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逸飛
摘要:筆者通過近年來的聲樂學習,了解到了各個時期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和各個時期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簡直精彩紛呈!文章內容主觀性較強,大多是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望讀者多批評指正。
關鍵詞:演唱方法;演唱風格;歌劇;音樂會
一、聲樂理論與實踐
我認為氣息是一個供給動力的機器。在吸氣的過程中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開自己所需要打開的腔體,使自己積極起來,但不能吸過,吸撐使其變得僵硬。我會采用半打哈欠的方式進行吸氣,胸腹式聯合呼吸,將氣息保持住,而不是墜下去。呼氣發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整體觀,協調好身體每一個機能。用嘆的方式去唱,又不會重也不會提。要在呼氣時任然保持這吸氣的狀態,但一定要做到自然。
腔體要盡可能的打開,并不是撐開,胸支點一定要小。尤其是演唱戲劇型作品時,一定要小心不要開大。如果開大聲音會隨之變得蒼老也回損耗自身的技能。母音一定要保持純正,很多發聲問題都在于咬字。我認為正確的聲音應該是向前向上的,咬字要在前面,但是腔體一定要挺立。
我認為聲區的最終效果就是“一聲區”,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整個音域變得潤滑,不出現斷層。換聲區也就是所有聲部的大難點。在各個聲部換聲區的那幾個音總是會不舒服,開著或者關著都是屬于比例,所以我們就要聯系到能精準的把握這一比例。由于作品的不同,聲音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做到十分熟練。
關于向前向后的問題我認為并不絕對。聲音整體方向一定是向前的。這就牽扯到了一個關于“度”的問題。一定要適度地向前。不能放棄所有只去追求極致的向前。聲音要在共鳴腔中。向后的要求我認為是讓腔體吸起來,所以自我感覺是向后的,并不是讓聲音無止境的摳進去,直接導致觀眾聽不到了。
歌聲不能脫離歌詞而抽象的存在。它的存在是通過唱字,既咬字吐字器官和氣息、共鳴器官的協調所產生的音響。咬字吐字也是歌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對歌曲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要讓觀眾聽明白自己唱的是什么
千萬不能因為放松和腔體的挺立從而躲避聲帶,這會導致音色大打折扣,虛、倒,因為不正確的閉合一直用氣息去沖擊,嚴重的話會導致聲帶的病變。
二、作品的演唱風格
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演唱風格,每個作曲家的作品有具有不同的演唱風格,甚至同一個作曲家在不同時期所創作的作品風格都有所不同。演唱的高水準就是要還原作曲家在寫這個作品的本意。只有把握了風格,才有可能做到聲入人心。
在巴洛克時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華麗的裝飾音與很長的樂句。作為巴洛克時期的主要特點之一,復雜、華麗的裝飾音,體現在音樂當中則是華麗的花腔。難度極高,需要演唱者有很強的氣息控制能力以及穩定的位置。對于聲音來說,腔體并不需要過分的打開,更重要的是明亮的音色。當時在課上欣賞了巴托麗演唱的《疾風驟雨》,靈活的氣息令人嘆為觀止,就像一串珍珠項鏈,顆顆獨立圓潤而又有線繩從中相連。她清晰準確地唱出每一個音符,尤其在長音階的旋律中,絲毫不能拖泥帶水,也沒有任何模糊不清。在演唱巴洛克時期的作品時,聲區的統一和強弱對比也變得尤為重要。例如維瓦爾第的聲樂作品,聲區跨度大。“對比”更是他最常用的作曲手法,其中力度的強烈對比就體現于音量的控制上。他總是喜歡在強音之后立刻出現一個“p”,或是在一個樂句中一并體現漸強和減弱等。這種對于演唱者歌唱時音量變化控制能力的考驗,體現在維瓦爾第大量的聲樂作品中。
古典時期以莫扎特為例,他繼承了格魯克歌劇改革的思想。他在歌劇中的貢獻尤為突出。共創作了22部歌劇創作的三部喜歌劇《費
加羅的婚禮》、《唐·喬凡尼》、《女人心》和一部德語歌唱劇《魔笛》。前三部使喜歌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者為德國民族歌劇樹立了不朽的豐碑。莫扎特早期作品的風格明朗、歡快,莫扎特式男高音與男中音具有鮮明的風格,要求聲音音質甜美、松弛、舒展、流暢。在演唱時并不過分要求胸腔共鳴,男中音亦是如此。代表人物如德國男高音Fritz Wunderlich與威爾士男中音Terfel。
到浪漫主義時期以德國藝術歌曲為例。說起德國藝術歌曲,我們不得不提的就是舒伯特,它是整個歐洲浪漫主義奠基人。他所創作的藝術歌曲又稱作抒情歌曲,其抒情度很高,具有浪漫特征。其歌詞與唱法緊密聯系,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有很多都是出自名人的詩篇。這點與我們國家的藝術歌曲有很相似。藝術歌曲在演唱時在風格方面一定要注意歌詞,歌詞占有很高的地位,我們還要了解時代背景,詞作者的生平,尤其對于中國藝術歌曲來說,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案頭工作。歌曲的意境也一定要構建出來。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演唱風格對于詮釋作品的重要性。包括威爾第的戲劇性,馬斯卡尼的現實性,普契尼要求的氣息支持下的長樂句的輝煌性等都要把握好。
三、歌劇與藝術歌曲的演唱區別
這個概念也是我最近才了解到,首先從技術上來說是非常不同的。對于歌劇來說必須要有很好的技術,并且需要有更多的支持。而藝術歌曲,在類別上屬于室內樂,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就是在室內的音樂,適合在小的地方演唱。所以在演唱時必須要唱的安靜、流動。而且一定要會半聲的技巧。因為藝術歌曲就是寫給鋼琴與人聲的,而歌劇是寫給樂隊與人聲的,要求演唱者聲音要穿的過樂隊。在國外的音樂學院,大多都是有音樂會這一專業的。在聲音的訓練和塑造方面也是大不同的。在演唱藝術歌曲時聲音不能太重,頭聲一定要多。樂句要保持均勻,氣息要保持連貫。以拿波里民歌《小嘴》為例,如果用標準意大利語去演唱時,整體歌曲會變得很別扭。當采用拿波里方言去演唱時,歌曲就會變得很甜美。對于歌劇來說,歌劇演員最主要的就是精確地去塑造人物形象,有時快樂、有時悲傷、有時歇斯底里。并不只是唱,演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對于演唱者來說需要更強大的技術支持。
四、結語
人類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外聲樂發展史的學問也十分廣闊,我從三個方面簡要的說了一下自己的感受,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讓我更加明確了中外聲樂的發展歷程。自己在聲樂理論方面的知識也獲得了提升,最重要的是理論結合于實踐,運用到自己的演唱中來。
參考文獻
[1]胡郁青.中外聲樂發展史[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8):99-127.
[2]賈敬玉.論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的風格及演唱特征[J].戲劇之家,2020(15):33-34.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8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