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對《論語》文論的了解,對其構建的重要基礎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其中包括現實主義因素、注重后天人文培養、對未知事物的敬畏等內容,并進一步闡述了其與《詩經·小雅》之間的學說與思想關系,充分展現出孔子的思想理念,為孔子文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論語》;《詩經·小雅》;孔子文論
引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要屬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最為深遠,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影響,其中《論語》集中了孔子的思想內涵,《詩經》也是經由孔子進行編訂的,進一步融匯了孔子對文學的看法與認知。
一、《論語》中文論構建的重要基礎
(一)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
對于《詩經》來說,其是由孔子進行編排整理的,是儒家思想的詩歌代表,其主要內容強烈的代表了我國現實主義特色,在《論語》中,也存在對現實人生重點關注的內容,對孔子自身的“敬鬼神、重現實”思想觀念充分表達,并將其融匯在文論中對學生進行高效的思想傳授。這種現實主義思想與當時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等具有緊密聯系,充分彰顯出儒家思想對現實的重視,進一步表達對鬼神的存在無法進行證實和對待,體現其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1]。
(二)注重后天的人文培養
由于《詩經》的內容具有較強的豐富性,但可大致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主要是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寫作手法,其中存在不少的描述自然規律的詩歌,但是從整體詩歌結構上看,并沒有對自然規律進行討論,只是通過生活經驗、農耕活動等來側面展示出相關知識,在《論語》中體現的就是對自然規律的弱化,以及對后天努力的認可,從而表明孔子對后天的認知培養更為注重,認為人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能夠通過不懈努力超過原有天分的達到高度,在此基礎上,《論語》中還提高了雖然需要謹遵天命,但是仍對個人努力加以注重,在經過努力后,對待最終結果還要保持平常心,對人們的努力始終保持鼓勵態度,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化作用。
(三)對未知事物謹慎淡漠
在《詩經》中,很少有涉及死亡及鬼神的內容,如果存在也是從享樂方向出發,強調對生活的享受,在《論語》文論中與其對應的內容應該是“未知生,焉知死”,翻譯過來是生的道理還沒有明確,怎能對死亡進行理解和懂得,因此,孔子對死亡等未知事物始終保持淡漠的狀態,對生命進行重點關注,通過思想傳授與教化希望人們能夠積極轉變自身思想觀念,集中精力對現世人生的狀態進行有效改變,是造就《論語》文論的重要基礎。
二、《論語》文論與《詩經·小雅》之間的關系
(一)學說關系
在《論語》文論中,具有“興、觀、群、怨”思想學說,主要是對詩歌現實作用進行重點關注和評價。其中“興”指的是興發感情,表明詩歌內容能夠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同時還強調了詩歌的教化作用;“觀”指的是觀察民俗,通過詩歌來反映現實社會的生活情況,對當時的風俗盛衰、政治得失進行有效認識和了解:“群”指的是處理好人際關系,利用詩歌學會運用適宜的語言融入到社會群體中,在相互促進的同時還能提高修養;“怨”指的是疏導怨氣,通過詩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進行有效表達,達到疏導怨氣的目的。其是對《詩經》的高速贊揚,也是對其社會功能的全面概括,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詩歌的審美內涵。
在《詩經》中涵蓋了大量的“興、觀、群”內容并達到預期目的,但是在包含以上因素的同時,很難看到“怨”的存在,且具體內容都包含在《詩經·小雅》中。以《沔水》為例,詩歌主旨由于戰爭、政治的動亂,讒言當道,避免友人發生危險而進行言語勸告的詩歌,將作者自身的感情融匯到字里行間,并用景物起興,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在此基礎上,還表達出現階段社會狀況的窘境,以及對時局的不滿和怨氣,對動亂時局的狀況進行擔憂[2]。除此之外,《祈父》詩歌的內容也強烈表達出對執政者的不滿,對當政者不作為的斥責,明確表示出現階段的政局動蕩的狀態,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激發人們的廣泛共鳴,不僅能夠展現出作者的愛國情懷,還能充分體現出“興、觀、群、怨”的重要意義。
(二)思想關系
為了保證“興、觀、群、怨”學說觀念具有全面性和實效性,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思想補充,確保其符合儒家發展思想,因此,“思無邪”思想應運而生,主要指的是思想觀念沒有邪曲。在《詩經》中:“思無邪,思馬斯徂。”孔子應用這句話對《詩經》的思想進行評價,突出其思想純正,無邪念特點,與此同時,也成為后世對詩歌的評價標準。從社會功能方面看,對詩歌思想及內涵進行嚴格要求,不僅能給人帶來積極向上的動力,還能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具有較強的教化作用。
對于《詩經》來說,具有較強的教化意義和深遠影響,在滿足詩歌思想性要求的同時,對后世的詩歌起到一定指導性作用。從《詩經·小雅》中看,不僅體現出儒家的“仁”和“禮”思想,還滲透了“思無邪”的觀念與要求,以《小雅·采薇》為例,作者以軍士身份描述了戍邊的疾苦,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出作者的愛國情懷,其中還包括“不遑啟居”、“豈敢定居”等與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進一步對其忠于職守進行敘述,具有較強的現實色彩和感情寄托,且具有一定積極意義,與“思無邪”思想特點高度符合。除此之外,《小雅·南山有臺》是一首頌德祝壽的宴飲詩,全詩內容附庸雅正,能夠體現出當時社會的繁榮、政治的穩定以及君主的賢明,有利于展現出對優秀君主的認知,根據詩歌內容,還能進一步體現出君主的重要角色,與儒家思想中的君臣父子、大一統等思想對君主的要求較為符合,體現了“思無邪”的特點。
結論:
綜上所述,加大對《論語》文論的重視力度,明確其與《詩經·小雅》之間的關系,是現代化社會與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深化文學內容,推進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加深對孔子思想的認識,對《詩經》進行有效解讀,有利于對后世的文化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張詔宣,祁國宏.《論語》文論與《詩經·小雅》的關系研究[J].大眾文藝,2020(19):14-15.
[2]孫業成,常賽男.淺析《儀禮》及其與《詩經》《楚簡》《論語》等的聯系[J].湖南社會科學,2018(04):185-193.
作者簡介:張曉晨,1986年4月,女,安徽阜陽人,本科,助教,漢語言文學古代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