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在我國56個民族中,回族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在悠久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回族在生產與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文化既與其他民族的風俗具有共性,同時也有著本民族的特性。基于此,本文則從回族生活中常見的風俗習慣來分析回族民俗文化的特點。
關鍵詞:回族;民俗;文化特點
“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生活服務。”[1]“一個民族的風俗是該民族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該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目前,學術界對民族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對少數民族民俗的研究,可謂方興未艾,對回族民俗的研究亦是如此。
一、背景
在我國56個民族中,回族是分布最廣的一個少數民族。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在鄉自成村落,在城鎮自成街道,有大小不等的聚集區。關于回族的形成,根據現有史料,可追溯到唐代。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華經商、傳教、學習。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當中的部分人留了下來,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居住在中國。13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被簽發到中國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國各地,成為形成回族的主體人群。
在回族形成的過程中,許多民俗也隨之產生。這些民俗中,一些為各民族共有,一些又為回族獨有。由于回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故伊斯蘭文化對回族的影響根深蒂固。一些習俗與伊斯蘭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伊斯蘭文化風格的民俗文化。另外,由于分布區域不同,回族文化還受到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頗具地方特色。“這些民俗文化不僅是回族內在審美意識和文化心理、生活狀態、社會風尚、禮儀規范、宗教信仰、生活情趣的真實反映,也代表著深刻的民族文化思想內涵,是回族不斷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歷史寫照。”[3]
二、回族民俗的特點
(一)回族民俗具有宗教性。所謂宗教性,是指回族受伊斯蘭教的影響而形成的習俗。回族是全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少數民族之一,伊斯蘭教對回族的影響可謂很深。根據回族的族源及其形成歷史,不難發現,無論何時,回族都與伊斯蘭教是分不開的。也正是如此,回族文化具有鮮明的伊斯蘭教特色,而這一特色又通過回族的民俗表現出來。回族民俗的宗教性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婚姻家庭、生兒育女、飲食衛生、喪葬殯禮、節日慶典、建筑民居等。伊斯蘭教在傳入中國初期便有清真寺出現。“唐武后天授中(690-691),阿拉伯人之來華而客居于廣州、泉州、杭州諸港者以數萬計,建懷圣寺于廣州以為會堂。”[4]由此時起至元末這一時期的清真寺建筑多用磚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觀造型和細部處理,基本上是阿伯式樣。到了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形成了中國內地回族特有的清真寺及拱北,是與新疆維吾爾族及其他民族的禮拜寺和麻扎等伊斯蘭建筑體系迥然不同的兩種型制。清代回族清真寺,其總體布局多為四合院式,大殿及主要配殿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拱。屋頂多為勾連搭,帶前卷棚及后窯殿的式樣。平面類型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型等。[5]表現了回族民俗的宗教性。再如回族的喪葬殯禮,根據伊斯蘭教教規,回族的喪禮具有一套完整的禮儀。回族實行土葬,提倡速葬、薄葬。從病危到入土,都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進行。人死亡后,家屬立即請阿訇誦念古蘭經,然后凈身、穿卡凡,并于亡人額頭、鼻梁、膝蓋、腳、手等處撒放冰片等香料,由阿訇率眾親友舉行殯禮。舉行殯禮時,阿訇一邊誦念《古蘭經》,一邊循環傳遞“贖罪經”(指《古蘭經》),并站“者那則”(指殯禮),禮畢,遺體用“塔布”(指棺材)抬至墓地埋葬。“埋體”(指亡人的尸體)仰臥在洞里,頭朝北,腳朝南,面部側向西方。安葬時由阿訇誦念《古蘭經》,最后用石板或木板封好洞口,填上墓坑,地面用土筑成長方魚脊形墓堆,至此,葬禮結束。[6]
(二)回族民俗具有民族性。所謂民族性,是指由于共同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使回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心理狀態和民族意識。是代表回族的標志。這一標志“就在于那特殊的,只屬于它所有的思想方式和對事物的看法,就在于宗教、語言,尤其是習俗。在每一個民族的這些差別性之間,習俗恐怕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構成著它們最顯著的特征,。我們不可能想象一個民族沒有一種特殊的、僅屬于它所有的習俗。這些習俗包括著服裝的樣式,家庭及社會生活的形式等等。一切這些習俗,被傳統鞏固著,從時間的流傳中變成神圣,從一族傳到一族,從一代傳到一代,正像后代繼承著祖先一樣,它們構成著一個民族的面貌。”[7]回族民俗的民族性特點表現在愛清潔講衛生、尊老愛幼、善于經商、姓氏稱謂、飲食婚姻等習俗上。《古蘭經》中說:“當你們起身去禮拜的時候,你們當洗臉和手,洗至兩肘,當摩頭,當洗腳,洗至兩踝,如果你們是不潔的,你們就當洗周身。”穆斯林嚴格遵循《古蘭經》的訓示,一天五次沐浴,并且沐浴時用流動的水。同時,回族人還注重周邊環境的干凈整潔。他們把庭院布置得整潔美觀,除了勤收拾清掃外,還在院內種植花草盆景,再加上奇山怪石的裝飾,更顯得環境優雅。室內窗明幾凈,墻壁上掛著阿拉伯優美的書法條幅,以及恢宏壯觀的清真寺建筑掛毯,顯得肅穆莊嚴。此外,在飲食方面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由于所在地區不同,各地食物也不相同。如泉州的酥花繭、邑飯;青海的麥茶、麥仁飯;云南的牛肉干巴;寧夏的羊肉水餃;甘肅臨夏的桶子肉;陜西的羊肉泡饃;河南周口的十大碗等等。“飲茶”也是回族生活中的一大喜好。元代著名的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一書中說:“回人的茶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還有許多關于回族飲茶習俗的俗語及歌謠。如“不管有錢沒錢,先刮三響蓋碗”;“一天不喝渾身乏,兩天不喝眼發花,三天不喝把病加”;“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來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等等。回族蓋碗茶的選料配茶、泡法、敬茶、喝茶都有一套完整的禮節。而這些都是回族所獨有的。
(三)回族習俗具有規范性。所謂規范性,是指回族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習俗是回族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一些習俗是回族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規范性,如回族的宗教信仰習俗、行為禁忌習俗、結婚喪葬習俗等。在行為禁忌方面,最典型的就是飲食禁忌。伊斯蘭教認為并非所有食物都是可食用的。飲食的目的不僅在于充饑,而且在于陶冶身心。故劉智認為:“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養,則益我之善性;彼之性惡,則益我之惡性;彼之性污濁不潔,則滋我污濁不潔性。”[8]《古蘭經》中明確規定:“他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9]根據《古蘭經》的規定,穆斯林在選擇食物時,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必須是心性溫和,不危害人身體健康的。依此原則,在肉類中應該選擇食谷的禽鳥和食草的牲類。在食草的牲類中,還必須選擇有蹄的,比如駝、牛、羊。在水產肉類中,一般選擇有頭有尾,腹下有翅,身上有鱗的魚類食用。《古蘭經》中規定:“海里的動物和食物,對于你們是合法的,可以供你們和旅行者享受”。[10]但在日常生活中,穆斯林普遍以魚、蝦為主,魚以鯉魚、鯽魚、草魚、鰱魚等為主,不吃那些樣貌丑陋,以其它小魚為食物的魚類。另外,在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中,最重要的就是禁食豬肉。關于禁食豬肉的原因,有如下幾點:其一,伊斯蘭教產生以來,阿拉伯半島就已有禁食豬肉的習俗。其二,回族穆斯林傳統的說法認為,先知努哈再三勸告眾教生,眾教生仍執迷不悟,甚至妻子、孩子都不愿意歸信安拉,安拉便降滔天洪水。安拉命先知努哈造舟,令誠信者乘于舟中,將禽獸各持一對在舟中。由于舟中禽獸很多,穢污不法,安拉命努哈將手在大象身體上抹,遂生豬畜,將舟中的穢污吃盡。此畜所造之原,乃吃穢污之物,因而禁之。其三,“衛生衛性”的原因。劉智認為:“豕,畜類中污濁之尤者也。其性貪,其氣濁,其心迷,其食穢,其肉無補而多害。樂從卑污,有鋸牙,好攫,嚙生肉,愈壯愈惰,老者能附邪魅為崇,乃不可食之物也。吾人禁忌獨嚴,而諸教以為常食,故持書戒之。”[11]
(四)回族習俗具有區域性。所謂區域性,是指受地區分布的影響,其習俗特點具有的地方特色。“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回族習俗的地域特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稱謂方面,由于地域的不同,對父親有“大”、“爹”、“爸”等幾種不同的稱謂。除此之外,在婚姻習俗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上,各地也有不同的特點。在云南省大部分地區,回族的婚姻習俗大致有八個程序:第一是“說親”;第二是“訂婚”;第三是“通信”;第四是“花枝會”。結婚的前一天,由陪郎先生(主婚人)和新郎來請各位老表弟兄給新郎掛紅,掛紅的人要說上一段詩詞或順口溜對新郎表示祝賀(婚禮中的第一個高潮);第五是“迎新娘”,這是婚禮中最熱鬧的場面(婚禮中的第二個高潮),送親隊伍被迎親隊伍攔住后,男女青年開始鬧新郎新娘;第六是“撒喜果”,就在迎接新娘的當天晚上,由男方家請來當地坐寺阿訇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念完尼卡哈后有阿訇向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撒喜果;第七是“端糖茶”,也就是鬧新房,阿訇撒完喜果后,由主婚人和新郎請來各位老表弟兄排隊坐在一起給新郎新娘出節目。節目做完后,新娘給出節目的客人敬上糖茶一杯,客人應說上幾句詩詞或順口溜表示祝福。然后舉杯暢飲(婚禮中的第三個高潮);第八是“端手巾”,就是給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送禮品,接到禮品的人,應往新娘的盤子里撒上紅包表示謝意。而在河南周口地區則有所不同。比如沒有“花枝會”,結婚當天去接新娘的,大多是村里管事的人,而不是新郎。在婚禮中也無“端糖茶”和“端手巾”這兩個程序。隨著回族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回族在文化上便產生了某些差別。
(五)回族習俗具有繼承性。所謂繼承性,是指一些民俗受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自覺地吸收其他民俗的成分,并形成回族民俗。一些民俗一旦形成,便有著相對的穩定性、繼承性。如回族的宗教信仰習俗,節慶習俗等。回族人一出生便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一般在嬰兒誕生的當天至七天內,父母便請阿訇給嬰兒進行取經名。此外,《古蘭經》中規定,凡穆斯林女的滿9歲,男的滿12歲都要履行“五大功修”(即念功、禮拜、封齋、繳納天課、朝覲)。另外,穆斯林中廣泛流傳的一句俗語“千里趕主麻,萬里趕爾德”,“爾徳”即穆斯林的節日(多指開齋節、古爾邦節)。不管是出門在外,還是留守家園,每逢“爾徳”節日,穆斯林都會暫時停下手中的工作,趕赴附近的清真寺,共慶佳節。這些習俗在回族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這些習俗不僅沒有減弱,而且在穆斯林群體中世代相傳。
三、結語
回族的文化特點還有許多,以上只是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風俗習慣來探討的。回族民俗文化是代表著回族鮮明的生活烙印,也有別于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當然,民族文化是兼收并蓄的吸收和被吸收的過程,隨著回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變化,將來回族的習俗文化有的會豐富發展,有的會減弱,甚至消失。本文只是對回族文化特點做一簡單的分析,難免會有片面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拜學英. 回族習俗探源[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頁.
[2] 范玉梅. 從風俗習慣看回族文化特點[J]. 回族研究,1991(4):70-75.
[3] 馬明德. 談青海回族民俗文化特點[J]. 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1997(1):64-66.
[4] 金宜久. 伊斯蘭教史[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5] 劉致平. 中國伊斯蘭教建筑[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6] 范玉梅. 中國少數民族風情錄[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
[7] (蘇聯)別林斯基. 別林斯基選集[M]. 滿濤 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第1卷,第26-27頁.
[8] (清)劉智. 天方典禮擇要解.卷十六·飲食篇上[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9] 《古蘭經》第二章一百七十三節.
[10] 《古蘭經》第五章九十六節.
[11] (清)劉智. 天方典禮擇要解.卷十七·飲食篇下[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作者簡介:馬治安,男,1995年出生,回族,河南省項城市人。現為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9級宗教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伊斯蘭教研究。
(云南大學?云南?昆明?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