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遺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精神文化遺產。進入新世紀,我國城市化加速發展,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日趨嚴峻。在城市化浪潮面前,傳統文化日漸受到沖擊。2010年6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三星鼓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星鼓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其傳承的關鍵在于傳承人,要想探索一條適合三星鼓傳承延續之路,就必須精準地了解、掌握三星鼓傳承人的生存現狀,分析原因,進而優化三星鼓傳承人保護方式,構建一套科學、系統的保護機制,提高宜春三星鼓傳承的有效性。本文就傳承人現狀問題展開田野調查,深入探究三星鼓傳承困難的深層次原因。
關鍵詞:三星鼓 傳承人 保護
一、三星鼓簡介
宜春又稱“袁州”,位于贛西北,古時地處吳頭楚尾,是歷代贛西文化中心所在地。到明末清初,涌現出道情、采茶、評話、器樂合奏、宗教音樂等多種民間音樂形式,當地的人們每逢傳統節日、婚嫁喜事都喜歡載歌載舞,以鼓樂吹奏表達內心情感。三星鼓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慢慢形成的,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三星鼓表演主要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主要集中在袁州區的洪塘、三陽、柏木、金瑞、渥江等鄉鎮。據當地文化部門官方報道,三星鼓演出團隊有100多支,經常參與演出的人員有600余人。
三星鼓因一人同時演奏板鼓、堂鼓、腰鼓而得名。所用樂器還有鐺鑼、小鈸、嗩吶、笛、二胡等, 三星鼓樂隊一般建制為 5人,吹嗩吶 2人,擊三星鼓 1人,吹竹笛 1人,擊鐺 1人。樂器主要有:三星鼓 3面,單鐺 1面,雙鐺 2面,水鈸 1副,嗩吶 2支,竹笛 1支,二胡 2~4把,可根據實際需要或樂手人數靈活編配。
經常演出的曲牌有30余首,如:【丟板】【柳青娘】【白鶴鳥】等。曲牌風格有的歡快熱烈,也有哀傷婉轉,多用于紅白喜事、做壽以及節日。新中國成立后,三星鼓逐步從民間走向了藝術殿堂。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如《袁河兩岸慶豐收》曾兩次獲得省民間藝術會演大獎。三星鼓是宜春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之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91年,在宜春市文化局的組織下,袁州區柏木村樂隊用《慢拍》改編成作品《鬧金秋》,在由央視拍攝的音樂片《歡騰的金秋》里作為一首插曲對外播出。
二、傳承人的界定
當今學界對非遺傳承人的界定還未完全達成共識,這給我們的研究帶來一些困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定義非遺傳承人:在社區中為其認可、復制、傳遞、創造和形成某種文化的社區成員。“傳”是傳播、傳授之意,“承”即延續、繼承。傳承人是與非遺傳授、繼承活動相關的自然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般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人。本研究對象主要致力于所有懂得三星鼓演奏、在客觀上存在的廣義的傳承人。
三、三星鼓傳承人生存現狀
近年來,各地政府機關與文化部門、社會各界更加重視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盡管各部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出現后繼無人的尷尬現實。三星鼓作為贛西非遺之一,雖然目前狀況尚可,但正逐步發生變化,根據本研究前期田野調查得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傳承人年齡結構老齡化嚴重
近年來,宜春的城市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百姓的審美需求、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許多多的傳統藝術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再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與青睞。據本研究實地考察,三星鼓的傳承人年齡多在50歲以上,40歲以下的藝人、學習者寥寥無幾,三星鼓隊與表演藝人也急劇減少,這種現象不僅是在三星鼓的樂班中出現,其他的非遺音樂中也有這一特點。
(二)傳承鏈出現斷層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的思維觀念更加活躍、多元,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呈現出快節奏,個體化的特點。三星鼓正面臨著巨大挑戰,尤其是那些非遺傳承人的流失給三星鼓的生存境遇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當前,宜春農村地區青少年急劇銳減,已成不可逆轉之勢,這對三星鼓的傳承與保護非常不利。據調查,三星鼓目前面臨著傳承人斷層的現象,比起以前老藝人的自覺傳習,現今青少年對三星鼓的傳承基本不感興趣,很多人并沒有想過學三星鼓,對三星鼓也沒有一定的保護意識,甚至認為三星鼓是一種老掉牙的東西。這使三星鼓的儲備人才得不到補充,進而引起三星鼓傳承人出現年齡斷層。
(三)傳承人動力不足
三星鼓是一種活態文化,傳承人是其主要載體,假如不對傳承人進行有效的保護與幫扶,該藝術就像沒有地基的房子而搖搖欲墜。因此,對傳承人的保護是非遺傳承的關鍵環節。袁州區是典型的農業縣區,區內農業結構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本團隊走訪了三陽、金瑞、洪塘多個村落,發現很多傳承人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提升,但生活困難的藝人仍不少。三星鼓樂手除了平時“做日子”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田間勞作,“做日子”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的紅白喜事,其余時間相對較少。因此,絕大部分藝人經濟來源無法保障,人才培養缺乏資金的支持。
(四)三星鼓文化空間被破壞
在中國的傳統農村地區,村落的產生多以家族為血緣關系聚集而居。伴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袁州區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農民進城成為市民,造成農村人口急劇下降。農村已成為孤寡老人的“集中營”,40歲以內在家務農的青年人少之又少,這直接擠壓了三星鼓的生存空間,三星鼓的演出市場逐漸萎縮,進一步促使三星鼓藝人“失業”。因此,要傳承保護三星鼓,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這樣才能保護好三星鼓的文化空間。
四、傳承出現困境的主要原因
在三星鼓傳承過程中,引起危機的原因有很多。有不可逆的客觀因素,也有缺乏舉措的主觀原因。因此,出現非遺傳承人年齡偏大、年輕人不想傳承等現象,造成當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三星鼓的生存空間萎縮
20世紀中葉,美國著名學者唐納德·博格提出了關于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該理論認為:影響人口遷移的推拉因素有:收入水平、就業機會、生活條件以及為自己與子女獲得更好的受教育機會、更好的社會環境。該理論系統地闡述了農民涌向城市的內因,大量農民進城是農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江西城鎮人口2731.06萬人,占總人口的60.44%,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767萬人,農村人口減少705萬人。由此可見,大量年輕人不愿堅守農村,更愿意去條件更好、機會更多的城市工作和落戶,農村老齡化已成為當地普遍問題。在此過程中,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他們不再進行農耕,他們的土地也被流轉或撂荒。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三星鼓的生存空間遭受極大破壞,正逐步變得越來越衰落。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對非遺賴以生長的環境造成了重大影響。
(二)信息化加速轉變人民的生活方式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互聯網高速發展,4G、5G網絡接踵而至。人與人之間交往更加便捷,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三星鼓越來越不受青年人的喜愛,導致三星鼓的演出場次、演出時長不斷受到擠壓。以往紅白喜事、娶親拜壽無一例外都會邀請三星鼓隊演出,現今很多百姓已經破除這一習俗。三星鼓也遭到了演出時間的壓縮,如紅白喜事由原來的2~3天縮減為1天。
此外,還有現代媒體對三星鼓受眾群體進行全方位的“轟炸”。人們對新鮮和刺激的網絡文化充滿著極大興趣,各類“文化大餐”改變著人們的審美心理。隨著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建立,舊的習俗已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而這些習俗中所包含的傳統音樂形式和內容也隨之逐漸消亡。
(三)政府對非遺傳承人保護的滯后
非遺除了傳承人主體外,還應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非遺保護主體。這一主體包括各級政府、文化部門、學界以及新聞媒體等。政府在非遺的保護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只有政府和傳承人相互協作,才是非遺保護的有效途徑。政府對非遺的申報、傳承人的認定工作起主導作用,同時也是非遺保護資金保障與文化活動的引領者,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法律保護和政策支持。據本研究前期調查可知,三星鼓傳承人的生活水平整體不高,政府對傳承人的投入較少,也缺乏對三星鼓的推廣。此外,在傳承的形式上,也缺乏創新性和開拓性。對傳承人的保護不是簡單的下撥點生活補助,更應該做的是對三星鼓傳承地的文化生態保護;維護傳承人保護體系;保障傳承活動的開展等工作。非遺的保護不僅是申報,重在持續的保護和推廣,目前很多文化部門重數量,輕質量,對非遺的保護成了一紙空文,成為一種偽遺產。
(四)當地文化自覺意識薄弱
筆者在柏木鄉、三陽鎮、金瑞鎮進行調查時,傳承人都說到這一點:現在農村居住的人不多,大多數是一些孤寡老人,前些年還有小孩跟著爺爺奶奶奶在農村上學,近年來,連小孩都少了,都跟著父母進城上學。在農村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偶爾有一兩個年輕人回村,也不太愿意學這些老掉牙的東西,認為學了沒有什么用處,缺乏對這些傳統藝術的興趣,現在家家戶戶安裝了網絡,主要的娛樂方式都集中在手中的智能手機上。從這點可以看出,年輕人對三星鼓的傳承接受度較低,缺乏自覺保護意識,這種被動消極的狀態,直接影響著三星鼓的傳承與保護。正是當地的年輕人缺乏文化自覺意識,造成了當下的傳承困境。非遺保護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民眾共同參與。
五、結語
三星鼓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文化多元化、便捷化的當下,勢必面臨大量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把三星鼓融入當代的文化浪潮中。這不僅是三星鼓要解決的個案,更是所有非遺項目要解決的共同問題。非遺的保護刻不容緩,不能僅僅停留在數字和紙面上,更應該重視生存環境的保護,這才是所有非遺生存的根本。在傳承過程中,雖然出現了一些困難和挑戰,這些都是非遺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在實際的傳承與保護實踐中總結經驗,做好三星鼓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希望我們的三星鼓能繼續傳承發展下去,弘揚民族文化,豐富老百姓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陶立璠.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的理論與實踐[J].江西社會科學,2008(09):18-19.
[2]林繼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文化身份——基于劉德方的分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04):86-92.
[3]周開軍.關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管理體系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12.
[4]王志平.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產業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3.
[5]閆夢寒.江西宜春三星鼓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豫章師范學院科研課題“非遺視角下宜春三星鼓傳承人現狀調查研究”(項目編號:HSYB-19-1)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晏文,男,碩士研究生,豫章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傳統音樂)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