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坤朋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省地勘局第二地質大隊),山東 濟寧 272100)
馬頭崖銅金礦位于費縣北18km處,大地構造位置屬華北陸塊,魯西隆起區,魯中隆起,蒙山-蒙陰斷隆之蒙山凸起。區內沉積地層主要分布于北東部及山間溝谷處,主要出露新太古代泰山巖群,古生代長清群、九龍群及新生代第四系。區內巖漿活動主要發生在新太古代及中生代,各時代的侵入巖均有出露[1-3]。區內構造主要表現為韌性剪切帶和脆性斷層,韌性剪切帶主要有三皇廟韌性剪切帶、馬頭崖-嵐石韌性剪切帶和魯家莊-白馬峪韌性剪切帶,脆性斷層按走向可分為近南北向、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四組。
馬頭崖銅金礦圈定了兩條礦化蝕變帶,編為Ⅰ號和Ⅱ號。
Ⅰ號蝕變帶處在彭家嵐子斷裂中部,長約1800m,中間部分為第四系覆蓋,蝕變帶寬10m~40m??傮w走向358°,傾向東,傾角85°~88°,帶內充填白至乳白色石英脈和蝕變閃長巖脈。據地表工程控制,礦體最大厚度為5.17m,最小厚度為1m,一般在2.51m~3.75m之間。銅的最高品位為0.85×10-2,最低品位為0.212×10-2,平均為0.499×10-2。
Ⅱ號蝕變帶位于轉山前斷裂中段,礦化蝕變帶長約400m,寬3m~10m,走向15°,傾向北西,傾角65°。帶內充填有較多的石英細脈,脈寬數厘米至1米。金最高品位為13.11×10-6,一般1~2×10-6,銅的最高品位為2.67×10-2,一般0.42 ~ 1.37×10-2。
通過對馬頭崖礦床特征、區域成礦地質作用、區域成礦構造體系、區域成礦特征的時、空、物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總結出該類礦區域成礦要素,并將其劃分為區域地質環境和礦床特征兩大類。根據各要素在成礦作用中的貢獻,將區內銅金礦成礦要素分為必要要素4類、重要要素4類、次要要素2類(表1)。

表1 馬頭崖銅金礦區域成礦要素、預測要素一覽表
(1)巖漿巖。新太古代巖漿巖位于彭家嵐子斷裂南段,是銅金礦的有利賦存部位,巖性主要為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和變角閃輝長巖,巖性較單一,其自身不利于成礦,但由于靠近彭家嵐子斷裂,侵入體內形成多條次級斷裂及斷裂破碎帶,為銅金礦的形成提供的容礦構造[4]。
中生代巖漿巖僅零星出露早白堊世上水河單元角山閃長巖,位于彭家嵐子斷裂南段兩側,呈小巖株狀、脈狀。從侵入體的規模和數量可以看出,區內燕山晚期巖漿活動較弱,對銅金礦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5]。區內成礦巖漿為深成的幔源巖漿,沿沂沭斷裂帶上升,在區內沿淺部NW向斷裂和近南北向斷裂就位,演化過程中受地殼物質不同程度的混染。
(2)構造。近南北向斷裂控制了區內成礦巖體的就位,為控礦構造,也是容礦構造。銅金礦的形成是通過接觸交代作用與滲濾交代作用等完成的,因此礦體的產出受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面構造控制。巖漿巖體內捕擄體構造,對礦體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6-8]。
(3)圍巖蝕變。礦體的圍巖蝕變較發育,主要為硅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硅化為銅金礦床圍巖中最重要的蝕變,一般礦體附近硅化較強烈,而硅化發育的部位極有可能發生金礦化與銅礦化。綠泥石化在區內普遍發育,特別是在變角閃輝長巖中,常伴隨孔雀石化及金礦化出現。
(4)成礦物質來源。區域資料顯示,區內銅金礦成礦熱液及成礦物質主要來自巖漿體系(據胡華斌等,2004)。
燕山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形成沂沭斷裂帶,在其兩側伴生大量次級斷裂,深源巖漿沿沂沭斷裂及其次級斷裂上升,上升的過程中將含礦熱液帶入地表,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熱液中的Cu、Au、Ag、Fe等金屬組分析出。
(5)礦床共伴生規律。區內金、銅礦(化)點以金為主,伴生礦產為銅。
(6)成礦有利部位。近南北向小斷裂及其形成的破碎蝕變帶礦化明顯,是礦體賦存的有利部位。
彭家嵐子斷裂附近的雁翎關組斜長角閃巖,其裂隙發育部位。
竹子園單元變角閃輝長巖裂隙發育部位。
馬頭崖銅金礦位于沂沭斷裂帶的西側,地表出露的巖體主要為老基底,由新太古代變質變形侵入巖和泰山巖群沉積變質巖體(據李俊建等,1997),基底之上沉積著古生代地層,以碳酸鹽巖建造為主,是金礦成礦的有利圍巖。(據宋明春等,2003)。
區內構造以韌性剪切帶和脆性斷裂為主,韌性剪切主要在變質變形侵入巖區發育糜棱巖帶,對區內銅金礦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脆性斷裂在區內廣泛發育,控制著區內中生代巖漿活動及其金礦化[9-11]。
區內巖漿活動有兩個高峰期,一是新太古代,二是中生代,后者與金礦化的關系密切。中生代巖體零星露頭,面積較小,巖性主要為閃長巖。
區內金礦床的主成礦期應為中生代早白堊世,金礦床周邊分布有中生代早白堊世侵入體。金礦床產于彭家嵐子斷裂及其次級斷裂中的硅化花崗巖中,硅化花崗巖的形成時代與彭家嵐子斷裂的強烈活動時間相一致,即早白堊世。
中生代燕山晚期,受沂沭斷裂帶強烈活動影響,區內形成一系列NW向和近南北向斷裂構造,同時出現構造—巖漿熱事件。中生代巖體沿NW向基底構造侵位,使礦源層內含金組分活化、遷移。在巖漿演化過程中,揮發組分逐漸增多,含金組分與揮發組分等形成易溶絡合物,而進入流體相。在溫度、壓力等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下,含礦熱液發生遷移。當含礦熱液流經張性構造裂隙中,由于天水的加入,加速金質的沉淀,形成規模相對較小的熱液型金礦(圖1)。

圖1 沂沭斷裂帶地區燕山晚期熱液型金礦成礦模式圖(據石文杰,2014)
(1)通過對馬頭崖銅金礦床的分析研究,提取了區域成礦要素,其中必要要素4類,重要要素4類、次要要素2類;從銅金礦體賦存層位、控礦容礦構造、圍巖礦化蝕變、成礦物質來源與礦床共伴生規律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成礦規律。
(2)分析研究了馬頭崖地區銅金礦礦床成因,為構造控制的銅金礦床;建立了成礦模型,即燕山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形成沂沭斷裂帶及其兩側的次級斷裂,幔源巖漿沿沂沭斷裂及其次級斷裂上升,上升的過程中將含礦熱液帶入地表,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熱液中的Cu、Au、Ag等金屬組分析出形成小型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