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
臨床上,腦外傷十分常見,通常是由穿透傷與鈍擊傷亦或者是加(減)速力所致,具有病情復雜與進展迅速等特點,可引起顱腦創傷,以意識水平降低、遺忘、神經心肌異常等為主癥,若傷情嚴重,也可導致患者的死亡,危害性非常大[1]。另外,腦外傷還具有非常高的致殘率,能夠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2],為此,臨床有必要加強對腦外傷患者的對癥治療力度。作者選取2018 年9 月~2020 年6 月本院接診的80 例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加強康復訓練在腦外傷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20 年6 月本院接診的80 例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 例。研究組女17 例,男23 例;年齡23~64 歲,平均年齡(42.68±7.49)歲。對照組女18 例,男22 例;年齡22~63 歲,平均年齡(42.97±7.1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患者病歷資料完整,格拉斯哥預后(GOS)分級Ⅲ~Ⅴ級;②病情經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明確診斷:③無基礎性疾?。孩芑颊呒覍俸炇鹬橥鈺孩萁涐t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排除標準 ①嚴重聽力障礙者;②認知障礙者;③神經系統疾病者;④視力障礙者;⑤中途轉院者;⑥精神病者;⑦嚴重心臟疾病者;⑧肝腎功能不全者。
1.4 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康復訓練及護理干預。①協助患者完成進食、如廁、更衣、轉移和洗漱等日常生活護理。②視患者吞咽功能,為其選擇最適的飲食,注意觀察患者進食狀況,避免出現噎食的情況。③利用簡潔的語言,為患者講述康復知識,以取得其積極配合。④指導患者通過記憶力訓練、定向力訓練、正反義詞連線與推理訓練等,增強其認知功能,30~ 45 min/次,2 次/d。⑤教給患者言語訓練的方式,比如:讀字練發音、吹蠟燭、發音、跟讀和對話訓練等,30~45 min/次。⑥指導患者做適量的上肢功能訓練,內容有肢體主/被動活動、爬墻、寫字、套圈、梳頭與物品抓握等,30~45 min/次。⑦指導患者做下肢功能訓練,比如:步行訓練、直腿抬高訓練、踢腿訓練與站立訓練等。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配合加強康復訓練干預。①成立加強康復訓練及護理小組,并對患者進行統一的培訓,內容有:肢體運動、手功能訓練、偏癱肢體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步行訓練、認知訓練、關節松動訓練、文體訓練、轉移訓練與認知訓練等訓練及護理,確保每名患者都能充分了解康復理論知識。②患者入院后,為其發放《加強康復記錄表》,其內容主要有床號、加強康復項目與完成時間等。明確患者每日作息時間,并安排每日下午6~8 點為患者加強康復訓練的時間,待患者完成每一項康復訓練的項目時,需由管床醫生、責任護士在《加強康復記錄表》中打√并簽名。訓練期間,并需予以患者一對一的指導。③康復訓練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情緒變化,若患者有負性情緒,要積極疏導。若有必要,可在康復訓練的同時為患者播放輕快的音樂,促使其身心放松。訓練結束后,對于表現良好的患者,可予以其語言贊揚,使其能夠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從而有助于增強其自信心。另外,責任護士也可鼓勵患者通過深呼吸或者看電視等方式穩定情緒。④每周日上午9 點開展1 次小組會議,針對患者本周的康復訓練情況進行總結,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經分析后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不斷完善患者的康復內容。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 指數、FMA 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滿意度。①根據FMA 評分標準對兩組干預前后運動功能作出評價,共50 個條目,采取3 級評分法,不能完成記0 分,部分完成記1 分,全部完整記2 分,總分100 分,運動功能越強,評分就越高。②用Barthel 指數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作出評價,內容有大便控制、梳洗裝飾、床椅轉移、步行、如廁、上下樓梯、進食、穿衣和洗澡等,最高分100 分,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③在 患者出院時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百分制,<65 分為不滿意,65~84 分為一般,>84 分為滿意??倽M意率=滿意率+一般率。④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廢用性肌肉萎縮、關節痙攣以及感染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 評分、Barthel 指數比 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FMA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FMA評分、Barthel 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 指數、FMA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 指數、FMA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5%,低于對照組的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總滿意度為97.5%,高于對照組的8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n(%),%]
3.1 腦外傷的臨床研究進展 腦外傷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外科疾病,其發病與外力作用有關,包括腦震蕩、頭皮裂傷等,其發生率僅次于四肢損傷,在交通事故死亡患者中,腦外傷占有較高的比例,通常>50%,具有較大的危害性[3]。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雖然腦外傷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是對于腦外傷后出現癱瘓的患者當前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尤其是一些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可出現諸多后遺癥,如大小便失禁、癡呆、失語以及下肢癱瘓等,不僅危害患者健康,還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4]?,F代醫學認為,人的大腦神經細胞具有不可再生性,在腦外傷疾病中,病灶處的大腦神經細胞往往處于死亡過程,但并不是所有神經細胞均死亡,大部分細胞還處于休眠狀態,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使失活的神經細胞恢復正常,則會減 輕神經功能損傷,對改善患者預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5]。
3.2 加強康復訓練及護理運用在腦外傷中的臨床價值 常規康復訓練及護理的內容主要有語言訓練、肢體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與認知訓練等,并由管床醫生、責任護士根據康復訓練的內容,協助患者完成上述訓練及護理,以促進其病情的恢復,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幾率,改善預后[6],但多年臨床實踐表明,予以腦外傷患者常規康復訓練及護理,并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效[7]。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使得一些新型的康復技術被廣泛運用于臨床。比如加強康復訓練,該康復技術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通過成立加強康復小組的方式,選拔一批優秀的醫生、護士入組,并對其進行專業訓練,使每位責任護士都能充分了解康復理論知識,從而有助于提高其業務水平,此后,再由責任護士采取一對一的方式,指導患者完成每項康復訓練,以提高其康復訓練的效果,避免發生意外事件[8]。每周開展1 次小組會議,就本周患者康復訓練的情況進行討論,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不斷完善患者康復訓練的內容,提高康復訓練質量。另外,加強康復也非常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能夠在康復訓練的過程當中,予以患者適當的鼓勵和心理輔導,以消除其不良心理,使患者能夠以一種較好的狀態面對治療,從而有助于提高其康復訓練的積極性,促進病情康復[9,10]。此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患者FMA 評分、Barthel 指數分別為(76.43±8.21)、(65.42±7.14)分,高于對照組的(69.35±7.92)、(58.27±8.1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5%,低于對照組的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總滿意率為97.5%,高于對照組的8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加強康復訓練后,患者運動功能得到顯著提升,且其康復訓練滿意度也較高,日常生活能力較好。
綜上所述,在腦外傷患者中運用加強康復訓練干預,不僅有利于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還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