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Citespace軟件和相關計量分析軟件,以CNKI中“鄉村地域系統”主題的核心期刊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獻的作者、關鍵詞和研究機構等分析,了解我國鄉村地域系統研究現狀,嘗試思考并提出鄉村地域系統研究的前景研究建議。
關鍵詞:鄉村地域系統;Citespace;文獻綜述
引言:
2018年我國鄉村人口約為5.6億人,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40%左右。同年,我國的鄉級行政單位為10253個,而鎮級行政單位21297個。我國有著廣闊的鄉村區域、龐大的鄉村人口,鄉村是我國治理的重點領域。地理學有著得天獨厚的研究條件。吳傳鈞1991年提出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他指出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以地球表層一定地域為基礎的人地關系系統,也就是人與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動態結構。劉彥隨在此基礎之上不斷進行完善,進一步梳理了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模式(HERRS),包括人地關系認知、人地系統理論、人地系統協調等循序漸進的3個有機組成部分。本文將通過Citespace軟件可視化我國鄉村地域系統的關鍵詞、作者和研究機構,反映我國這方面研究的熱點等情況,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1 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時間截止為2020年11月14日,以“鄉村地域系統”為主題,以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SCD為來源期刊的范圍,共搜索得出56篇文獻。將所搜的的文獻進行再選擇,保留論文,將其中的會議和無效的內容刪除,最終選擇52篇文獻。將最終選擇的52篇以refworks格式導出,并在Citespace軟件中轉化成為可操作的數據格式。
1.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基于JAVA程序開發的用于計量和分析科學文獻數據的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通過節點的大小、網絡連接度等要素來揭示研究領域的核心群體、合作關系以研究動向。本文將以CiteSpace5.7R2進行可視化分析。
2 鄉村地域系統的文獻統計分析
2.1 研究時間分布
我國以“鄉村地域系統”為主題的文獻出現于2008年。題為“鄉村空間地域系統的功能多元化與新農村發展模式”,該研究提出鄉村地域系統擁有城市地域無法替代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功能。2008年后相關研究進入緩慢發展期,2017年后研究數量才呈現出增長趨勢。2019年該主題發文14篇,2020年截止11月14日發文18篇。該主題時間研究時間相對較短,且有待進一步研究。
2.2 高產出作者分析
CiteSpace中,學者名稱的字號以及圓圈節點越大,則意味著該作者出現的頻數越多;連線越粗,則作者之間的共同聯系越多。劉彥隨為作者參與的研究有兩方面:首先是世界范圍內的鄉村問題,其次是中國的村莊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提出要“不斷提升鄉村地域系統應對外界發展、環境變化與挑戰的彈性”,在圍繞該主題進行的有鄉村的機制研究、等級差異識別、鄉村彈性。另外,從城鄉融合等角度探討鄉村振興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旨在提升新時代鄉村振興規劃與決策科技水平。與劉彥隨合作完成的論文涉及有農村空心化、鄉村轉型重構、鄉村病、土地工程、專業村鎮、貧困地區精準扶貧、黃土丘陵地區生態產業以及京津冀地區鄉村演化分異。
3 鄉村地域系統的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3.1 熱點關鍵詞分析
熱點關鍵詞為“鄉村地域系統”、“鄉村振興”、“鄉村彈性”、“鄉村地理學”等。地理學的關注點應逐漸轉向“鄉村地域系統”。(1)如何振興我國鄉村的建設成為重要的課題。劉彥隨基于提出了“三主三分”鄉村振興規劃方法。李玉恒等強調了土地整治、特色產業發展、社會資本培育在協調我國鄉村人地關系重要作用。胡守庚等深入分析鄉村振興規劃提出規劃關鍵技術與方法。馬仁峰等對浙江省鄉村振興進行經驗總結。(2)鄉村彈性。學者依據國際案例或土地工程研究,并提出鄉村彈性這一概念。而后以鄉村彈性的視角分析鄉村振興的理論和實踐,提出鄉村彈性的實施方案,實現鄉村系統功能、結構及運行達到均衡狀態。此外,定量研究例如,李玉恒綜合評價了我國從2000年到2015年的鄉村彈性水平。(3)鄉村地理學。楊忍、陳燕純于將鄉村地理學的研究熱點演化分為3個階段。金利霞等提出鄉村空間重構成為鄉村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并建立“社會——空間”的二元辯證法鄉村空間重構理論框架。
3.2 研究趨勢分析
利用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后,用TimeZone功能進行時區可視化分析(圖4),由共現時區圖可以發現一個趨勢:鄉村重構的研究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4總結與討論
通過對鄉村地域系統文獻統計分析表明: 鄉村地域系統研究的刊文量逐年增加,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國家與社會現實發展需求與科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進,隨著國家對鄉村建設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鄉村地域系統研究將會進一步發展。
對鄉村地域系統的熱點關鍵詞分析表明:(1)鄉村地域系統研究的前3個熱點聚類標簽是 “鄉村振興”、“鄉村彈性”、“鄉村地理學”,關注點較為集中,研究體系還可繼續拓展,研究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2)對研究熱點進行時區可視化分析得出: 鄉村重構將可能是新的研究熱點,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加強、縱深。
鄉村地域系統是人地地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鄉村人地關系、鄉村空間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未來的研究中,依托已有的研究理論與熱點問題,結合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確定好研究主題。各研究機構與高校展開更廣泛和更深層次的合作,宏觀研究結合微觀研究,為我國的鄉村地域系統和諧運轉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19
[2]吳傳鈞.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J].經濟地理,1991(03):1-6.
[3]劉彥隨.現代人地關系與人地系統科學[J].地理科學,2020,(08):1221-1234.
[4]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7 (3) :359 -377.
[5]劉自強,李靜,魯奇.鄉村空間地域系統的功能多元化與新農村發展模式[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05):532-536.
[6] 李玉恒,閻佳玉,武文豪,劉彥隨.世界鄉村轉型歷程與可持續發展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8,(05):627-635.
[7] 周揚,黃晗,劉彥隨.中國村莊空間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2020,75(10):2206-2223.
[8] 周揚,郭遠智,劉彥隨.中國鄉村地域類型及分區發展途徑[J].地理研究,2019,38(03):467-481.
[9] 李琳娜,璩路路,劉彥隨.鄉村地域多體系統識別方法及應用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03):563-577.
[10] 王永生,施琳娜,劉彥隨.鄉村地域系統環境污染演化過程及驅動機制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39(11):2495-2503.
作者簡介:楊林慧(1996-),女,籍貫:山西長治,民族:漢族,職稱:研究生,學歷:研究生在讀,方向:人文地理學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