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平均胎齡(31.36±1.52)歲。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患兒分為常規組(31 例)與觀察組(37 例)。納入標準:①患兒出生體重在1000~2500 g;②患兒情況與新生兒學中的呼吸暫停診斷標準相符;③胎齡<37 周;④存在先天性心臟病;⑤患兒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兒存在嚴重呼吸窘迫綜合征;②患兒的總膽紅素>340 μmol/L;③患兒存在先天性心臟病;④患兒存在神經系統疾病;⑤患兒存在先天性畸形;⑥患兒合并消化系統病變;⑦患兒伴有遺傳代謝性疾病;⑧過敏體質。
1.2 方法 將兩組患兒均放置于暖箱內給予保暖,并對患兒的心率、呼吸、經皮血氧飽和度進行實時監測,確保患兒呼吸通暢,并給予營養支持治療。常規組患兒給予氨茶堿治療。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為患兒輸注氨茶堿注射液(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884),首次輸注劑量應控制為5 mg/(kg·次),20 min 內靜脈滴注,維持量應控制為2 mg/(kg·次),每隔12 h 為患兒注射1 次,連續為患兒用藥7 d,并監測有效血藥濃度。觀察組患兒給予枸櫞酸咖啡因治療。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為患兒輸注枸櫞酸咖啡因注射液(成都苑東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401),首次輸注劑量應控制在20 mg/kg,維持量控制為5 mg/(kg·次),滴注時間應當控制在10 min 內,24 h 為患兒注射1 次,連續為患兒用藥7 d。在治療過程中如果早產兒出現嚴重呼吸暫停的現象,則應當立即采用其他方式給予患兒相應的治療,例如: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以及機械通氣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兒的藥物起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②觀察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喂養不耐受、電解質紊亂、煩躁不安、心動過速以及高血糖。③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兒用藥后24 h 內,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并未出現再次呼吸暫停的現象,患兒的呼吸節律恢復至正常狀態;有效:患兒用藥48 h 之內,其臨床癥狀得到緩解,呼吸暫停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且呼吸節律恢復至正常水平;無效:患兒用藥48 h 之后,其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藥物起效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藥物起效時間(32.31±5.31)h、住院時間(30.28±4.56)d 均短于常規組的(39.82±6.24)h、(35.84±5.2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藥物起效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藥物起效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70%低于常規組的35.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30%高于常規組的70.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n(%)]
早產兒臨床中常見的一種不良癥狀即為原發性呼吸暫停[2]。呼吸暫停是早產兒多發性呼吸系統疾病,早產兒由于身體各項系統的發育不完全,因此,出現短暫的呼吸中止5~15 s 后又出現呼吸,成為周期性呼吸,屬于正常情況,但是如果呼吸暫停反復發作伴心率下降、青紫、血氧飽和度降低,則證明患兒病情嚴重,極易導致患兒發生低氧血癥,如不及時處理,可引發呼吸衰竭、腦缺氧損傷等,甚至可能導致患兒死亡,嚴重危及患兒身心健康[3]。在治療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時,常用的藥物為氨茶堿以及枸櫞酸咖啡因[4]。
氨茶堿以及枸櫞酸咖啡因均屬于甲基黃嘌呤類藥物,該類藥物在實際的應用中,會對患兒的呼吸中樞產生明顯的刺激,從而促進患兒支氣管擴張,使患兒膈肌功能得到提高,并增加患兒的分鐘通氣量,有效避免缺氧狀況的發生[4,5]。氨茶堿藥物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其有效治療血液濃度范圍相對較小,如果應用劑量過低則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劑量過大則會導致患兒出現很多不良反應,如果情況嚴重則會導致患兒心臟驟停,甚至死亡[6-8]。枸櫞酸咖啡因能夠有效拮抗A1以及A2a受體,從而對神經傳導進行調節,同時還能夠對γ-氨基丁酸的呼吸抑制效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該藥物具有較長的半衰期,其生物利用率更高,外周靜脈用藥之后,大約0.5 h 就能夠達到有效血藥濃度,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因此,在治療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時,枸櫞酸咖啡因成為了一種常用藥 物[9-11]。
韋彥成[12]在研究中指出,選取本院呼吸暫停早產兒102 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 51 例。常規治療基礎上對照組采取氨茶堿,研究組采取枸櫞酸咖啡因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最終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顯著高于對照組80.39%;且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9.80%明顯低于對照組25.49%;由此,該研究結論指出,通過采用枸櫞酸咖啡因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價值顯著。本研究結論與該研究結論保持一致。本研究中,常規組患兒采用氨茶堿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枸櫞酸咖啡因進行治療,觀察組患兒的起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P<0.05),由此說明,枸櫞酸咖啡因具有較高的脂溶性,能夠快速滲透到人體的腦脊液中;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由此說明,枸櫞酸咖啡因的藥物副作用較少,并且該藥物的有效治療劑量與早產兒中毒量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具有較高的應用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中應用枸櫞酸咖啡因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以及藥物起效時間,從而使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顯著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