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武
(蘄春縣婦幼保健院 湖北蘄春 435300)
在小兒外科中,小兒疝氣較常見,其指人體內器官或組織離開正常解剖部位,經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1]。該病在早產兒及男童群體中較常見,發病率高,會導致患兒生長發育不良[2]。臨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對小兒疝氣進行治療,但傳統疝氣修補術存在諸多缺陷,切口較長,并發癥多,導致治療效果不佳,逐漸被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替代,效果顯著,手術過程相對比較簡便、安全,預后良好[3]。現如今,腹橫紋小切口手術以其獨特的價值和優勢被臨床醫師認可,取得了相應的效果,患兒及家屬無需承受太大痛苦。借助已知病例評價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在小兒疝氣治療中是否適用。
本次實驗的起始時間和終止時間分別為2020年4月和2021年3月,在該節段內選取69例小兒疝氣患兒,經單雙序號方式,劃分對照組34例和觀察組35例。對照組男女數量均等;年齡2~8歲,平均(5.41±1.33)歲。觀察組男女性別比例為17:18;年齡最小1歲,年齡最大9歲,中位數(5.38±1.49)歲。兩組一般信息材料(性別、年齡)未見區別(P>0.05),可比。
(1)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②患兒家屬均系自愿,簽署知情協議。
(2)排除標準:①手術禁忌癥;②凝血功能障礙;③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
對照組的治療方式為傳統疝氣修補術,輔助患兒平臥,抬高臀部,于患側腹股溝部位內側做平行切口,以3cm為宜,把腹外斜肌前鞘切開,有效分離,對精索進行分離,把疝囊找出來,剝離,實施高位結扎。觀察組的治療方式為腹橫紋小切口術,術前依次對患兒進行血常規、尿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胸部X線片檢查,評價患兒是否與手術指征符合。取平臥位,于腹部疝外環口上方沿橫紋肌做切口,長度控制在1.5cm,依次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發揮手術鉗作用,分離淺筋膜,手術視野內顯示半弧形外環口及外環口下方軟組織,將疝囊、精索充分暴露出來,分離精索至切口部位,提起,對疝囊進行游離處理,對疝囊頸部進行高位結扎。結束上述操作之后,選擇電凝止血方式,依次復位睪丸、精索,繼而使用鉗夾,封住切開的皮膚,于切口處覆蓋無菌敷料。
①臨床療效[4]: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經治療,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雖經治療,但癥狀未見任何改善,甚至加劇。總有效率=(1-無效/總例數)×100%。
②手術指標:記錄住院天數、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
③并發癥:腹脹、切口感染、鞘膜積液、陰囊水腫。并發癥發生率即用百分數表示并發癥例數與總例數之比。
該實驗所涉及數據均填錄SPSS23.0版統計學工具讀取。計數資料(臨床療效、并發癥)和計量資料(手術指標)呈現形式分別為(n,%)和(),驗證方式X2、t。P<0.05提示數據差異可見。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數據差別明顯(P<0.05)。詳如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的住院天數、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均較對照組短;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兩組有差異存在(P<0.05)。如表2所示。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可見組別差異(P<0.05)。具體見表3。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住院天數(d)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觀察組 35 2.31±0.45 14.51±1.22 2.35±0.21 1.48±0.45對照組 34 5.66±0.39 23.74±1.31 8.96±0.77 4.29±0.68 t?33.005 30.298 48.956 20.298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小兒疝氣誘因即幼兒啼哭、劇烈運動等,該病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威脅其生命健康[5-6]。流行病學顯示[7],腹股溝疝在出生后前三個月多發,早產兒發病率高達16%~25%,男孩較女孩發病率更高;臍疝多發于嬰兒群體,尤其是早產兒和低體重兒。一直以來,臨床都很關注小兒疝氣治療工作,其臨床癥狀、特點決定了該病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并且手術方式不斷更新。盡管傳統疝氣修補術具備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其缺陷在于切口大,容易誘發并發癥,加劇患兒的痛苦,甚至出現復發情況。
近年,隨著醫療技術的改革及發展,小兒疝氣的治療方式也更加多元,其中,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應用普遍,該手術方式的優勢在于無需把精索、睪丸提出,故而,后續修復操作相對比較少,能夠節省手術時間,還能夠使術后創傷減輕[8]。依據小兒疝氣的特點、癥狀,實施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在手術過程中,切口方向與橫紋方向平行,不需要另外縫合,使術后縫合難度降低,能夠對手術瘢痕進行有效避免[9]。除此之外,在手術過程中,無需對精索進行完全游離處理,也不需要對組織進行過多分離,能夠對神經、血管、精索等損傷進行有效規避,使切口感染、陰囊水腫等術后并發癥顯著減少,還能夠避免疾病復發,確保患兒盡快恢復,預后良好[10-11]。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明顯比對照組的76.47%高;觀察組患兒的住院天數、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均比對照組短;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5.72%,比對照組的26.47%低,不同組別數據差異可見(P<0.05),提示在小兒疝氣治療中選擇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方式,不僅能夠增強臨床療效,還能夠縮短住院天數、手術時間,使切口長度減小,術后出血量減少,還能夠減少并發癥,確保手術過程安全。覃樹芳、袁得漢研究[12]中,選取60例小兒疝氣患兒開展臨床研究,隨機劃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前者采用傳統疝氣修補術治療,后者實施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結果提示,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切口長度與對照組相比更短;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相比更少;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比對照組的26.67%低,非同組數據顯示差異(P<0.05),這一實驗結果與本次研究結論一致,證實了該研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綜上,選取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對小兒疝氣患兒進行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住院天數及手術時間縮短,切口長度減小,術中出血量減少,安全性強,說明該手術方式適用性強,可推廣至臨床。然而,受限于數據量、研究時長,以至于結果普遍性不足,未來將適當延長實驗時間,擴充樣本數量,開展同類研究,增加復發率等指標,使實驗結果更加全面、準確,為臨床同類工作提供理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