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芳
月經不調作為婦科一種常見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經量異常、月經周期不規律、經期或經前腹痛、經期異常等,給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均帶來了諸多的不良影響[1]。月經不調的產生與孕產婦在圍生期出現焦慮及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態有直接關系,極易引發內分泌嚴重紊亂,出現月經不調[2]。西醫認為月經不調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主要為不規律飲食起居、寒冷刺激及吸煙飲酒等導致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或內分泌紊亂所致。目前,西醫主要采用激素類藥物治療,能夠起到抗炎鎮痛及止血調周的效果,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以緩解,但是激素類藥物安全性及臨床治療效果難以保證。再加上患者存在個性差異,所以,具有較高的復發率等。近年研究發現,中醫在月經不調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中醫角度認為,月經不調的產生與情志因素、飲食失宜、勞倦過度、體質因素等有直接關系,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直接或間接地損傷沖任督帶和胞宮、胞脈、胞絡,以及腎-天葵-沖任-胞宮軸失調,最終出現月經不調,治療中以治本調經為原則,臨證辨證選取相應中藥內服治療后可獲得較滿意的療效[3]。穴位艾灸屬于一種中醫特色技術,能夠達到調養經血、疏肝理氣等效果。因此,本研究以收治屬于氣虛血瘀型月經不調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加味逐瘀止血湯聯合穴位艾灸治療,分析臨床療效,為臨床推廣此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在本院門診接受治療的100 例氣虛血瘀型月經不調患者,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29 歲,平均年齡(25.2±2.5)歲;患病時間1~9 個月,平均患病時間(6.03±2.05)個月;月經先后無規律21 例、月經先期14 例、月經后期15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28 歲,平均年齡(26.5±2.2)歲;患病時間2~8 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46±2.43)個月;月經先后無規律20 例、月經先期16 例、月經后期1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實驗研究已經得到本院倫理組委會的支持。納入標準:①患者通過B 超檢查等確診為月經紊亂或月經不調;②患者的年齡<30 歲;③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④患者了解此次研究目的及實驗流程,且主動參與此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宮頸糜爛、子宮內膜異常、宮頸息肉等婦科疾病;②存在惡性腫瘤;③存在中藥等相關禁忌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孕激素治療,月經周期第16 天或撤藥性出血第16 天開始常規給予黃體酮軟膠囊(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982) 200 mg/d,連續10 d 后停藥,下個周期重復以上治療,連續治療3 個月。
1.2.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加味逐瘀止血湯聯合穴位艾灸治療。加味逐瘀止血湯方劑為:生黃芪、熟黨參各30 g,生地30 g(酒炒),大黃9 g,赤芍9 g,丹皮3 g,當歸15 g,枳殼15 g(炒),龜板9 g(醋炙),桃仁10 粒(泡炒研)。痛甚者,加元胡以理氣活血止痛;面色萎黃者,加白術、黨參益氣養血;舌質紫暗者,加郁金、益母草活血化瘀。上方加水煎取藥液200 ml,于月經周期第3 天開始1 劑/d,連續10 劑,分早晚2 次服用。同時選取三陰交、血海、足三里、氣海、關元、太沖、合谷、陰陵泉中4~6 個穴位,進行常規的消毒處理后,使用艾絨做艾柱,將其點燃并放置到穴位上,當患者的穴位處出現灼痛感或者是艾燃燒與皮膚位置相接近時將其移開,每個穴位放6 柱,每隔3 d 治療1 次,以7 次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月經不調癥狀(月經量多、月經周期異常、經期持續時間異常)改善情況。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月經周期、月經量、經期持續時間完全恢復正常,未出現痛經癥狀,月經連續3 個月均正常;有效:患者的月經周期、月經量、經期持續時間逐漸恢復正常,出現輕微痛經癥狀,連續3 個月內痛經反復發作;無效:患者的月經周期、月經量、經期持續時間未出現明顯變化,痛經癥狀明顯。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嘔吐、胃痛、皮膚泛紅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月經不調癥狀改善情況對比 觀察組月經量多、月經周期異常、經期持續時間異常改善率分別為88.00%、86.00%、92.00%,均高于對照組的64.00%、68.00%、6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 表1。

表1 兩組月經不調癥狀改善情況對比[n(%)]
2.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00%(7/50),其中4 例嘔吐、3 例胃痛;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1/50),為1 例皮膚泛紅。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P<0.05)。
月經不調屬于一種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臨床上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月經不調的產生與寒冷刺激、情緒異常及飲食起居無常有直接關系,一旦被確診后應及時進行治療[4]。在臨床上月經不調主要是采用西醫治療方法,通過給予患者性激素藥物,能夠起到抗炎、鎮痛及止血的效果,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以緩解,但是治療的安全性及效果難以保證[5]。經過臨床調查發現:按照西醫治療原則來說,在選擇止血芳酸、消炎止痛等藥物的過程中,盡管存在一定的療效,但還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例如:胃腸道不適等,不適合長期使用。并且中醫認為,月經不調疾病的產生與飲食不節、情志因素、疲倦無度有直接關系,進而引發患者出現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的產生,患者血運不暢,導致血瘀證的出現。由此來看,女性的月經不調通常和經絡受阻有著直接的關系,特別是血瘀,一般會引起經期推延,同時,月經期間也會出現腹痛、量少等變化。所以,臨床用藥必須要嚴格遵循疏通經絡的原則,也就是說,大部分月經不調患者一般是由于氣滯血瘀等引起的。對此,在中醫治療中倡導內外同治的治療方法,通過調節患者的臟腑氣血從而取得良好的調經效果[6]。逐瘀止血湯出自《傅青主女科》,原方因治外傷閃跌而致血崩病癥而創,方中大黃、桃仁破積逐瘀,當歸尾活血祛瘀止痛,配用赤芍、丹皮泄郁熱活血脈。生地滋陰清熱涼血,龜板滋陰祛瘀,醋炙后可行瘀止痛。枳殼理氣止痛,以助行血祛瘀之力,加味逐瘀止血湯,在逐瘀止血湯基礎上增加黃芪、黨參補氣,于諸藥合用,集補氣、攝血、祛瘀、止血之效,在氣虛血瘀型月經不調中應用能夠取得補氣固攝及祛瘀止痛效果,能夠有效抑制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加速血液循環,改善患者的微循環[7-9]。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月經量多、月經周期異常、經期持續時間異常改善率分別為88.00%、86.00%、92.00%,均高于對照組的64.00%、68.00%、6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的1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氣虛血瘀型月經不調治療中使用加味逐瘀止血湯聯合穴位艾灸具有可行性,穴位艾灸能夠完成對臟腑之氣的調節,起到理氣行血效果,防止患者出現血運不暢情況。加味逐瘀止血湯能夠達到祛瘀不傷正的功效,將穴位艾灸及加味逐瘀止血湯治療方法聯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0-12]。對于中醫艾灸療法的應用來說,其能夠發揮養血調經、疏肝理氣等作用,一般所選擇的穴位主要有關元穴、氣海穴、血海穴等。
綜上所述,在氣虛血瘀型月經不調治療中使用加味逐瘀止血湯聯合穴位艾灸,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月經不調癥狀,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