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娥
煙臺市煙臺山醫院門診部,山東 264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以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國內患病率為8.1%,其中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超過了50.0%[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伴有膝關節疼痛、腫脹,且出現膝關節活動障礙,臨床針對早期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療,晚期患者則以手術治療為主[2]。葉紅[3]研究顯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術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腫脹,導致術后功能恢復緩慢,而常規康復護理多強調健康指導、功能鍛煉,臨床干預效果一般,中醫護理干預下疼痛控制、功能恢復表現更為出色。本研究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患者中應用耳穴貼壓與取穴施灸,探究其對術后疼痛及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手術患者6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4例。對照組男10例,女24例;年齡(47.32±2.53)歲;患肢位置:左側21例,右側13例;手術方式:全膝關節置換術15例,單踝置換術19例。觀察組男11例,女23例;年齡(47.44±2.60)歲;患肢位置:左側23例,右側11例;手術方式:全膝關節置換術16例,單踝置換術18例。納入標準: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07年版)》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相關診斷標準;經查體、關節鏡檢查等確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晚期,且符合手術適應證;中醫護理耐受表現良好,認知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關節疾病;存在關節內手術史;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中途退出研究。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肢位置、手術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護理,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康復鍛煉、中藥熏蒸、鎮痛藥物干預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耳穴貼壓與取穴施灸,具體如下。
1.2.1 耳穴貼壓 術后功能鍛煉前30 min,針對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3分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實施耳穴貼壓,選取耳穴有雙側膝、內分泌、神門、皮質下及交感等,借助75%的酒精對耳穴處皮膚進行消毒、脫脂,夾取王不留行籽置于0.5 cm×0.5 cm醫用膠布上,粘貼于相應耳穴,以指腹對耳穴處進行按壓,以產生耐受范圍內的局部酸、脹、麻感為宜,1~2次/d[4-5]。
1.2.2 取穴施灸
1.2.2.1 取穴溫針灸 (1)取穴。選取陽陵泉、血海、犢鼻、足三里及膝陽關等穴位。(2)溫針灸操作。術后第3天起,開展溫針灸,充分暴露患者膝關節周圍皮膚,借助75%乙醇溶液對針刺穴位處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取胭窩墊置于胭窩位置,使膝關節稍屈曲,取0.25 mm×40 mm規格的一次性無菌毫針對所選穴位實施針刺,刺入深度為15~25 mm,以產生酸、脹得氣感為準,取2 cm長艾段點燃,置于針柄處,艾條燃盡后出針,1次/d,每穴灸2壯[6]。
1.2.2.2 循經取穴艾灸 術后第2天起開展循經取穴艾灸,選取穴位有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梁丘穴,取純艾條點燃置于艾灸盒中,將其置于選取穴位上2 cm處實施溫和灸,每穴位10~15 min,以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整施灸位置及時間,2次/d,即8:00、16:00,連續7 d為1個療程,連續干預4個療程[7-8]。
1.2.2.3 取穴隔藥施灸(1)藥餅制備。選取肉桂、吳茱萸、附子等各10 g研磨成粉狀,加米醋調制成糊狀,制成直徑1 cm、厚0.3 cm的藥餅。(2)選取穴位。選取患側血海、內膝眼、犢鼻、梁丘、陽陵泉等穴位。(3)施灸操作。對穴位處皮膚進行清潔、消毒,取針刺3~5孔藥餅置于相應穴位上,取黃豆大小的艾炷點燃置于藥餅上,根據皮膚灼熱感及患者耐受表現,確定藥餅與穴位皮膚距離,以耐受范圍內的熱感為宜,每穴位灸3~5壯,1次/d[9]。
1.3 評價指標(1)術后疼痛程度。干預4周后,借助VAS評價患者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感,1~2分表示輕度疼痛(有疼痛感,可忍受且不影響飲食、睡眠),3~5分表示中度疼痛(有疼痛感,可忍受但睡眠、飲食受到影響),≥6分表示重度疼痛(有疼痛感且不可忍受),統計各級疼痛患者例數[10]。(2)功能恢復狀況。干預4周后,借助膝關節功能評定量表(HSS)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疼痛不適(30分)、行走站立功能(22分)、關節活動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關節穩定性(10分)6個維度,總分100分,附加減分項目8個(-5~-1分),根據評分對功能恢復狀況實施分級,<60分則較差,60~69分則中等,70~84分則良好,≥85分則優秀[11]。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取χ2檢驗,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觀察組術后中重度疼痛占比為5.88%(2/34),低于對照組29.41%(10/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76,P=0.011),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例(%)]
2.2 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功能恢復狀況比較觀察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8.24%(30/34),高于對照組64.71%(22/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31,P=0.022),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功能恢復狀況比較[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手術創傷對炎性因子釋放有促進作用,疼痛閾值顯著下降,且脊髓神經元興奮,加之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易引起股四頭肌痙攣,患側膝關節疼痛感顯著,術后功能恢復進程緩慢[12]。中醫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納入“痹癥”范疇,相關研究顯示,中醫外治法有持久確切療效,加之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臨床應用效果好[13]。
研究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手術患者中應用耳穴貼壓與取穴施灸,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中重度疼痛占比為5.88%,低于對照組29.41%,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8.24%,高于對照組64.7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中醫認為耳與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機體臟腑均對應有相應穴位,對相關耳穴實施按壓可促進病理改變;膝穴屬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后鎮痛首穴,有經脈疏通、活血鎮痛的效果,神門穴、皮質下穴有調節大腦皮質興奮、抑制的作用,可鎮痛、消炎,內分泌穴有調節機體內分泌的功能,對上述穴位實施貼壓,耳穴刺激信息、疼痛信息經神經傳至脊髓,能有效抑制傷害性刺激誘發的感覺、反應,從而達到鎮痛目的。陽陵泉穴有活血通絡、補益陽氣的功效,血海穴有補益精血功效,梁丘穴有化解經絡瘀滯作用,犢鼻穴有通經絡、散風寒功效,對上述穴位實施針刺,能緩解關節疼痛不適,有助于經絡通暢,對膝關節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14-15]。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后功能恢復緩慢與肌無力、膝關節周圍組織供血有關,對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梁丘穴施灸,有消淤散結、散寒止痛功效,能緩解炎性反應,改善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對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附子有回陽救逆功效、肉桂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功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隔藥餅施灸可借助灸熱促進中藥成分透皮達里,實現對病灶的直接作用,對機體免疫激活素有激發作用,能顯著增強機體免疫力,有效止痛。
綜上所述,耳穴貼壓與取穴施灸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患者中的應用,能緩解術后疼痛,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