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祥,羅紅波,沈歡喜,錢 祥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1地質隊,安徽 安慶 246003)
安徽貴池后山金礦位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安慶-貴池礦集區內,是上世紀開展的貴池地區1:5萬綜合物化探調查工作中發現的金多金屬化探異常,經過多次的找礦工作,于礦區內發現了較好的金多金屬礦體。筆者近年在該區主持了1:5萬礦產調查評價工作,進行了大量調查工作,對礦區的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有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區域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揚子地臺下揚子坳陷帶前陸褶沖帶南緣,貴池復向斜西段陳塘—灌口向斜南東翼,區域性深大斷裂高坦斷裂北側。區內前震旦紀是基底地層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并已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變質,震旦紀-早三疊世以來沉積了一套碎屑-碳酸鹽巖、硅質巖的巨厚層沉積蓋層,構成了區內銅金多金屬礦化的有利圍巖和礦源層,中三疊世后進入板內碰撞變形階段,伴隨一系列的擠壓和剪切作用,形成一系列的褶皺和斷裂構造,奠定和形成了現今的基本構造格局,晚侏羅世-白堊紀在伸展機制下,區內巖漿活動強烈,大量中酸性巖漿沿構造薄弱位置上侵,為區內銅金多金屬礦成礦帶來了大量的成礦流體和物質來源[1,2]。
后山金礦區位于灌口向斜南東翼,主要出露志留系至二疊系地層,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出露大量花崗閃長斑巖脈,地表分布2個硅化破碎帶,于其內圈定十多條金礦體(圖1)。

圖1 后山金礦區地質略圖
礦區出露地層為志留系下統高家邊組(S1g)、中統墳頭組(S2f)、上統茅山組(S3m)以及泥盆系上統五通組(D3w),巖層為一單斜構造,走向約北東60°,傾向北西,傾角一般在17°~38°之間,局部受斷層影響,產狀變陡。
礦區位于灌口向斜南東翼,為一向傾向北西的單斜構造,次級褶皺不發育,斷裂構造發育,有北東向、北北東向和北西向三組,以北東向為主,北東向斷裂具逆沖性質,傾向北西,北北東向和北西向為晚期平移斷層,錯切早期北東向斷層。礦區北東向斷層主要有兩條,斷層內構造角礫巖發育,角礫巖帶寬15m~30m,金銅礦化及發育其內,其中北部構造角礫巖帶向南西延伸與馬石礦區相連,這兩條北東向斷裂也是控制了馬石巖體的南北邊界,是區內的控巖控礦斷裂。
區內巖漿巖漿活動強烈,礦區南西側見馬石花崗閃長斑巖體沿北東向斷裂構造侵入,地表形態不規則,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巖體產狀與斷裂產狀大致相同,出露面積約0.4km2,在巖體邊緣及內部,尚有小規模的中酸性脈巖分布,馬石巖體被認為是區內銅金多金屬礦成礦巖體[3,4]。礦區內花崗閃長斑巖脈發育,巖性與馬石花崗閃長斑巖體相同,推測為其走向上的延伸,礦區深部可能存在與馬石花崗閃長斑巖體相連的隱伏巖體。礦區脈巖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總體呈北東-北北東向分布于角礫巖帶內,部分巖脈呈碎裂巖狀,具礦化蝕變。
熱液蝕變強烈,常見有鉀長石化、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黃(褐)鐵礦化、孔雀石化,次為黑云母化、高嶺石化、碳酸鹽化及電氣石化等,圍巖強蝕變地段形成黃鐵絹英巖。
已有工作在礦區內共圈出10條金礦體。礦體出露標高120m~316m。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出,沿S2f2、S2f1、S1g地層與脈巖接觸帶分布,平面上呈東西向平行產出,單脈走向具尖滅再現特征,大部分向南傾,延深尖滅。經工程初步控制,單礦體的規模一般厚0.52m~2.86m,最長324m,Au品位在1.0g/t~14.9g/t之間,礦石品位變化與黃鐵礦化、硅化強弱關系密切。礦體特征詳見表1。

表1 后山礦區金礦體特征一覽表
其中Ⅰ號礦體分布于南部硅化破碎帶,Ⅱ、Ⅲ、Ⅳ號礦體分布于北部硅化破碎帶。
已發現的礦(化)體均賦存于志留系中統中段硅化、褐(黃)鐵礦化碎裂巖、花崗閃長斑巖、及斷裂構造帶中;其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硅化、黃鐵礦化花崗閃長巖即是含礦體,其頂、底板均為弱-未蝕變得同類巖石。
3.3.1 礦石自然類型
根據礦物共生組合、結構、構造,劃分為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型,硅化、黃鐵礦化花崗閃長斑巖型。
3.3.2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不等粒粒狀結構、碎斑結構、碎裂結構。具細脈狀、浸染狀、角礫狀、斑點狀、蜂窩狀、硅質網脈狀構造。
3.3.3 礦石礦物成分
金屬礦物成分為黃鐵礦、零星可見鉛鋅礦、磁鐵礦、鈦鐵礦。風化礦石中次生礦物有赤、褐鐵礦化等。脈石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絹云母、綠簾石、綠泥石、方解石、高嶺石、磷灰石等。
(1)礦區金礦化受構造控制明顯,北東-北東東向構造破碎帶及花崗閃長斑巖脈發育位置是有利的成礦部位,特別是在疊加了硅化、黃鐵礦化等蝕變特征,其含礦性一般都較好。
(2)礦區地表金礦體常呈透鏡狀產出,且具尖滅再現特征,應加強分析其空間展布規律,在傾向上延伸可能具有相似特征。
(3)礦區南西側外圍馬石巖體被證實為一成礦巖體,礦區出露的大量巖性與其相同脈巖,應探索深部是否存在與其相連的巖體存在,如有新的發現則找礦成果必可取得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