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笛是音樂史上最早產生的木管樂器之一。學習與掌握這門樂器,對于完善我們的音樂體系構建來說也具有積極地意義。
關鍵詞:長笛;發展演變;演奏技法
長笛是音樂史上最早產生的木管樂器之一。這種吹孔氣鳴樂器,廣泛用于現代管弦樂隊,有時用于軍樂,也常用于獨奏、重奏。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長笛、中音長笛、低音長笛等,而以伯姆式C調標準笛為其代表。 長笛是經過了重大變革的,開始最原始的形態是橫吹笛。橫吹笛最早于12世紀從亞洲傳入歐洲,中世紀期間主要用于軍樂,形似中國竹笛(無膜悶笛)。橫吹笛約600余年來屢經改進,至17世紀后期由法國木管樂器制造家J.奧特泰爾及其家庭完成為現代長笛。
一、長笛發展演變史
據傳,德國長笛最早曾在呂里的悲劇《依齊達》(1677)里運用。 古6孔無鍵長笛的音域僅有兩個多八度,19世紀初擴為d1-a3,有完全的半音階。19世紀30年代初,慕尼黑的T.波姆作出重要的改革,波姆長笛擴展為c1-d4。《管樂手冊》中也強調了波姆在長笛的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書中提到第一位改良長笛的匠師卻是英國認威爾楊·戈登把長笛的主要部分加以改進,可惜沒有進行到底。徹底的改革是由波姆完成的。最初,波姆從改良運指法與音色著手,以后由于1825年將長笛的管形(到圓錐形)與音鍵加以改革,并且對音鍵的機械裝置做了各種補充。波姆式長笛不僅在基本音孔上增加了基本音鍵,而且在機械裝置上配有校正杠桿,可以把各種音建按一定的形式組合起來,從而使基本音孔與補充音鍵演奏起來同樣方便,大大的豐富了長笛的音色于表現能力。
20世紀,在德國開始嘗試把古德國長笛與波姆長笛結合起來,斯維德勒發明了一種組合笛,叫斯維德勒笛。而在法國則嘗試使用各種不同音孔的結合來追求音色的優美。他們的嘗試都是在波姆體系基礎上的豐富與補充。 因現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長笛制作日精,指法屢有創新,專業型笛尾加長,可下行至b音,此與吹奏#f4等泛音有關。因此目前音域擴展為b-#f4, 共44個半音。低音區b-#c2音色豐美醇厚,惟穿透力較為遜色;中音區d2-#c3音色清澈朗潤;高音區d3-b3音色光輝明亮,穿透力強; 超高音區C4-#f4,音色尖刺激,穿透力極強。近代作品有時用斷音強奏,以顯示特殊效果。
1954年為伯姆所創制的G調笛。基本形制是將C調長笛放大加長,指位指法不變。G調長笛長82.75厘米,內徑為2.6厘米,音域g-c3。 發音豐厚甘醇,洪亮有力,從pp到ff始終如一, 聽起來頗以圓號。在室內樂、重奏及交響樂中占有重要地位。 低音長笛:C調,較標準長笛低1個8度,笛頭下端的管,拐兩個彎而直下。
現代管弦樂隊中所使用的長笛都采用波姆體系,共開有104或105個以上的音孔,每個音孔都裝有波姆式音鍵,能迅速開閉,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樂器。 圓柱形的管身共由三個可以拆開的節插接而成。長笛的全部音域共有三個8度加一個3度。并非所有的長笛都具有最低的b音,具有 b音的長笛就更少見了。一般說,長笛擅長于演奏升、降記號少的音樂,構造改進后,升、降記號多少的難易區別已基本不存在。 音區、力度及音色特點 長笛的全部音域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音區,各音區的表現力與力度變化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列表如下:?從上表可看出,各音區之間的差別較明顯。兩個極端音區需要消耗大量的氣息。最高音區弱奏較困難,強奏能獲得華麗的效果,常用于樂隊全奏:低音區不能強奏,中強以下有效,弱奏時大調音色冷漠凄涼、小調音質柔和,更多用于樂隊中的獨奏段落。用得適當效果極好。最好的發音區域是中、高音區(從g1到g3),能演奏任何強弱的句子,相對說來氣息消耗不大,音質也好;中音區很富感情,音色柔美溫存,透明純潔;高音區音色清晰開朗,顯得特別鮮明。 于其它木管樂器相比,長笛的音色由于缺乏諧音,顯得冷漠,音響力度弱,表現力不夠豐富,音響也不如其它木管樂器豐滿,因此,不能模仿人聲,常用來表現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鳥以及回聲等等,具有獨特的能力。
二、長笛的基本演奏技術
長笛的演奏技術是所有的木管樂器中最靈活的一種,能夠奏出一切可能的經過音、音階、琶音、顫音,特別擅長演奏快速的斷音和快速的同音反復。長笛演奏時為雙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雙唇構成1定的基本口型,氣流集中沖擊吹口蓋與孔壁構成的75°銳角發音。 長笛有四種吐音法: 1、?單吐法 2、?雙吐法3、三吐法 4、?彈吐法
三、長笛演奏的特殊技巧
(1)泛音,但在樂隊作品中用得不多,常用的是比基礎音(按指音)高102度的泛音,一般只用在第一個8度上。比基礎音高兩個8度的`泛音也有很好的效果,但只用在開始的5度上,8度泛音效果較差,發音晦暗于微弱。
(2)震音于顫音:長笛演奏震音或顫音具有極好的效果,發音非常美妙。常用的音域從d1到#f3,只有個別例外。最低的 d1、c1、b音上的震音或顫音不要使用,因為這3個音都是用右手小指來演奏的。
(3)滑音:手指在鍵孔上逐漸滑閉,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
(4)同時哼唱:在演奏長笛的同時哼唱;
(5)模擬打擊樂:快速拍打音鍵,同時口中發出咂舌的“嗒”聲可發出模擬擊樂的聲音效果;
(6)呼嘯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氣,同時按樂譜快速移動手指,造成嘯聲效果;
(7)模擬銅管樂器:兩唇緊貼吹口,開小孔吹氣,發音如同小號。上述各種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鋒派音樂中常大量應用。
四、結語
長笛的美妙旋律以及在藝術表現中幻化成為的動人聲音使我們難以割舍,學習與掌握這門樂器,對于完善我們的音樂體系構建來說也具有積極地意義。藝術不是單純的技巧磨合,需要付出真摯的感情與科學的學習實踐經歷,其中既有默默地刻苦努力,也需要智慧與認真的態度。
參考文獻
[1]熊麗.關于長笛演奏藝術及教學發展的思考[J].黃河之聲,2020(04):64.
[2]陳儷臻.長笛的發展歷程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313-314.
作者簡介:鄭筱瀅(1998.4--),女,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級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器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