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瓊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省第二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17)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醫療改革工作的不斷開展與落實,大量先進醫療技術在臨床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為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充分保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其中,作為醫院血透室重要治療方式之一,血液透析治療工作的開展與落實有利于幫助患者實現對于血液中有毒物質與雜質的合理析出,對于患者血液質量的有效保障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2]。然而,從患者的角度來看,由于醫療健康知識掌握水平相對偏低,部分患者在面對血液透析的同時往往容易出現緊張與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從而不利于其配合醫療人員開展血液透析誘導,進而造成了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的增加,對其預后健康的充分保障造成了不良影響[3]。針對這一問題,大批醫護人員結合臨床護理知識就護理工作方法進行了分析與探究,從而有效推動了心理護理干預在血液透析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應用。本文分析了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在血液透析患者誘導期護理中,探討對患者產生的影響。
篩選出的血液透析患者66例,均來自我院從2020年1月開始到2021年1月接收的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0例;年齡38~65歲,平均(50.11±2.51)歲;研究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39~66歲,平均(51.32±2.65)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1對照組。給予和之前實施的常規護理一樣,內容主要有:(1)向患者詳細講解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2)及時解答患者對于血液透析治療的疑問;(3)在血液透析治療前積極做好對于透析設備的合理檢查,確保其性能符合治療標準。
1.2.2研究組。給予心理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內容如下:(1)落實醫療健康知識講解: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積極結合患者情況對血液透析治療的相關知識進行說明,從而幫助患者有效實現對于血液透析治療的正確認識,以便引導其有效實現對于緊張與畏懼心理的消除,為患者有效配合醫療人員開展血液透析治療奠定基礎;(2)不良情緒疏導:在護理期間,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積極做好相應的心理疏導,以便幫助患者合理實現對于緊張焦慮等負性心理情緒的有效緩解,為其治療信心的建立提供助力;(3)語言行為護理:在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注意做好禮貌用語的合理使用,從而令患者更好地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愛。與此同時,其應在與患者交流期間注視患者目光并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以便有效幫助患者實現不良心理情緒的改善;(4)針對性護理:在護理期間,針對患者出現的突發問題,醫護人員能及時給予應對并進行有效說明,以便幫助患者正確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為其不良情緒的疏導提供幫助。
比較兩組的心理狀態改變,在治療期間的依從性情況、出現并發癥的情況、生活質量以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其中,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得分越多表示不良心理越嚴重;根據患者的實際配合情況評估其護理依從性,分為依從、基本依從及不依從三個方面;并發癥包括血壓異常、四肢抽搐、惡心嘔吐以及呼吸受限;采用生活質量的評估,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應用本院自己設計的量表來評估,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經護理,兩組的不良心理有了明顯的減輕,尤其研究組比對照組減輕更多(P<0.05)。見表1。
表1 患者心理狀態(,分)

表1 患者心理狀態(,分)
?組別 n S AS S 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3 47.24±3.10 20.45±1.22 46.65±3.07 20.45±2.14對照組 33 47.23±3.12 26.65±1.35 46.45±3.12 26.81±2.21 P - >0.05 <0.05 >0.05 <0.05
研究組護理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數據之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患者護理依從性
研究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數據之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患者并發癥
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均比之前提高了很多,尤其是研究組比對照組還要高,差距有顯著性(P<0.05)。見表4。
表4 患者生活質量(,分)

表4 患者生活質量(,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3 51.55±2.51 78.91±3.21對照組 33 51.62±2.45 71.56±3.12 P->0.05 <0.05?
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增長很多,數據之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5。

表5 患者護理滿意度
醫療人員指出,作為臨床過程中常見治療方法之一,血液透析治療工作的開展與落實對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良好的促進意義。實踐表明,在急性腎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該療法可以幫助患者有效實現腎臟功能的合理替代,對于患者血液的充分凈化具有積極的推動價值[4]。然而,在應用血液透析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往往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負性心理情緒,從而使得身體進入應激狀態。相關調查顯示,基于這一問題的影響下,患者可分泌出大量的兒茶酚胺,從而導致其心率與呼吸速度的加快,繼而不利于患者治療過程中舒適度的合理保障,增加了患者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對于患者生命安全極為不利[5]。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近年來,血透室醫護工作人員結合臨床護理經驗,針對患者護理要點進行了分析探索,從而有效推動了護理工作綜合水平的全面提升[6]。通過將心理護理合理應用到工作中,患者可對血液透析治療了解得更多,對治療產生的疑問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對于患者緊張情緒的舒緩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有利于保障患者護理依從性[7]。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基于這一護理模式下,患者的心理訴求可以得到合理滿足,有利于確保患者進一步實現護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與此同時,從患者的角度來看,通過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醫護人員表示通過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并給予有效的開導、緩解不良情緒等,提高治療信心有較大的幫助,對于其有效配合醫護人員開展血液透析具有良好的推動意義,對于我國醫療服務綜合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價值[8]。
本次研究顯示,通過心理護理干預的應用,患者緊張心理得到了合理緩解,從而推動了其護理依從性的提升。與此同時,其并發癥率顯著降低。基于此,患者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指標得到了合理改善。
綜上,在血液透析患者護理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實現患者護理綜合水平的全面提升,醫護人員應合理做好心理護理干預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