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笛是西方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木管樂器,歷史悠久,音樂表現力突出。普朗克創作的《長笛與鋼琴奏鳴曲》則是一首經典制作,不僅充分展示出長笛特有的音樂價值和魅力,而且讓長笛和鋼琴兩種樂器水乳交融,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聽覺審美體驗。基于此,本文簡要介紹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就其創作和演奏特點進行分析,以獲得對普朗克和該作品更加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普朗克 《長笛與鋼琴奏鳴曲》 創作 演奏
一、普朗克和《長笛與鋼琴奏鳴曲》
弗朗西斯·普朗克(1899—1963),20世紀法國著名作曲家。其自幼家庭條件優越,在母親和叔叔的影響和幫助下5歲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15歲時師從西班牙鋼琴名家維納,并接觸了大量現代音樂,其創作理念和風格也初步形成。特別是加入“六人團”后,普朗克明確提出了新古典主義的主張,即摒棄浪漫主義后期以及印象派那種過于奔放、華麗的音樂風格,而是適當朝著理性、穩定和均衡的方向回歸。在此后的創作中,普朗克始終踐行著這一創作理念,在諸多聲樂和器樂作品中,其一直堅持調性音樂,并對旋律十分重視,同時將一些現代創作技法有機地運用其中,使他成為近代音樂創作中獨具個人風格的一位名家。
《長笛與鋼琴奏鳴曲》創作于1956年,是普朗克受美國柯立芝基金會委托創作的。20世紀50年代,既是普朗克創作的成熟時期,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摧殘,讓人們早已厭煩了浪漫主義的熱情奔放和印象主義的縹緲空幻,而是追求一種安靜與純粹,也就是古典主義風格。普朗克本身就是古典主義的推崇者,在這種背景下,其在遵循古典主義基本理念和風格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了諸多新的素材和手法,讓這首佳作呈現出全新的音樂特色。作品創作完成后,普朗克邀請法國長笛名家郎帕爾擔任首演,并大獲成功,二人一道將新古典主義音樂精神從法國傳遞到了全世界,并獲得了全世界觀眾的認可與喜愛。
二、普朗克《長笛與鋼琴奏鳴曲》創作分析
普朗克《長笛與鋼琴奏鳴曲》全曲由三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是憂郁的小快板,共分為三段。一開始,先是用大小調交織的形式呈現出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略帶惆悵,給人難以名狀的感覺。短暫的抑郁之后,音樂隨之進入了第二主題,這是一個歡快的主題,從鋼琴跳躍的音符中就可以感到之前的陰霾已經一掃而光。前后兩個主題的對比對觀眾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加之音樂語言凝練,調性變化頻繁,更是為該段注入了鮮明的色彩美感。第二樂章是如歌的慢板。雖然速度較慢,但是音樂的流動性卻沒有絲毫減弱。長笛連綿不斷地奏出主旋律,更像是一首深情的藝術歌曲。這優美的旋律背后似乎還潛藏著淡淡的哀愁,并且并不想被別人發現。聯系到這部作品是為了紀念去世的柯立芝夫人,這種情緒表現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第三樂章是愉快的急板。作為全曲的高潮段落,該樂章將音樂情緒推向了頂峰,既有中高音區快速吐音的炫技華彩,也有大跳的音程,讓長笛特有的音樂表現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從整體來看,整首作品形式規整,內容豐富,同時又有著鮮明的古典主義風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形式方面,該曲名為《長笛與鋼琴奏鳴曲》,而奏鳴曲則是古典主義音樂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樂曲的三個樂章所表現的內容和情緒各不相同,而又有機統一為一個整體,正是向古典主義音樂的致敬。其次,在節奏方面,普朗克并沒有追求浪漫主義后期的各種節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突出了一個“慢”字。這一點在第二樂章表現得十分明顯。該樂章中,普朗克運用了大量的八分音符,就像是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一般,給人以輕松自如之感。這種慢速并不等同于停滯,整個音樂還是在有條不紊地向前發展著。為了避免單調,普朗克還先后多次加入了裝飾音,鋼琴伴奏也是恰到好處,可謂是簡約而不簡單。再次,在調性方面,該曲的轉調雖然較為頻繁,從第一樂章的e小調開始,直到結尾才又回歸。但是在普朗克的筆下,頻繁的轉調并沒有帶來焦躁和不安,反而帶有高貴和憂郁之感,這仍然是古典主義音樂推崇的情緒表現。最后,在音型方面,普朗克更傾向于規整音型的運用。比如在第一樂章的后半部分,多是八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組合,干凈而規整。而在第三樂章中,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組合又讓秩序感和節奏感得到了突出,這同樣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典型特征。可以看出,雖然20世紀中葉正是現代主義音樂盛行的時期,但是普朗克卻沒有盲從,仍然堅守著內心的追求,所以作品也呈現出了獨有的藝術風格。
三、普朗克《長笛與鋼琴奏鳴曲》演奏分析
(一)全面分析作品,做好充分準備
普朗克《長笛與鋼琴奏鳴曲》作為一首經典之作,在演奏之前必須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時代特點、主要內容等進行系統梳理。簡言之就是誰在什么時間因為什么而創作了這首曲目。通過分析可知,這是新古典主義作曲家普朗克創作于20世紀中葉的一首邀約作品,帶有一定的紀念意義。這幾個關鍵信息的明確,可以保證演奏者初步把握這部作品,以保證不會出現原則性偏差。比如既然作品是新古典主義風格,那么在整個演奏中就不能過于激情和灑脫,而是要適當地內斂,而創作者的初衷和作品風格也正是如此。
其次,要對樂曲進行總—分—總的剖析。作品共分為幾個樂章,每個樂章分別是什么內容和風格,每一個樂段和樂句有怎樣的特點,一些特殊音型需要如何處理等,都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規劃。該曲中,三個樂章既有著不同的內容和風格,又有機統一為一個整體,不同樂章對演奏技術有著不同的側重,正是演奏者需要注意之處。在經過上述準備后,演奏者可以嘗試演奏作品,這里的演奏先不在技術上做過高要求,而是重在一種驗證,通過演奏驗證自己之前的分析是否準確和到位,并根據實際效果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從而為正式演奏做好準備。在嘗試的過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將自己想象為作品的主人公,以主角的身份去感受和表現作品的情感變化。在帶有憂郁的色彩段落,要帶著悲傷的心情去演奏,讓觀眾感受到自己內心的痛苦和不安。在歡快的樂章中,則要滿心歡喜,讓喜悅的心情體現在每一個音符中。這種處理不僅是正確的,而且也有助于演奏者形成鮮明的個性化風格。
(二)把握技術要點,形成良好配合
《長笛與鋼琴奏鳴曲》創作完成后,由著名演奏家郎帕爾擔任首演,這足以說明這是一首具有較高難度的作品,需要演奏者做充分的準備,把握技術要點。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氣息方面。該曲對于演奏者的氣息是否充足和靈活提出了新的考驗。比如在吹奏一首高音后,很容易導致接下來的中音區演奏出現雜音。因此,需要提前做好氣息準備,演奏高音時要做到氣息集中,演奏完畢后快速回收,然后調整嘴型和笛口位置,保證后續音符的演奏質量。此外,在該曲的第一樂章中還出現了高音區的雙吐音。在這類音型的演奏上關鍵點在于用巧勁,不能將過多的氣息浪費在雙吐音的銜接上,而是要通過上下嘴唇距離的靈活調整,讓口風變小,氣息偏上,巧妙借助嘴唇的力量,同時舌尖不能過于用力,避免阻擋氣息后導致雙吐音變得僵硬。
其次是裝飾音。裝飾音堪稱是這首曲目的畫龍點睛之筆。這類音型的演奏要點在于要始終保持手指的靈活與放松,如果過于緊繃和僵硬,則很容易產生錯誤。特別是在演奏雙鍵裝飾音時,要求手指之間要形成密切的配合,同時抬起同時落下,與吐音相得益彰。第二樂章中還出現了雙倚音,對此要加以區分。如果此時的節奏較快,那么雙倚音的演奏也要充滿激情,手指快速而有力。如果此時的節奏較慢,那么雙倚音的演奏則要輕柔一些,以表現出倚音的精致和靈動之感。
再次是音色方面。該曲的情緒變化豐富且細膩,這一點在音色上是有著直觀表現的,對此需要演奏者區別對待,有機把握。比如在第一樂章的中低音區,可以讓笛口稍微往外傾斜,奏出厚重低沉的音色,像是將一段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第二樂章的速度較慢,但是要突出音色的連貫與自然。在漸強部分中,要緩緩發力,不能過于突兀。在漸弱的時候,也要緩緩放下之前緊繃的氣息,而不是戛然而止。第三樂章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中,則要注意小連線和跳音的組合,不僅要演奏得輕巧靈動,還要體現出一種調皮的色彩,就像是正午的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地上忽明忽暗一般。
最后是在配合方面,該曲由長笛和鋼琴協作演奏而成,所以兩者之間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無論是鋼琴演奏者還是長笛演奏者都以獨奏為主,雖然都有著較高的演奏水平,但是在配合方面卻均缺乏經驗。對此需要雙方樹立起合作的理念,雙方都是演奏中不可或缺的,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演奏之前,雙方要進行充分溝通,闡明自己對樂曲的看法和感受,力爭達成一致,如果存在分歧,則放到演奏中去驗證。演奏中也要心系對方,多給對方以鼓勵和支持,經過雙方的通力合作后,獲得完美的演奏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新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普朗克和《長笛與鋼琴奏鳴曲》,用一種全新的理念詮釋了音樂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作品中既有新的音樂素材和手法,也有古典主義音樂的理想與均衡,對后世長笛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今天長笛演奏中,理應對這首佳作給予足夠的關注,并重點表現作品的新古典主義風格,這也會給演奏者的演奏技術、音樂素養等多個方面帶來提升與擴展。
參考文獻:
[1]王京.法國新古典主義樂派的壯大力量薩蒂與后繼者普朗克[J].新學術,2007(01):35.
[2]劉曼.弗朗西斯·普朗克《長笛與鋼琴奏鳴曲》賞析[D].西安音樂學院,2012.
(作者簡介:茅蕾,女,江蘇省演藝集團交響樂團,長笛二級演奏員,研究方向:長笛)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