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濤
摘要: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藝術凝結著人和社會的關系。當代藝術在中國是“舶來品”,中國當代藝術進程的三十多年時間里,問題意識和社會屬性都不斷與藝術實踐者和大眾觀念相互碰撞、融合。
關鍵詞:禪宗;觀念;大眾化;藝術本質;新媒體藝術
一、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東方智慧
1.東方禪宗思想對當代藝術的影響
東西方的生存方式不同導致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回溯東方早起早期主要依靠農耕,而西方主要依靠遠洋航海行動。禪宗思想一直是東方人智慧的結晶,如今東方禪宗思想一直為當代藝術產生著持續影響。20 世紀 50 年代初開始,日本禪宗研究者鈴木大拙將東 方禪宗思想帶入西方,約翰·凱奇等藝術創作者們,在禪學的影響下 從藝術本體出發重新思考和創作。
2.藝術創作中的東方智慧
中國很多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也融入了很多東方智慧。回溯中國思想,哲學有六個里程碑(先秦諸子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中國化佛學,宋明理學,清初樸學)[1]。中國禪宗歷史也有五個階段(中國約于五世紀末南朝末年,禪宗便開始了早期的傳播,晚唐至南宋初, 進入到發展期,南宋初年至明朝中晚期到了成熟期,禪宗的衰落期,始于晚明至清朝結束,清末民初,禪宗的復興)。
蔡國強以其獨特的中國宇宙觀及哲學根底表達他的觀念,《天梯》是一件非常溫暖的作品,藝術家把心目中的天梯變成了現實,依然把他慣用火藥當作材料。用一把梯子連結地球和宇宙,開展他期待的對話,獻給 100 歲高齡的奶奶。中國自古對天和人的關系做著推進和嘗 試,火藥這一符號為四大發明之一。作品中帶有藝術家獨特的人文關 懷和東方人的智慧。 徐冰的一系列創作中,有一條隱現的“禪”的線索。作品《天書》 中充滿矛盾,吸引觀者閱讀的同時又拒絕觀者進入的書。包括他的很多其他作品《何處惹塵埃》《鬼打墻》等都具有東方哲學意味的表達方式。
二、藝術大眾化與藝術家話語中心消解
1.藝術進程中的大眾化過程
藝術是人類表達思想情感且有審美意義的語言方式,各個藝術領域所面對的受眾群體也并不存在一些明確的界限。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藝術與大眾的關系持續演變。
古典主義時期,藝術服務權貴,繪畫題材多是神話故事、圣經故事、宗教題材、戰爭故事、權貴畫像這些,當時的藝術家比較好的謀生選擇就是為權貴服務,雖與普通民眾之間有距離,但古典藝術和新古典藝術持續把理性、科學、寫實推向巔峰,畫面造型立體、顏色優雅古樸,在大眾欣賞角度和創作題材上來講大眾接受程度較高。
藝術發展脈絡伴隨技術的不斷進步而推進。19 世紀末,攝影術的出現,讓藝術創作者重新思考藝術的價值,既往對客觀世界的描述手法已然行不通,印象主義時期創作者們逐漸脫離了以往藝術形式對宗教和歷史題材的依賴,關注焦點轉移到相對純粹的視覺感受上,大眾欣賞角度來看,與當時的藝術創作存在偏移。波普藝術時期,藝術家們把大眾的一些文化、生活細節提煉、復制,再度將大眾審美和藝術家創作觀念整合。當代藝術使用現成品進行藝術實踐,作品呈現來源于大眾日常常見的材料,但在作品觀念上與大眾之間有一定界限。
2.媒介更迭推進當今藝術大眾化
媒介形態的更迭是藝術形態演變的重要推動力,當今科學技術和數據進步,尤其互聯網的出現,成為了藝術傳播趨于大眾化的重要因素,藝術家們開始在 創作觀念和材料選擇上進行著嘗試和改變,作品開始拉近了普通民眾與藝術的距離,也因此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3.互聯網的傳播屬性消解藝術創作者話語權
隨著媒介不斷更迭,尤其移動互聯網作為大眾信息來源主要渠道起,越來越多的大眾對藝術作品開始評判、介入。 藝術家盧征遠作品《合作公社》,通過在不同網頁和平臺上擴散 征集信息,征集大眾或者其他藝術家的任意物品,展前很多業內人士還有附近的居民、網友都給予藝術家不同創作材料,創作者將它們進行二次組合進行再創作,展覽現場進行出售。這種創作方式與很多藝術家創作方式不同,材料不是作者本身所擁有或為創作而購買,而是用凝結著大眾思想或使用痕跡的材料進行構建,并產生了商品價值。
這種創作方式拉近了大眾與藝術家的距離。此層面的藝術大眾化,持續突破著受眾的界限,消解作者的話語中心;同時也帶動大眾參與到藝術生產之中,而不再是簡單地做個旁觀者和評論者。
4.藝術生產方式再次打破藝術家和受眾群體的界限
大眾參與到藝術生產之中,有些具有部分藝術史知識學習背景的受眾更容易進入藝術的語境來欣賞藝術 創作,近些年很多藝術創作開始模糊了藝術家與大眾的邊界。藝術家李勇政的作品《傳遞一塊磚》,材料本為烏坎事件發生地 的土壤,被作者構建為一塊磚頭,通過互聯網帶動大眾一起參與創作, 大眾參與后傳遞給其他共同創作者,每位大眾都有機會參與到創作當中,藝術家引導大眾共同思考,試圖從藝術本體的價值上進一步思考。
三、被商業裹挾的當代藝術
1.當代藝術的價值藝術價值和話語權問題不斷被質疑,部分藝術作品為了迎合市場 而大量復制生產出來。在社會資本的驅動下,藝術與藝術品的社會屬 性不斷提升,藝術創作、藝術傳播、藝術消費逐漸商品化。衍生很多 藝術作品考慮消費者的意愿,甚至會出現創作的流行化和標準化。
當今藝術價值很重要的衡量方式是收藏價值。達明安赫斯特的作 《生者對死者 無動于衷》將鯨鯊標本放入巨大的、充滿福爾馬林的玻璃缸中,這件作品是英國 90 年代當代藝術的一個標志,以不菲價格被收藏。
2.當代藝術精神對中國藝術商品化的影響
安迪沃霍爾、村上隆、草間彌生、杰夫昆斯等把藝術和藝術商品化結合的藝術家[2]。都挖掘了當下社會的一些符號,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積淀,無論是從大眾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元素和思想。在景觀社會視 域之中,人們在各個領域的構建使用了攝影、電影、錄像等媒介,機 械復制和屏幕化生存都為人類衍生了區于其他時代的藝術評判標準, 促進藝術家從社會中挖掘創作靈感。
四、創作中的關注點
看待藝術或者藝術作品都要將其置于當時創作的時代背景之中,我在藝術實踐過程中關注最多的為新媒體藝術、互聯網藝術、生物藝術等新滋生的藝術形式。作為數字原住民,是被屏幕馴化的一代人,基于這種生活下的情感體驗,就是我們“區別于”其他時代藝術家的基礎。
結語:
上述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的諸多特征,是中國藝術實踐者們在學習西方藝術觀念并與東方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結果,中國當代藝術要在當下社會意識形態大環境下,發展出更獨特的藝術脈絡和藝術市場,需要進一步完善藝術批評和理論體系的建構,帶著文化覺醒的意識從藝術本體上重新思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吉林人民出版社《文化補丁》孫碩夫
[2]《當代藝術——廣告傳媒中的新趨勢》錢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