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牙孜·白克其
摘要:本文以民間繪畫藝術作為研究范疇,針對原生態民間藝術傳承中遇到的特征淡化、矛盾突出、發展受限等難題進行具體分析,并圍繞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藝術作品市場化建設與聯合保護策略編制三個層面,探討了助力原生態民間藝術現代化發展的具體路徑,以期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路徑規劃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民間藝術;原生態;農民畫;文化自覺
伴隨市場經濟與社會文明發展步入新階段,當代藝術逐漸暴露出夸張、媚俗、同質化弊病,促使大眾的藝術審美觀念開始革新,引領了一股對原生態藝術的推崇熱潮。原生態主要倡導自然、原始的藝術理念,與傳統民間藝術特征相符,農民畫作為兩種藝術特征融合的載體,其傳承與發展策略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原生態民間藝術傳承中遇到的難題
(一)原生態特征淡化
農民畫作為典型的民間藝術作品,通常以人物為作品的主角,輔之以與農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土地、農作物、農舍等景物,以及豬、牛、羊、雞等常見畜禽動物,用于刻畫出農民與景物、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活場景。農民畫的創作主體為農民,由于農民多未接受過專業繪畫訓練,在畫面構圖、用色、線條描摹上講求簡潔、夸張、色彩華麗,并且摻雜創作者的主觀情緒及其生活態度,由此創作出的農民畫作品充分保留畫作的原始生態特征,傳達出鮮明的民間藝術個性[1]。然而近年來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農民賴以生存的原始創作環境發生顯著變化,藝術創作不再成為農民表達情緒的唯一工具和精神寄托,而新一代繼承者缺乏濃厚的鄉土情結,導致農民畫傳承領域存在青黃不接的問題,作品的原生態特征被淡化。
(二)地域性矛盾突出
從原生態民間藝術的傳承主體視角切入,老一輩農民畫畫師因年齡增長、繪畫作品缺少變現渠道等因素呈逐漸流失態勢,而新一代青年畫家缺失與農村生活間的親緣關系,因受教育水平提升、居住環境與生活方式變化導致其原生態思維被逐漸弱化,對于原生態農民畫創作題材持陌生化態度,更加傾向于刻畫都市文明下的藝術元素,導致民間藝術創作缺少賴以生存的根基,呈現出顯著的地域性矛盾。
(三)本土化發展受限
當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民間風俗逐步被現代社會文明取代,民間藝術創作賴以表達的本土化元素正逐步喪失,諸如“留守兒童”、“空心村”已成為農村社會環境中的普遍性問題,加之政府文化部門對于原生態藝術、民間藝術的開發與保護程度不足,導致農民畫的本土化發展受到嚴重局限,民間藝術的生態鏈瀕臨斷裂[2]。
二、助力原生態民間藝術現代化發展的具體路徑
(一)加快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打響文化品牌
為喚醒原生態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活力,要求相關職能部門確立產業化發展導向,整合、提煉出農民畫中蘊含的地域性特色進行品牌營銷、實行資本價值的挖掘,借此培養潛在民間創作主體形成文化自覺意識、樹立文化自信,為農民畫的傳承提供前行動力。具體來說,要求地方政府與文化職能部門肩負起民間藝術的傳承責任,結合民間文化、地方經濟發展等要素進行扶持策略的編制,將民間藝術傳承納入城市文化建設規劃綱要中,在頂層設計層面提高大眾對于傳承民間藝術的重視程度,充分運用地方文化節、國際馬拉松賽事等活動創設宣傳平臺,聚焦文化產業、旅游業等層面實行產業聯合發展戰略,借助現有平臺優勢推動農民畫等藝術作品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并且由政府提供配套優惠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從而打響文化品牌,依托產業化運作機制推動民間藝術的長遠發展。
(二)推動藝術作品市場化建設,健全生態鏈條
從價值創造視角審視原生態民間藝術的傳承過程,以農民畫為代表的本土作品為實現價值轉換、吸引更多創作主體參與,必然需面向市場建立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間的轉換機制。要求畫師在創作農民畫的過程中既要保留本土化、原生態元素,也應當在創作形式、繪畫技法和創作內容上呈現出創新色彩。例如借鑒合作社的組織形態,組織成立以傳承原生態民間藝術為主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定期舉辦各類展覽、展銷活動,借此既有助于擴大農民畫作品的欣賞受眾群體與宣傳效果,同時也為農民畫的市場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在擴大外部宣傳效果與影響力的同時,還應回歸本體環境拓寬消費路徑,例如選取優秀農民畫作品印制成宣傳海報,張貼在街道墻體、旅游景點與博物館等場所,借此促使農民畫作品有效融入大眾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本土受眾的文化藝術欣賞品味,逐步搭建起完整的原生態民間藝術生態鏈條,為農民畫的市場化運作創設先行條件。
(三)制定民間藝術聯合保護策略,挖掘現世價值
在實行藝術創新策略的基礎上,還應將傳承目光投射在原生態民間藝術的保護視域中,避免作品的原生態特征被淡化。首先,應由地方政府和文化保護部門將民間藝術作品保護工作列入當下以及未來階段的主要任務中,完善有關藝術傳承與保護的法律條款,推出多種扶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為民間藝術的傳承提供物質基礎;其次,應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現有農民畫等藝術作品的電子化掃描與錄入,完成數字化檔案庫的建設,借此實現對藝術作品的永久保存,為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民間愛好者開展學習研究活動提供資源;最后,還應將原生態民間藝術融入中小學、高校教育體系中,培養新一代青少年群體的藝術審美與文化傳承意識,更好地推動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三、結論
在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機遇和挑戰并存,原生態與民間藝術既具有共性特征,也在演進路徑上存在極大相似性,因此還需探索原生態藝術與民間藝術的融合機制,聚焦產業化、市場化與聯合保護多重向度推進藝術作品的傳承與創新,借此形成優勢傳承聚落,為原生態民間藝術與文化的長足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徐國君.山西民間美術在新媒體藝術中的傳承與發展[J].西部廣播電視,2019,(18):73-74.
[2]司麗麗.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民間美術藝術傳承發展研究[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8):107-108.
(新疆哈密市伊吾縣文化館?新疆?哈密?83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