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紅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疫情沖擊、結構性問題和周期性問題三重壓力。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所在,也是推動經濟恢復和“六保”的重要力量和關鍵一環。后疫情時代營商環境的優化和改革,特別是優化民企營商環境,對于激發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活力具有事半功倍效果。
一、成渝地區優化營商環境的現實意義
(一)從國家層面看,有利于落實國家戰略部署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政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要把成渝地區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宜居地。成渝地區是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后中國經濟第四極,釋放出強烈信號,必將引來投資和創業熱潮。良好營商環境的塑造有利于助推企業快速成長,以此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
(二)從地區層面看,有利于提升地區整體實力
成渝地區山水相鄰、文化相通、產業相似。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成渝地區汽車總產量占據全國7.84%,是中國汽車產業的第五大基地。重慶每年電腦生產占據全球總產量的1/3,四川軍事電子裝備整體實力居全國前列。除汽車和電子以外,成渝兩地在裝備、消費產業上也有諸多共性,但與沿海地區相比,營商環境明顯滯后。據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統計顯示,四川和重慶營商環境指數分別排名全國第十四和第十六,其中四川的技術創新環境、金融環境、人才環境均位列西部第一,但文化環境存在不足;重慶基礎設施環境位列西部地區首位,其中高速公路、金融機構網點密度等單項指標位居西部地區第一,但人才環境方面排名第29位,存在劣勢。因此,優化和改革營商環境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增強地區整體實力。
(三)從企業層面看,有利于有序轉移
隨著北上廣深區域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創業的門檻也越來越高,主要體現在企業間競爭越發激烈、創業發展的資源越發緊缺,明顯增加創業企業的創業成本。成渝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四級,在上述重要資源方面較為充裕、競爭換環境較為溫和、發展空間較大。同時,企業更加接近成長的市場,利于企業和產品市場化。成渝發展由于有了沿海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借鑒,具有潛在的后發優勢。在政策和戰略的制定上更加系統、完善;產業選擇更加前瞻;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更加合理。
二、疫情為中小企業帶來的風險挑戰
從常規層面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中,創業企業有著規模小、商業模式需要驗證、核心團隊經驗不足、資金短缺、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等諸多比較脆弱的環節,對外部環境友好程度的依賴性很強。
三、抓住關鍵,不斷優化成渝地區營商環境
(一)以園區為平臺,打造產業鏈集群
中國的物流成本高居世界第一位,這是不爭的事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空間布局不合理, 明明可以將若干個生產環節集中在一起,但因政府招商熱情高,盛情難卻,企業人為地將各個生產環節割裂,徒增了物流成本。在打造產業鏈集群方面可以借鑒河南省淮濱縣做法。近年來,淮濱縣以“整體開發、集群引進、區中園建設”為核心,加快建設和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區中園,極大地促進了產業布局優化、要素供給集聚、產業升級加速,物流成本降低。
(二)強化大產業思維,主動了解新業態
領導干部的產業思維能力,特別是對新業態、新產業的認知能力決定了營商環境的優化能力。這就需要一方面加強新業態的學習,主動了解新事物,放長眼光、遵循規律,給予企業更大制度空間和政策支持,不僅“扶上馬”,更要“送一程”。另一方面要優化產業鏈思維和方法。產業配套建設有利于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實現上中下游的集群發展,提高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第三,要站在企業角度去制定政策,提供全周期、可持續、接地氣的服務,破解企業發展瓶頸,發自內心地呵護、陪伴企業的整個成長過程。
(三)堅持導向思維,找準服務的切入點
評價和衡量營商環境優化重要標準是看服務了多少企業,解決了多少發展難題,對產業轉型升級等重大環節有多大的撬動作用等。所以服務的切入口和著力點關鍵是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效果導向。這就需要地方政府一方面從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下猛藥、使重力。今年兩會上有一條重要建議就是建立地方政府信用制度。將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單方面不履行合同等行為列入地方政府的信用指標,作為地方政府一把手的重要考核指標。從成績考核機制、工作考評機制、干部選拔機制等方面,用制度去倒逼各級干部觀念轉變、作風轉換、動力轉換。另一方面,加大市場機制、發展機制、資源機制改革創新,激發市場活力、規范競爭機制、營造創新環境。
(四)暢通溝通渠道,及時了解企業訴求
在建立政企溝通渠道機制方面,信陽、蘇州、合肥、青島四地經驗值得學習、借鑒。信陽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書記市長企業家懇談日制度;蘇州市建立民營企業家月度沙龍制度、微信群聯系制度和信息直報制度,讓企業家的聲音“聽得到”、意見“看得到”、訴求“辦得到”;合肥市探索實施“鏈長制”“群長制”,由市級領導擔任重點產業鏈的“鏈長”、產業集群的“群主”,實現縱向橫向、線上線下協調聯動的服務市場主體機制;青島市對重點發展行業,鼓勵引導成立行業協會、商會,并邀請其主要負責人列席黨委政府有關經濟工作會議。以上四市的經驗做法為改善成渝地區營商環境提供了參考借鑒。成渝地區可結合地區實際,搭建高層次、常態化政企對話平臺,構建政企之間真正開闊暢通的“綠色通道”。
(五)抓好政策落實,使惠企政策落地有聲
在優化營商環境時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各類政策出臺了不少,但落實慢、落實不到位,甚至不落實的情況時有發生。
這就需要在政策落實上一方面加強督查督導,抓一些慢作為、不作為的典型;另一方面,對于出臺的重要政策,要同步配套出臺落實情況的考核辦法,使其成為抓落實的一項機制性安排,建立從政策制定到具體落實再到評價考核的閉環體系。
參考文獻
[1]許英杰.疫情之下中小企業面臨諸多新挑戰[N].中國經濟時報,2020-04-16.
[2]楊建國.后疫情時代,營商環境優化的五大關鍵[OL].中國產業信息網,2020-08-06.
(中共城口縣委黨校?重慶?城口?4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