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彪
摘要:早在1844年,青年馬克思關注著人的異化和異化勞動的揚棄,關注人的本質的回歸,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建設小康的大背景下,人的本質的回歸和自我真正占有顯得格外重要。所以回溯考察現階段的異化勞動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異化勞動; 技術異化; 交織
一、異化概念的起源
關于“異化”的概念的來源,有眾多的說法。一些人認為源于基督教的《舊約》,另一些人認為來源于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著作,亦或佛教、伊斯蘭教的教義等。“異化”的本義是“轉讓”或者“出賣”,盧梭引進了這個觀念。對異化概念進行普泛化的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三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費希特認為整個大千世界就是“自我”的創造物,即“自我”的“異化”,世界史以及自然史是“自我以及非我”的異化過程。
與費希特不同的是,黑格爾不是把“自我”,而是把精神、理念認為是世界的來源,他的異化論是一種“精神異化論”,在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意義上使用異化這個概念。他把自然看成是宇宙和人類社會統一的物質基礎。馬克思則與以上觀點不同,他認為異化存在于具體的勞動中,他從不談抽象的精神異化、人的本質的異化,他提出的是勞動異化的理論,即異化同私有制以及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聯系起來分析勞動與資本的關系。
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中初步解釋了異化理論,在《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發展了這一理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里,異化理論得以成熟。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是這樣一種情形,人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生產出來的物質和精神的產品不屬于他,反而具有獨立性,人們無法控制、掌握它們,它們反而凌駕于人之上。
二、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內涵
第一,勞動成果的異化馬克思起初探討人的勞動成果,即人所生產的對象的異化。
“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
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成果由勞動者的勞動產生,勞動成果理應由勞動者支配,但不幸的是勞動成果被資本家無償的占有、享受、揮霍,反之,勞動者則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同時受資本家的剝削、壓迫和奴役。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的關系就好像他同一個異己對象的關系。他的雙手創造的產品構成了一個分離的對象,這個對象擺脫了他的控制,形成了與他相對立、相敵對和格格不入的獨立力量。
第二,勞動自身的異化馬克思指出:“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
”勞動本應是快樂、自由的,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勞動是被迫的、強制的,他們感受不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其肉體和心靈都被資本家所剝削。這種勞動使工人感到勞動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勞動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自己的肉體受摧殘,心靈受折磨。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而是強迫的。”
第三,人的類本質的異化由于勞動者自身異化了自己的勞動,其結果是異化了勞動者自身的本質。人本質上是有創造力的、有實踐能力的生物,勞動本應該是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而當他異化了他的創造活動時,他就從自身異化了他的人的本質。他的族類的本質轉變為保持他的個性生存的手段,人從他的人性異化了自己,他不再是人。在異化狀態下,他將不再進行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是像動物一樣茍延殘喘的進行活動。
第四,人與人的異化作為人由他自己異化的直接結果,發生了人由其他人的異化,即社會的異化。
人和他自己的一切關系都表現在他和其他人的關系之中。因此,人由他自己異化表現為人與人的異化。正如工人把他的勞動產品、勞動自身及他的族類本質異化一樣,工人也把他的勞動成果占有者異化。生產者自己生產出不生產者對生產者的權利。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都被資本家占有,資本家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導致的結果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遠,階級矛盾激化,社會變得動蕩。雖然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而言的,但是其對于社會主義而言仍有著深刻的意義。
特別是對于我國當前這一發展趨勢而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且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等方面取得了大的成就。首先,大家有目共睹,在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快幅度增長,GDP總值也日益劇增,但是空氣污染、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霧霾城市日益增多,可利用資源日趨減少,等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甚至威脅到人的生命。這些均表明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遇到了嚴重的異化問題,另一方面,在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雖然我國經濟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精神層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的接觸不斷廣泛,進而導致人們對物質和金錢的需求日益顯高。在物質與金錢的沖擊下,人們道德意識淡薄,拜金主義盛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腐敗、貪污、道德缺失、人性冷漠異化現象隨處可見。
三、技術異化的內涵
技術異化理論起于哲學家海德格爾,后來作為完整理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馬爾庫塞得到了確立。該理論主要指指人們利用技術創造出來的對象物,不但不是對人的本質力量和人的實踐過程的積極肯定,而是反過來成為影響和壓抑人的本質的力量。人們使用技術的目的是為人服務,但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甚至于成為一種異己的、敵對的力量,危害社會、反制人類。
這種現象在學術界被稱為“技術異化”技術本是滿足人不斷增長的愿望的手段,在異化狀態下,技術已日益成為超出人類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統治人類與社會的外在力量。它導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喪失,精神的空虛和人格的分裂,泯滅了人們勞動的價值。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術的主人,而成為了被迫適應科技社會要求的工具。
在這個技術世界中人被異化,人普遍地成為了“技術人員”。技術這種特殊的對象性活動要求主體具備一種先在的自身準備狀態。海德格爾用“構架”來表達這種現象。“構架”的基本特征是“限定”和“強求”。“限定”意味著從某一方向去取用某物,把某物確定、固定、定位在某一方向上;“強求”指迫使某種東西進入一定的非自然狀態,以便適合于技術的需要。這種“限定”和“強求”表現出一種對于人的行動的先在性。
它促逼人將自然界視為可預測的、可加工的和被統治的物質,人自身則陷于計算性思維的統治之中,完全失去了其它的可能性。在一個“構架化”的世界中,一切物都已失去其豐富的意義。在海德格爾看來,異化的人類世界,就是一個被技術控制、統治的世界。在技術的控制下,欲望主義,虛無主義到處蔓延;人們看不到存在的意義,感到無家可歸。海德格爾認為,人之所以被技術異化,根源在于人追逐存在者,遺忘了存在,而這種思維方式的源頭又是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
四、勞動異化與技術異化的交織
異化勞動即使在今天依然存在,在中國最底層的工廠,也存在著最初始形態的赤裸裸的剝削。
舉例一個筆者身邊的例子:中專實習生學校強制捆綁到廣東某工廠實習,被中介公司與學校克扣工資,最終得到的薪資——800元人民幣左右,在當今的物價,即使公司包吃住,僅足夠用于日常開銷。工作的形式與內容也僅僅是流水線的簡單拼裝工作。
這種低層次的流水線工作同時又伴隨著低層次的文化——由于沒有足夠的配套文化培養體系培養出來的工人(或者成為技工)文化水平也低,最終成為惡性循環。
這種現象背后的本質,是中介公司與學校的資本勾結。由于資本賦予了中介公司與學校談判的權力,這種學校的管理具體到相關的管理人員思維也被資本所異化,最終導致了利益的交接。
關于此類的報道層出不窮,至少于地方的教育,還存在著這種現象。在學生——學校——社會的鏈接里,由于資本在其中的參與,已經變成了純粹的金錢交易。由此可見,資本已經滲透到了教育,學生作為廉價的勞動力,政府監管的不到位,加上職業學校不再以教育為核心,職業教育已然慢慢變形。
近年來“奶嘴樂”——全球化陷阱的話題再度被熱起。給那80%的人嘴里塞上“奶頭”,灌之以大量娛樂、游戲和其他感官刺激節目或內容,使他們沉浸其中、無暇思考,忘掉現實中的落魄境遇。
本身學生的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高,在這種低文化的境遇下,情況變得更加惡劣了。
這種娛樂的“奶嘴”——游戲,網絡直播等等娛樂,都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表面上是在自由與愉悅,是異化的解決,但實際上異化加重了。因為人是受環境影響的動物,在這種的環境下,技工們個人選擇更高的發展的方式幾乎沒有,只能在無止境的娛樂中無暇思考,沉溺于其中,本質上就是更深層次上的異化表現。在這里,他們自由發展的前提已經由于“被安排”的命運”先行否決掉了。無疑,在這個角度上,勞動的異化和技術的異化結合起來了。成為了更深層次的異化。
社會化分工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情況下逐漸精細,以至于人像機器一樣工作。當然,在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下,一切都顯得“合理化”,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中,這種合理化不過是資本主義的自我修復。
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以追求物質生活享受的消費主義觀卻成為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的普遍風氣。后工業社會對現代技術的普遍應用,工業的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使得現代技術超越人的價值,越來越多的人體驗到人被物化和個性消失的感覺。年輕的一代無法接受這種壓抑個性的社會價值觀。“垮掉的一代”是年輕人對50年代的人情淡漠、精神空虛、的“非人化”生活的反抗的代表。
在崇尚科技的社會里,人應有的自尊和個性被忽視了,一眼望去都是‘快樂的機器人‘懂技術的白癡和‘想入非非的現實派”。后工業時代的經濟技術發展,造成了消費主義和人的異化。
由于科技進步而產生的新的中產階級,雖然在物質上的得到了豐裕和滿足,但是,這是以犧牲獨立的個人社會理想為代價的。大規模的奢靡消費和浪費式消費被視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經濟體制發展的合法目的,銷售活動反對禁欲主義,美國社會充斥著享樂主義和娛樂道德觀。極大富裕的中間白領階層在對向上的社會流動的絕望中,以及在極大富裕造成的綏靖下,逐漸喪失自我和個體獨立性,日常生活化的沉悶與無聊取代了對理想的追求。他們通過性解放、吸毒、奇裝異服等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形式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以極端的方式發泄被壓抑的個性和被剝奪的自由的情緒。而代表獨立意識的大眾傳媒也旨在迎合消費社會的大眾情緒,只為銷售傳遞信息,通過提供對生活現實逃避的可能性服務,來加速人的異化。科層制管理和職業化發展,人徹底被技術取代。
在公司管理方面,技術進步使非勞動的技術性生產不斷強大,職業經理人由此產生并發展,他們為資產階級管理企業,不斷壯大和集中財產。他們獲得了管理現代社會的中心作用,但沒有資本所有權和被管理技術所困的他們不可能控制它,而只是成為掩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的懂技術的“機器人”。在政治組織方面,政治職業化是造成的公眾領域的消失主要原因,它使生活中人們對政治的積極性崩塌,人們失去了參與政治的自由。
政府保護大官僚體系以適應技術帶來的挑戰,而國家運作依賴復雜的技術和專門人才。政府官僚體系的程序化管理成為一種技術復雜性的回應。現代技術的進步加速了機械化與自動化的普及,改變了工人的生產狀況。中國在邁進現代化的進程中需要科技的發展,而以流水線作業為主的生產模式卻侵蝕著工人的自由。
馬爾庫塞看到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的人們在科技的迅速發展中不斷以“過剩者”被拋棄,而僅剩的工人卻被機器追趕。現代化的管理模式中,在企業家的唯利是圖的壓迫和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下,每個崗位分工明確細化,每個員工必須不斷地重復勞作,工人逐漸失去了勞動的自由和享受空余時間的自由。例如,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服務商的富士康對生產線有嚴格的要求,長期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高強度工作狀態一線生產者,在忍受管理人員的嚴格管控的情況下,毫無尊嚴的從事著機械的勞作。人成為機械的一部分,人性被單一的生產工序忽視。
而這只是中國眾多企業現象中的一個案例,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正經歷著歷史變革的陣痛,我們從馬爾庫塞的理論所要獲得的其實就是盡量讓這種痛減少到最低,他警示中國在發展中需要強調勞動給人帶來的真實需要感和成就感,以及勞動自由和個人解放。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馬爾庫塞認為,在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隨著技術理性文化理念統治地位的確立,科學主義與實證主義思維方式膨脹,致使工具化科學技術暢通無阻的占領整個社會,人的時空被擠壓,人失去了原初的自己。整個社會都被這樣一種現實所統治,尤其是工人階級更加直接和深刻的被侵吞個體自主性,且無法生成自覺意識,并組織反抗。人的思想的可供分析和操作性被技術理性的思維程式化所取代,消退了思維否定、批判等精神,使人喪失了自我實存的意義。中國的企業工人也正呈現出被機械化統治、消解自我意識的狀況。
五、消除兩大異化交織的措施探索
第一,兩大異化的最終原因還是生產力的相對滯后。中國作為后起發展國家,要想立足世界,必須發展經濟,各屆政府充分認識到科技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的重要意義。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說,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極高的條件下,才能更好的去解決當代中國兩大異化交織的現象。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仍然處于完善過程中,企業主對利益的追求造成對勞動者的剝削,勞動者不能夠以完善的制度保障自身的權力。第三,對于勞動者自身而言,個體并不能夠完全意識到自我意識的消失,為了生存只能成為機械化中的一個零件。這些內外原因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這過程中不免出現一些政策的失誤,促使技術在應用中的偏離正面價值,進而導致勞動者個體自由的喪失中。注重人文關懷的科學發展。馬克思說,“但是克服這種障礙本身, 就是自由的實現……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也就是說,人類在勞動中才能獲得徹底解放,這也是馬爾庫塞關于人的解放中強調的,讓每一個從事以勞動為謀生手段的個人,成為以自由自覺生活為目的勞作的主體,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高境界。
按馬克思的說法,勞動是為了爭取更大的自由,但又是人最自由的活動。因此,首先,從國家層面看,國家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應注重從法制上尊重公民權利,從道德上樹立社會模范,從價值觀上確立行為原則。從而實現人的道德自律、人格完善、自有理想的人與科技、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發展。其次,從企業層面,加強馬克思勞動觀指導作用下人性化管理和生產提升,使工人獲得勞動成就與愉悅感,使勞動者在勞動獲得自我的滿足和實現。最后,工人自身層面,把勞動與自身發展相結合,充分認識到個體在勞動中的作用和價值,學習新知識,不斷豐富自身,使之能夠在工作中發揮更多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實現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有機統一。
馬爾庫塞所揭示的技術異化使人們在言論和行動上,完全喪失了批判和否定的思想的社會現狀,對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己初步顯現。因此,我們要吸取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的經驗教訓,在注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注重人的自身價值,對現下中國的社會實踐而言,需樹立理想信念,解放思想,培育和發展好人的主體性尤為重要。
發揮技術的積極作用,增進人的思想自由的實踐性在馬爾庫塞看來技術對語言的控制,對傳播方式的控制,使人們的思想不斷統一,使不同思想不斷同化,技術理性思維的擴張確立了技術對思想的控制地位。現代中國處于信息技術時代,技術進步加速了信息傳播的效率,也加速了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尤其是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使每個人都成為了自媒體,人們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的媒介,發表自己對所關注的事件的看法。自媒體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廣泛的參與可能,但同時,人們又被這些媒介的內容和價值導向所控制。
何以可能將人類重新回歸自身,需要以多種途徑解放思想。首先,培養發展思想自由的環境,提升解放思想的文化氛圍,有助于點燃人們的創新意識,建立創新網絡、公共媒體、自媒體等平臺增進人們實現自由表達思想的可能。其次,加強國家與社會的保障和扶持力度,國家對人們創新能力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有助于增進人們創新的動力,社會對人們創新能力的肯定,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創新活動實現。最后,發揮主體思想自由,最重要的是需要個體自身努力,個體需要不斷通過網絡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從而加強思想的深度和力度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德)馬克思,(德)恩格斯著], 2001
[2]周鑫.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前沿,2013(07):53-54.
[3]李明.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再探[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06):1-3.
[4]伍永忠.勞動異化與技術異化——馬克思與海德格爾關于人的異化理論比較[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1):17-20.
[5]劉文海.技術異化批判——技術負面效應的人本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1994(02):101-114.
[6]王伯魯.技術異化及其消解可能性問題新解[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0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