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 任瑩
摘要:馬克思一生可以說為無產階級革命奮斗,他的反貧困思想為解決人類貧困這一亙古不變的社會問題而指明方向。通過馬克思的著作,顯而易見地說明“反貧困”思想是從誕生到發展到成熟,這一理論體系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的深入研究,通過資本邏輯批判揭示無產階級貧困緣由,以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同時馬克思反貧困理論在物質財富,精神也為我國的扶貧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貧困,反貧困,資本邏輯批判
馬克思主義作為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全人類解放以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指引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行動指南,而馬克思反貧困思想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其中一部分同樣具有指導人民大眾擺脫貧困這一行動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反貧困這一思想所表現得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完整的批判邏輯體系更是給無產階級提供脫離貧困的方向,從而實現人類的“反貧困”。
一,馬克思反貧困時代淵源
貧困是人類歷史上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生存境況,而富足的社會是人類本身對于現下的生活追求。“馬克思反貧困”理論并不是處于精耕細作,輪種套種這種農業文明的時代下,也不是自然經濟下的一元傳化的傳統社會,而是工業革命之后,機械化大生產下的工業文明以及是以工業生產為經濟主導的現代社會。
(一)貧困的出生、再生
在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也就是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由于“小塊土地被大地產侵占和吞并。”“大租佃者的競爭把小租佃者和自耕農從市場上排擠出去,使他們窮困潦倒,于是他們就變成了雇農和和靠工資生活的織工……”[1]這使得農民與生產資料分離,而人民大眾在其本身就存在貧困(窮困潦倒)的現象后,不得不被迫大批量轉投向大城市謀生,不得已出賣勞動力。并且完全放棄一切自由,在掙錢的欲望的驅使下從事奴隸勞動,這就縮短了工人的壽命。”[2]工人們幾乎是犧牲自己所有時間,來賺取微薄的工資,在一次又一次的用自己勞動力,換取自認為是與資本家“平等”地交換薪酬,卻沒有看到其中的事實是,工人所賺取薪酬僅僅是維持自己和家人最基本和一小部分生活保障,甚至不能給子女后代提供教育保障,后一代也極大可能替換舊的工人成為新的工人參與生產勞動。相比較于當代的資本主義制度,當時的社會資本主義制度下并不存在對工人的教育,醫療之類福利保障制度,貧困在舊工人和新工人之間依然永恒存在著。
(二)反貧困理論體系逐漸成熟
反貧困理論逐漸成熟是基于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的原始積累,發現雖然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是資本積累過程的手段都是一致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建立就是資本從無到有的過程,“勞動者的奴役狀態是產生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發展過程的起點。這一發展過程就是這種努力狀態的形式轉變就是封建剝削轉化為資本主義剝削。”資本主義制度也同時為這種剝削提供以自認為“合理”的庇護傘。回歸到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它的中心理論就是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通過消除剝削,消滅兩極分化,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達到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要想消除無產階級的貧困,就必須做到自我解放,建立屬于無產階級自己專政的科學社會主義。
二,馬克思反貧困資本邏輯批判理論
前面已經說到,馬克思是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越工作越“貧窮”,呼吁無產階級尋求自我解放。但是這一制度下資本家是如何讓資本在進行自我增值與對外擴張中使工人變得越來越“貧困”的?首先不得不提到資本邏輯,所謂資本邏輯指的是資本作為占支配地位的現代生產關系,作為“資本基本主義”原則,它以資本為中心構造出的一種社會基本組織和經濟權力,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作為社會經濟主導地位,所以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就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剝削關系的批判。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多方面展示了資本擴張除了帶來更大程度的剝削,加劇無產階級貧困,還展現了資本擴張中限制無產階級的發展,讓無產階級難以擺脫貧困。
三,馬克思反貧困理論帶來的啟迪
馬克思“反貧困”思想在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相統一的邏輯中使工人擺脫貧困,所以這也就給我們提供物質財富和精神層面兩個方面的啟示,首先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對于個人來說也是賴以生活的基礎。其次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讓無產階級脫離精神上的貧困,向人類文明更高的程度邁進。
(一)物質財富的“反貧困”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能為反貧困事業奠定基礎。隨著資本邏輯展開的全球化,資本擴張所伴隨的資本主義國家矛盾越來越尖銳化,“貧困”更多存在于生產的國際分工中處于價值鏈低端的民族國家,這些國家被迫依附于發達國家,雖然發達國家給予的科技能夠帶來一定經濟,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依附者自己國家經濟發展甚至是民族獨立都會受制于人,這種情況下這些民族國家民眾生活問題會變得更困苦。更應該做的是統籌協調好本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利用資本手段發展科技,從而發展生產力,同時規定約束資本權利,實現均衡發展的可能,又要超越和引導資本。
(二)精神層面的“反貧困”
馬克思精神層面反貧困思想具有多方面研究價值,從資本邏輯方面來看,精神貧困的表現大都是資本邏輯構建下,以私有制為基礎剝削階級思想——極端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等對人們人生觀和價值觀存在錯誤的影響,這種剝削階級帶來的思想表現出自己的狹隘性,常常導致人們用這一狹隘性的思想來束縛自己和他人。因此,如果想擺脫精神的貧困,就需要通過文化建設來克服資本理性帶來的信仰迷失,從而達到“反貧困”最終倡導目標——人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按照我國目前發展來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顯可以看出我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物質富裕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物質貧困狀況總體上得到很程度的緩解。從精神層面來說,首先無產階級長期的貧困狀態,磨滅了想要擺脫貧困的心理,從而無法自主尋求發展。其次落后的先天環境帶來的教育缺失,導致貧困思想一代代地傳遞。結合以上兩點,馬克思反貧困思想中以文化建設擺脫貧困方法,依舊是可循的。發揮好文化扶貧的作用,切實提高貧困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通過形成內生動力、激發人民群眾發展的潛力,從而擺脫貧困。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p9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p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