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義 劉圓圓
醫院內心電圖室返聘的技術員老王,因預防衰老一直在服用中藥湯劑。某日下午2點左右,老王喝了一碗煮好的中藥湯劑,約十幾分鐘后,覺得全身發癢,尤其是面部開始腫脹,眼瞼和嘴唇急劇增大。遂緊急來醫院急診。值班醫生判斷為中藥過敏,并迅速給老王皮下注射了0.3mg的腎上腺素,并同時給予地塞米松5mg以及異丙嗪等抗過敏藥物。不到半小時,老王的過敏癥狀完全消失。又觀察半小時后,完全康復的老王從急診室直接回到心電圖室繼續上班。但當天晚上8點左右,老王又出現全身皮膚發紅發癢現象,面部開始腫脹,但腫脹程度較前次明顯減輕,又來急診就診。急診醫生認定為“雙相過敏反應”。慶幸的是,這次過敏程度較輕,急診醫生只給予一般的抗過敏處理。癥狀緩解后,老王回家觀察,并每日規律口服抗過敏藥物,癥狀未再復發。
過敏反應是由肥大細胞釋放的介質觸發和通過過敏(IgE介導)或非過敏(非IgE介導的)的嗜堿性粒細胞激活機制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系統性疾病。它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多系統過程,涉及皮膚、肺、胃腸道和心血管系統。過敏反應和血管性水腫是嚴重的疾病,可能導致致命的氣道阻塞,并引起低氧血癥或休克導致心臟停搏。
根據過敏癥狀的出現規律:
(一)單相型占過敏反應病例的70~90%。過敏癥狀在發病后30~60分鐘最嚴重,多數病人在1小時內緩解,緩解后過敏癥不再復發。
(二)雙相過敏反應是指在沒有再次暴露于過敏觸發因素的情況下,在最初過敏癥狀發生后幾個小時,過敏癥狀又再次復發,是典型的“回馬槍”。如果不認識或重視不足,會有生命危險。
(三)長期或持續過敏反應。過敏癥狀持續數天甚至數周的患者,比較罕見。
在急診過敏反應的調查中,回顧性和前瞻性研究估計,雙相反應占所有全身性過敏反應的0.4%~23%。Rohacek等人曾報道,在急診室發生的532例過敏性反應,其中507例(45%)為單相,25例(<5%)出現雙相反應。后者中12例臨床癥狀顯著,1例難治性過敏反應需住院進行治療。
兩項包含成人和兒童患者的免疫治療研究中,雙相過敏反應占10%~23%。一項有關兒童口服食物激發試驗的研究中,雙相性全身性過敏反應的占比要低得多(1.5%~2%)。還有一項放射性造影劑引起過敏反應的回顧性研究中,雙相事件占比為10.3%。
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研究表明,約3%的成年人和高達15%的兒童患有雙相過敏反應。雙相型過敏反應約占全部過敏反應的13~23%,也就是說,近5~7個過敏反應患者中,就有一個過敏患者表現為雙相過程。
據報道,雙相性反應與一系列過敏原相關,包括攝入、注射和靜脈使用的物質,以及特發性全身性過敏反應。許多研究表明,復發癥狀的嚴重程度不可預測,第二階段癥狀不一定與第一階段相似。
大多數研究發現,復發癥狀往往比第一次癥狀輕。蕁麻疹似乎在第二波發作期間特別常見,也常是唯一的癥狀。但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第二階段可能更嚴重,甚至致命,盡管死亡很少見。
雙相性反應的特征為:初始反應后會有1小時或以上的無癥狀期,隨后在未再次接觸抗原的情況下復發癥狀。初始低血壓或觸發反應因素不明確的患者,發生雙相反應的風險增加。
從最初癥狀消退到復發癥狀出現的時間間隔有很大差異。有的研究納入103例患者,均在因全身性過敏反應到急診科就診后72小時內與其聯系,出現復發癥狀的平均時間是10小時。但40%的患者在初始癥狀緩解后10小時以上才出現復發癥狀。其他研究報道的無癥狀間隔時間為1~30小時。還有的研究報道了在初始癥狀消退后72小時出現了雙相反應。
目前,認為雙相性反應估計總占比為5%,至雙相反應發病的中位時間為11小時。從第1次反應緩解到第2次反應開始的時間范圍較大,從1小時到78小時不等。但多數雙相反應通常發生在初始癥狀消退后的12個小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