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敏導演作為動畫電影大師,無論是在劇情設計上還是在視覺呈現領域的技藝都十分精湛,而在心理懸疑、夢境與現實等方面處理的也堪稱完美。而電影《未麻的部屋》(導演:今敏,1997年)中飽含著拉康“鏡像理論”和榮格的“面具理論”等精神分析學理論元素。影片以動畫的形式把全篇內容展示得十分縝密。而本文將從影片的敘事結構等方面對影片中涉及的夢與真實的交叉關系、暴力、性與謊言等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面具理論”
《未麻的部屋》是今敏的導演處女作,該片采用了交織式對照結構和夢幻式復調結構行文,也因其結構上的出色構思等因素而被后世稱贊,無論是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導演的《黑天鵝》、《夢之安魂曲》、諾蘭的《盜夢空間》、還是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等作品都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影片講述了偶像歌手未麻退出女子組合轉型做一名演員后生活卻變得混亂不堪的故事。
影片中,對于同一人物的多種認知一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無論是在演藝道路中日漸迷失自己的“演員”未麻,或者是在鏡像、網絡等不同空間維度中穿梭的的未麻;或者是與未麻身穿同一服裝,幻想自己也是未麻的經紀人留美;亦或是對于未麻展開狂熱追求的跟蹤狂內田守,同樣他的身份同樣也是撲朔迷離。由此不難發現,鏡像是《未麻的部屋》中所著重表達的部分,它是夢境與現實的不斷抗爭,是對于自我意識與自我認知原理的一次又一次刷新,是矛盾內部的自我斗爭,是意識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拉康發表于 1949年蘇黎世第 16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上的論文《鏡像階段(全稱:《來自于精神分析經驗的作為“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像階段》)》一文中指出,“自我的建構離不開自身也離不開自我的對應物,即來自鏡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過與這個影像的認同而實現。”1,留美幻想自己是偶像未麻,而在未麻眼中,留美也逐漸流露出了自己的影子。在《double bind》中有句臺詞這樣說:“幻影不會殺人,但是如果幻影找到宿主,宿主會殺人。”那么誰是這個宿主呢?她就是已經被世人妖魔化的偶像未麻、是自己都無法認識自己的未麻本身,是留美眼中的清純歌手,是狂熱粉絲心中的女神,被賦予多重意義的未麻自己,也漸漸開始迷失了方向。這樣看來很多劇中的謎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究竟誰是兇手呢,偶像未麻是現實生活中未麻、留美和狂熱粉(內田守)三個人的共同幻覺,他們想殺的人幾乎是一致的,他們殺人的目的一致、殺害的手段也極為相似,巧合的是,未麻飾演的劇中劇角色在《double bind》中使用的兇器也正是改錐。由此可知:未麻將自己帶入了劇中角色,而留美和粉絲內田守也將自己帶入了未麻的生活,所以真正的兇手,是三人制造的那個某種意義上“完美”卻并不存在幻想。聯系著對想象與象征的討論,拉康曾賦予“幻想”以重要意義,當凝視令我們逃離象征秩序進入想象情境,那便是幻想所在。
而在影片最開頭,一場關于“網絡警察”的小品演出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劇中臺詞:“保護網絡世界的和平。”可能這也是導演最想告訴我們的東西。觀者對于未麻身份認知混亂的一大原因就是網絡頁面中的“未麻的部屋”,它如同文字監控器一般,記錄著未麻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同時,劇中三個網絡警察都帶著面具,我們無法預知面具下究竟隱藏著一副怎樣的面孔,而對于此處畫面今敏導演也有所解釋:這是一個關于面具的故事。在影片中的面具,不僅僅成為了表意上的面具、更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所無法逾越的鴻溝。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而施展欲望的空間是有限的,于是夢境化解了這一問題,當人們無法辨別真實與夢境的時候,也必展開對于社會的反思以及透過面具看到的人性問題、社會存在問題。電腦屏幕所投射出的“未麻的部屋”這一部分也不僅僅單純的是日記本身,更是透過電腦屏幕、穿過網絡世界那無止境的窺視欲望和極大的病態心理。作為與夢境相類似的虛擬網絡世界也成為了生活在城市病態角落中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與通道,在網絡世界中,他們可以帶著面具生活、可以滿足欲望釋放情緒、從而達到自我意識的滿足,而能夠將虛擬與現實、真實與幻象通過網絡媒介傳遞到真是的個人情感當中。
在影片末尾,今敏將現實與虛幻進行了顛倒與重置,畫面中無論是通過鏡子反射表達人物內心世界還是利用中心二分式的構圖原則表達感情,其二者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與情感表達和隱喻。鏡像不過是嬰兒在接觸社會和進入語言之前的一個“理想的我”,或者說虛構的自我。而此后這個特殊的自我將面對他人、社會和語言,純粹主體也將很快進人知識和經驗的能指世界,但鏡中的自我意象依然將一直影響著主體的全部心理發展過程。未麻明白她所做的一切,究竟意義何在,她現在所需要做的:即擺脫偶像未麻是她對于揮之不去的過往生活的主觀臆想。
本片的結尾處尤其值得深思:未麻來探望患有精神疾病的留美,她隔著玻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即她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著留美,也看著分化出的另一個人格。而鏡子作為一種具有欺騙性的工具,在拉康的鏡像理論中被賦予了自欺的意義。從鏡子中看到的未麻也許依舊不能主宰自身,而是作為一個他者而存在。。
綜上所述,如果說宮崎駿是一位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充滿浪漫色彩的導演,大友克洋是通過現代化技術發展探討科技與社會的變革問題,押井守是站在時間與歷史的高度比較現實與過去描繪未來藍圖的設計師,那么今敏則更多地是關注人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種種變化,深入剖析人內心世界、解讀面具之下的未知世界也正是因為他,讓精神分析學與電影有了更好的結合,也讓動畫電影達到了一座新的高峰。
參考文獻
[1]《來自于精神分析經驗的作為“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像階段》,1949年,蘇黎世第十六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
[2]戴錦華著.《電影批評(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自我與本我》.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4]祝普文著.《世界動畫史》,中國攝影出版社,2003年9月.
作者簡介:張冉(1997年12月),男,山西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電影批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