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鈺蓉
摘要:本文重點描述了50 年代中國西南地區的藝術歌曲的淵源、曲式結構和藝術特征舉例并加以論述。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許多專業的作曲家開始將我國優秀的民歌加以改編處理,保留了民歌的樸實。同時使其創作的藝術歌曲有了民族化的色彩。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蓬勃發展的時代。一些專業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新時代的氣息,熱情地創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以群體歌唱為特色的群眾歌曲。此時期民歌創編曲,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風格的基礎上,在曲調和伴奏上給以藝術化的處理,使其質樸中顯露高雅,細膩中呈現奔放。尤其是鋼琴伴奏參與藝術表現,使歌曲更加完美動人。
關鍵詞:民歌改編;西南地區;《槐花幾時開》
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歌創編的歷史淵源
西方各國對藝術歌曲的稱謂是不同的,如德國稱“利德”,意大利早期稱之為“牧歌”,法國稱其為“尚松”。可以說,中國使用藝術歌曲這一概念的頻率遠高于西方。藝術歌曲在19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學堂樂歌是其最初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在藝術歌曲的認識和理解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歌曲的創作出現了新的風格。但在當時,我國的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都處于初期、不穩定狀態,藝術歌曲在這些條件的制約下其創作也一直走著曲折、艱辛的道路,呈現出跌宕起伏之態。
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蓬勃發展的時代。一些專業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新時代的氣息,熱情地創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以群體歌唱為特色的群眾歌曲。而藝術性較強的民歌創編曲雖處于弱勢,但卻在夾縫中初露生機。此時期民歌被改編的藝術歌曲,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風格的基礎上,在曲調和伴奏上給以藝術化的處理,使其質樸中顯露高雅,細膩中呈現奔放。尤其是鋼琴伴奏參與藝術表現,使歌曲更加完美動人。這一時期的作品有:《牧歌》、《瑪依拉》、《槐花幾時開》、《三十里鋪》、《五哥放羊》、《嘎俄麗泰》等佳作。在創作上還出現了丁善德的《愛人送我向日葵》、呂遠的《克拉瑪依之歌》、美麗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生茂的《馬兒啊,你慢些走》等。我們能從中強烈地感受到民族的生機、國家的生氣之活力。這一類藝術歌曲的特點既保留了原民歌的風格,又在旋律、伴奏等方面做了藝術處理,在藝術品位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西南地區的民歌特點
西南民歌包括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里。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復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
由于許多民族沒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較強,曲調明快。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旋律細膩、柔和。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調富于吟誦性,歌唱者多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阿細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三、《槐花幾時開》歌曲分析
1. 歌曲創作淵源
它的曲調采自宜賓地區一種被成為”神歌“的山歌歌腔,這種歌腔,過去是川南農村大戶人家婚葬、祝壽、敬神時,請一批民間歌手來家里演唱的。幾經演變,其內容已完全脫離婚葬、祝壽、敬神的束縛,而常以一些幽默的詞句、腔調來反映農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槐花幾時開》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礎上,幾經演變,精雕細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這首歌的歌詞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把欄桿望郎來,娘問女兒望啥子,我望槐花幾時開。寥寥數語,就把一個墜入愛河、伶俐而羞澀的農村姑娘形象 , 活脫脫地托現在我們眼前,其語言純樸、生動,有濃郁的鄉土特色,聽起來格外親切、甜美。
2.音樂與歌詞分析
喻祖榮所改編的《槐花幾時開》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藝術特征,如一開始就出現全曲的最高音“1”,這就抓住了《神歌》與一般山歌不同的特點。再如在該曲的第8小節,保留了《神歌》從“6”大跳10度到“1”,這富有個性的旋律跳進在風格上也葆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細膩、自如的特色等。這些《神歌》“神韻”的傳承,不僅僅是辨明其“沿革”關系的要點,而且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時,喻祖榮在改編時,也注重了對該民歌進行深層結構的改編,而不是表層結構的變異。如第十二小節的一個二分音符襯腔,是原《神歌》中所沒有的,這里添此一音,結合襯詞“嗯”便可看出,它妙如點睛地把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盤問時之尋思、羞澀、機智的神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天衣無縫地切合了歌詞所表現的情景。
3. 歌曲的影響
1951年,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將《槐花幾時開》改編為了鋼琴曲,后來,該民歌又被蔡紹序、李雙江等多位著名歌手進行演唱。在2004年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青年歌手雷佳正是靠著對這首民歌的成功演繹,一舉獲得職業組民族唱法金獎。在以筠連縣春風村為原型創作的大型現代川劇中,《槐花幾時開》具有濃郁川南地域文化特色,意境悠遠,主創人員經過討論后一致通過定為該劇劇名,而民歌《槐花幾時開》,也在該劇中大量穿插,作為承接劇情的鋪墊。《槐花幾時開》是繼承民歌優秀傳統,創造性地進行改編的結果,該曲作為民歌走向藝術歌曲發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四、結語
五六十年帶的民歌創編過程雖起起落落,但也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經典佳作。今后只有不斷總結前輩的經驗,科學的學習中西方音樂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創作出獨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佳作?。世界上的每個民族都有歸屬于自己獨特的,并且具有民間特色的民族歌曲。從古到今,無論哪個角落,也不管哪個時代,在各個國家,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下,都會產生一類別人們自娛、文化流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這些民歌以不同的體裁格式,表現手法,歌唱形式和內容各自反映出該民族獨特的民俗,文明,歷史及古老傳統,繼而成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有著獨特的、悠久燦爛的音樂文化發展史,在這漫長而又熠熠生輝的音樂文化發展歷程中,傳統音樂成為了堅實而厚重的基礎,中國民族音樂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我們國家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創造了大量的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和內容豐富的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我們也隨之接觸了解到更多的音樂藝術形式,但絕不能因此忘卻我們自己的民族音樂。中國的民族音樂,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弘揚民族文化,讓我們的民族音樂得到更好的發揚傳承。
參考文獻
[1]胡郁青.中外聲樂發展史[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8).
[2]孫悅湄,劉暢.中國藝術歌曲鑒賞[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06).
[3]朱玲《中國聲樂作品欣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4]李娟《音樂賞析—民歌賞析》首都師范出版社 2010
[5]林德富《當代音樂教育的價值研究》福建師范大學 2006
[6]中國儒家音樂理論專著 《樂記》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