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澤
摘要:莫言當代著名文學家,其所創作的小說主要是以家鄉高密或民間生活作為創作背景。莫言所創作的《天下太平》,吸收借鑒了民間的文化資源,具有反諷性。文章先分析了《天下太平》中的反諷角度,隨后介紹了《天下太平》反諷性文本表現,包括物質追求迷離和官僚主義作風,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莫言;天下太平;反諷性
引言:
反諷是小說作家經常應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即通過小說文本形式以及小說內容的沖突性,突顯社會矛盾。而莫言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大篇幅應用各種反諷手段。而《天下太平》中也是立足于兒童視角進行反諷,融入了莫言豐富的人生經歷。
一、《天下太平》中的反諷角度
小說的協作視角主要是作品需要確定的坐標,通過其能夠表達出內心價值取向和心中所想,莫言的《天下太平》中便從兒童視角入手,借助兒童的口吻以及事業敘述整個故事,而整個故事的呈現也體現出兒童獨特的思維特征。但莫言的創作并非是單純描寫童心和童趣,而是從兒童視角,通過兒童思維來呈現社會現實。《天下太平》便是從小奧的角度進行敘事,將其所見所聞以及所有經歷全部描繪出來,實現反諷目標。而小說的第一部分便可以看到小奧三次提及麻雀,并交代出張二昆官職以及其和黑漢子之間的對話,其中重點提及了黑色奧迪銀色壁虎標志以及張二昆的壁虎刺青和壁虎T恤,種種標志證明其自身刺頭本質依然十分突出。而小說通過小奧視角將其對于張二昆的印象反應到麻雀的行動當中,體現出某種諷刺意味[1]。
小奧的視角中,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存在意義,通過小奧感性進行直觀認知,對事物進行猜想,其認為被捉到的老鱉是個精怪,甚至把捕魚者想象為另一個妖精來考驗老鱉精的。而其實兩個捕魚者和老鱉是十分尋常的存在,但小奧卻賦予其不同身份,幫助其豐富內心幻想。在老鱉咬住小奧后,又通過觀察者視角分析了兩個警察、張二昆、侯科長、星云姑姑、兩個打魚者以及爺爺等人的救助行為。其中張二昆將大鯉魚一腳踢到水中和其后來對袁武進行環境教育形成有效對比,而胖瘦警察在得知有村民將錄制視頻上傳到網絡中后,也形成了巨大的態度反差,這些都可以從小奧的視角中表述出來,其不懂人情世故,但卻能夠通過直觀現象分析問題。因為兒童和成人對于相關行為方式和問題的理解不同,其尚未經過意識和文化熏染,思維邏輯不夠嚴謹,行為不受理性約束,因此其不會按照既定規則來認識觀察整個世界,而是憑借自身豐富想象、感受以及直覺進行直觀認識,并呈現出一種最為直觀的認識。讀者通過兒童的視野能夠發現一種十分新鮮、獨特的世界。莫言小說里面的反諷性也是通過兒童最為本真的視角中呈現出來,能夠深刻揭示社會問題。
二、《天下太平》中反諷性文本表現
(一)物質追求迷離
小說的反諷性和小說文本內容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故鄉對于莫言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就像他所說,他生于斯,長于斯,他和他的故鄉也是血脈相連的,不管故鄉多么荒涼、多么貧瘠,但作為一個游子和故鄉人,一旦踏入這塊土地,便會忍不住地心情激蕩,而這也是其他地方無法給予的感受。莫言對于故鄉的感情十分深刻,而其所創作的小說也都是以故鄉為背景,但在《天下太平》中,其提到故鄉的巨大變化,人們對于物質的追求逐漸提升,但卻淡忘了生態意識和生命意識,并迷失在物質追求中,導致故鄉喪失原本的鄉土韻味。
養豬場中的負責人袁武會通過藥物對豬進行催肥,并將所有污水全部排放到水灣內,兩個打魚者會在水灣中肆意打魚,對水灣的水質造成嚴重影響。小說里面也提到原本水灣里面的水是十分清澈的,同時也是全村人的飲用水源,但現在的水灣卻變成了污水坑,充滿垃圾,散發著惡臭。小奧因為父親被蛇頭咬住的噩夢而突然驚醒,同時也是其父母都在野味餐館中工作,父親會殺死大量的鱉和蛇,這兩種生物原本屬于自然生靈,但小奧父母打工的餐館卻將其當成謀生工具。通過小奧的噩夢以及水灣前后污染狀況進行對比分析,能夠體現出人們為了追求高質量物質生活而迷失,富有反諷意蘊[2]。
(二)官僚主義作風
莫言從本質上始終將自己當成農民,而這一點不管是其創作初期或是成名后,都可以從其作品中體現出來,由此也能夠看出其信念所在。莫言始終堅持為老百姓寫作,并站穩群眾立場,通過身處其中的責任感開展各項創作活動。莫言是在孤獨和饑餓中不斷成長的,而在莫言的心中也始終對社會現有弊端充滿不滿情緒。在其創作的作品中,發現官僚一旦出場,便會沉浸自身利益而不可自拔,并非是為了人民群眾。就像他曾經說過的,這就像官員是提供服務的勤務員一樣,盡管聽起來十分奴仆和謙卑,但現實官員并不是這回事。《天下太平》這篇作品便能夠體現出莫言對官僚主義作風以及工作懈怠的諷刺和批判。
《天下太平》中的兩個警察在報警時間過去好久后才到達現場,兩人一個壯碩一個瘦高,形成強烈的身材反差,其對于報案事件不急不慌,放置不管,而是率先詢問報案人職務,由此能夠反映出其功利心。在了解到村民將自己的一言一行全部錄制后,兩個警察立刻改變了辱罵民眾和散漫自由的態度,直接轉化為一種為了人民工作,想方設法拯救小奧的正能量,而這種表現本質上也是其在面對外部輿論時呈現出的某種表層現象,從一開始便展現出人民警察對于工作的懈怠心理。小說的題目是《天下太平》,但真的就是天下太平嗎,由此進一步激發人們的深入思考。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持續加快,人們為了追求物質方面的利益,而不惜破壞生態環境,部分官員同樣對自身職能工作產生懈怠心理,沒有認真落實一切為了人民的基礎準則,而這個天下依然不夠太平。小說結尾部分,張二昆以及眾人共同喊出天下太平使反諷達到高潮。
結語:
綜上所述,反諷表現手法到處可見,其能夠對表現特征進行準確鑒定,保證所有因素都能夠各得其所。當下反諷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生活領域當中。而莫言創作的《天下太平》便借用反諷性,揭露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宋學清.莫言小說新作之“新”辨——以《故鄉人事》《天下太平》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01):38-45.
[2]袁文卓.雙線交織·人性敘事·鄉土情懷——評莫言短篇小說《天下太平》[J].東吳學術,2018(02):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