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閆思琦
摘要:中央電視臺在2017年扛起了文化大旗,陸續推出由董卿擔任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故事里的中國》等文化類節目,不久便引得各省市地方臺紛紛效仿,《詩意中國》、《鄰家詩話》等節目與觀眾在“電視文化年”撞了個滿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宗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不難看出,這就是中國經典無聲勝有聲的力量。基于此,本文將致力于從儒道互補思想探討主持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探索文化現象背后給予主持人的啟示,分析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所必需的國學素養,明確主持人自身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以期在新時代我們能夠更好地汲取傳統文化營養并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主持人;儒道互補;國學素養;文化
國學,顧名思義,乃國家之學,亦國人之學。其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1],它與中國波瀾起伏的歷史發展過程水乳交融。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至今四大古國中唯一延續下來的國家。我國歷史悠久,經過歲月的積淀和洗煉,中華民族的文明寶藏精深豐厚,留下來的都是歷經大浪淘沙后的“真金子”,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傳統文化正在向“優秀”傳統文化以加速度前進,14億華夏同胞當擰成一股力量助力“優秀”之旅。
再往深處講,當今社會為什么這么重視傳統文化——國學?走出國門,用環球視野瞭望,現如今,各個國家在增強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也不忘用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國人文化認同的方式來提高文化軟實力,從而增強整體的綜合國力。中華文化自古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相比于沒有“童年”的美國,更是凸顯出我國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在部分國家搞文化霸權主義的氛圍下,唯有通過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來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講好不光本國人民能聽得懂的中國故事,更要講好世界人民都能聽得懂的中國故事,這樣才能真正助推中國文化扎根世界土壤,長青不老。
主持人+傳統文化/國學素養會產生什么樣的奇妙火花?這是由于主持人職業具有特殊性。在我國輿論環境的大背景下,主持人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以公眾形象出現在話筒前,代表一方媒體,代表一方形象,播音員主持人任何情緒化、無厘頭、低素質的表現都會被認為是國家形象的打折。因此,基于媒體行業的特殊性,國家對于播音員主持人有較高的要求。例如客觀理性、端莊大方、文化程度高、文學修養高……主持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當以起到引導示范的效果為標準。由此可見,國學素養對于主持人的影響非同小可。
一、儒家思想在主持人身上的體現
不少人認為國學就是儒學,其實這是狹義上的理解,從廣義來看,儒學是國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然由于歷史上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舉措造成了儒一家獨大的局面,那么延續至今,儒家思想一直被認為是最能體現傳統中國人特點的一種思想就不足為奇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每一項德目的內涵都十分豐富。主持人作為公眾人物,一舉一動都有著放大效果的示范影響作用,因此除了專業須規范標準之外,思想品德、言談舉止同樣得遵循社會價值審美,媒介素養、工作準則、職業要求等深深打上了典型儒家的烙印,傳統儒家的核心理念不難在主持人身上找到。
另一方面,儒家是鞏固統治者統治的思想工具,基本都是從統治者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因此我們尋常人在踐行的時候難免會有壓迫感。譬如,孔子主張積極入世的處事態度、克己復禮等行為準則,為神圣道德建立了較為嚴苛的標準,總有一種要做一個聽話的“小馬達”的不適感。我想,適當地“停下”和“掙脫”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二、道家思想在主持人身上的體現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么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
而道家之精華就在于講求和諧自然,凡事可以接受的便內化于心,然后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一種高級的境界,要真正做到甚是為難。
倪萍曾說:“一個聰明的人不僅僅知道她什么時候上場,還要知道她什么時候可以離開。離開的時間決定著是你看大家的背影,還是大家看你的背影。”這句充滿哲理性意味的話便是從主人公董卿而起。
我認為董卿在她人生的關鍵節點和重要選擇時均體現了道家思想。董卿在上海電視臺工作時遇到了瓶頸,于是她就把自己關在家中苦讀《紅樓夢》,又為了充實頭腦毅然決然讀了華東師范大學的古典文學專業,潛心學習之后她順利地度過了自己的瓶頸期;沒過不久,生性好挑戰的董卿決心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圈,迎接更大的機會與挑戰,尋求更飽滿的人生價值,因此果敢堅決地放棄了她那時的鮮花和掌聲,孤身一人加入“北漂”大軍,從主持老將到北漂新人身份的轉變,這意味著,一切歸零、從頭做起;她在主持事業上升期赴美訪學 《中國詩詞大會》上董卿對于古典詩詞的運用信手拈來,對于傳統文化的解讀別具匠心,對于嘉賓與選手之間的語言轉換駕輕就熟,開啟了一股“國學熱”[2],因此也讓董卿在主持事業上梅開二度,成為文藝類主持人中的常青樹,就此觀眾為她賦予主持人中的“文化擔當”的標簽。
可能有人會奇怪,董卿這么拼怎么能是道家“無為”的思想呢?其實老子主張的“無為”并非無所作為的無為,它是積極的、理性的、通透的、健康“的無為”。他看清世事浮華,把自然糅合進去,是一種以無為的姿態來做有為的事。老子充滿哲理色彩的辨證的世界觀深受人們喜愛,老莊思想也被認為是“中國人性格的底色”。
道家經典《逍遙游》中寫道:“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盵3]現代社會浮躁,人們普遍患上了焦慮癥,只是程度、顯隱不同罷了。脫口秀演員李誕那就“人間不值得”在網上爆火,更是成為當年年度熱詞,可見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人的同感。在這個37℃以下的現實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充滿冷感的,不得不努力奔跑讓自己大汗淋漓,不得不輾轉于物質名利場為自己增加驅寒保暖的砝碼,不得不相互激勵鼓舞攙扶著走向看不見盡頭的小路,可是浪潮終將退去,洗盡鉛華返照最初的原點,赤裸裸地來也意味著赤裸裸地走,個中滋味值得玩味。
三、儒道互補對主持人的重要價值影響
二者結合、儒道互補在我看來是理想的處事哲學。朱光潛在《談美》中言:“當以出世心態做入世之事?!盵4]無為乃大為,私以為,那是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那是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那是一種處變不驚胸襟,那是一種隱居志士的情懷,那是一種淡然從容的心境,那是一種超脫凡塵的格局,那是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精神。
經濟學中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的概念,它講的是外部給一個刺激,人的神經就會有滿足感(效用),但隨著同樣刺激的反復進行,興奮程度就下降。這個概念好比一個人生真相,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用它來解釋。比如,傳媒領域中有不少“事業型”“知識型”主持人[5],他們“一心只讀圣賢書”,雖在其目標上鉆、精、深,但同時也因此而錯失沿途的風景。人生的旅途注定是一張單程票,所忽視的每一株花草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在工作所帶給人的滿足感逐漸削弱時,如果生活的滋味沒有愈加濃烈,那么人們只會越來越麻木,越來越不快樂。
這時不妨借用老莊思想來考慮考慮。接受可以接受的,改變可以改變的,在不可能面前保留死磕精神,在有希望面前發揚舍我其誰的決心!要知道金庸先生就曾說過:“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后發先至,一招制勝?!?/p>
四、主持新生代之素養方面該如何培養?
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盵6]不長的一段話可以看出胡錦濤對青年學子的殷切希望,以及國學教育對青年一代的重要性。
都說“胸有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如此,深厚的知識底蘊在主持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未來的傳媒人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定位,既是新聞事實的發聲者、傳遞者、分享者,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傳承者、發揚者;未來的媒體人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未來的媒體人應當胸懷大志,扛起文化大旗,時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如那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參考文獻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國學/128562?fr=aladdin
[2]李琳.主持人董卿的語用策略研究——以《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2019
[3] 莊周.逍遙游
[4] 朱光潛.談美[M].金城出版社,2006
[5] 桑薇.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素養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14
[6] 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11
(浙江傳媒學院?浙江?杭州?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