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娥
(民航總醫院 北京市朝陽區 100123)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近幾年來發病率明顯升高,主要好發于中老年人群,有較好的致殘率、病死率,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可能伴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腦梗死發病率高,發病急,病情變化迅速,腦梗死早期應該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降低患者致殘率、病死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藥物治療為主要的手段,可以通過控制高血壓、調整血糖、降低血脂等預防腦梗死,對于急性期和超急性期腦梗死也可以采用介入手術及溶栓治療,早期腦梗死在影像診斷及定位中非常重要。本次研究旨在明確,CT與MRI在腦梗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資料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180例早期腦梗死患者,其中男性106例,女性74例,年齡45~85歲,平均年齡65.11±1.84。其中發病時間小于12小時患者數95例,大于12小時、小于24小時患者數54例,大于24小時患者數31例。本研究選取的性別,年齡的基本資料均不會對研究結果造成重要影響,并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研究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1)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表現不同程度的語言不清、肢體無力少數伴有尿失禁;(3)均屬于自愿參加,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等功能障礙患者;(2)伴有血液系統疾病患者;(3)存在心臟瓣膜置換術、動脈瘤手術等手術史患者;(4)存在MRI、CT檢查禁忌患者;(5)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
對180例患者均予以CT和MRI檢查
(1)CT檢查,采用GE Opima CT620對患者進行檢查,患者取仰臥位,以聽眥線為掃描基線,連續性軸位平掃其頭顱,調整電壓120kv,電流300mA,層間隔20mm,層厚5mm。
(2)MRI檢查,采用GE SIGNA Explorer 1.5T磁共振儀對患者進行檢查,調整層厚5mm,層距1mm,掃描野(FOV)為24。
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全腦,T1FLAIR,重復時間1750ms,回波時間24ms,反轉時間748ms,矩陣320×224,翻轉角160°,掃描2次。
T2重復時間4705ms,回波時間103ms,矩陣320×224。FOV24,掃描2次。
T2FLAIRI,重復時間7000ms,回波時間24ms,反轉時間2264ms,矩陣320×224,翻轉角160°,掃描2次。
彌散成像DWI,重復時間4122ms,回波時間85ms,矩陣128×128,b值1000。
本研究結果均由5名影像學和神經內科醫師共同參與閱片,且得到一致確診結果。
腦組織急性缺血后,由于缺血、缺氧,NA+-K+-ATP酶泵功能講的,導致水鈉潴留,首先引起細胞毒性水腫,其導致細胞內水分子彌漫運動減慢,此時在DWI圖像上病變位置就可呈現高信號改變,而由于T2WI對細胞毒性不敏感,此時仍呈正常信號。隨梗死時間推移,細胞毒性水腫區開始壞死,細胞破裂,細胞內水分子游離出細胞成為游離水,這個時期由細胞毒性水腫轉變為血管源性水腫,此時,由于游離水彌漫運動不受限,因此在DWI上病灶部分的高信號逐漸下降,同時腦組織水腫整體上逐漸加重,局部組織水量明顯增加,使T2WI信號開始增強,但DWI所示的病灶仍比T2WI上的邊界清楚?,F認為血管源性水中的出現比細胞毒性水腫的出現晚6~12h,因此急性期特別是超急性期腦梗死的病灶確認上,DWI明顯優于常規MRI和CT較T2flair也更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有學者研究,DWI與T2WI相結合可以對腦梗死的期齡做出簡單的判斷:當T2WI顯示陰性而DWI清晰顯示病灶,并且病變側彌漫速度(ADC值)較對側明顯降低時,可認為腦梗死處于超急性期或急性早期(<12h),當T2WI可以顯示病灶,但輪廓模糊,DWI依然顯示清晰,病變側ADC值較對側明顯降低但比前一期有所升高,這時可以認為腦梗死處于急性晚期(12~24h),當T2WI可以清晰顯示病灶輪廓,可認為腦梗死處于非急性期。
1.4 Flair序列即液體抑制反轉恢復序列(flair atl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它實際上就是利用腦脊液的T1值很長,而其他腦組織的T1值較短的特點,使反轉時間T1接近腦脊液的T1弛豫時間,從而使腦脊液在90射頻脈沖的作用時實現縱向磁化矢量剛好接近于零而不產生信號,即可有效抑制腦脊液信號,而病灶中的結合水卻不能被抑制高信號,從而增加病灶與正常腦組織及腦脊液的對比,使病灶表達出來。較DWI其表達時間仍較遲,早期信號強度偏低,且缺乏特異性,但較T2WI比較,由于其抑制了正常的腦脊液信號,病變位置,形態得以清晰顯示。在腦梗死患者中,腦白質脫髓鞘是非常常見的,Flair序列對于診斷腦白質脫髓鞘變性較T1WI,T2WI更清晰明確,并且對皮質旁和腦室旁的病灶顯示更加優勢。但如果急性新發生的腔隙梗死灶位于脫髓鞘病變中時,大片狀的脫髓鞘易掩蓋急性腔梗灶,給診斷帶來困難,而DWI很直觀地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
1.5對兩種檢查方法以及不同發病時間檢出情況進行比較。
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取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180例患者行MRI與CT檢查,早期腦梗死發病時間t<12h時,MRI與CT檢出率分別為93.2%,63.2%,MRI檢出率高于CT;早期腦梗死發病時間12<t<24h時,MRI與CT檢出率分別為94.4%,74.1%,MRI檢出率高于CT;早期腦梗死發病時間t>24h時,MRI檢出率相對于CT來說不具有特異性。

CT與MRI對早期腦梗死的檢出情況對比表
MRI對腦梗死早期診斷檢出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腦梗死發病時間t<12h,12<t<24h,MRI檢出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腦梗死發病時間t>24h,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如圖:此患者發病早期,行CT檢查未見明顯病灶,而MRI檢查可見病灶區呈明顯高信號。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本病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比較高,因此,需要及時準確診斷患者病情,并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從而降低患者致殘率、死亡率等。就該疾病的發病機制而言,主要因為大腦血液循環出現異常,導致患者腦細胞出現缺血缺氧情況,腦內出現壞死病灶,嚴重地損壞大腦組織,危及生命安全。目前,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方法主要有CT和MRI檢查,其中,CT檢查是一種快捷、廉價的檢查方法,CT成像原理是相對于組織對于放射線的衰減不同,早期腦梗死與正常組織密度差不大,成像相對比較困難,部分患者癥狀典型,CT呈陰性,而MRI對水的靈敏度比較敏感,能夠對血管的狹窄度、梗死部位、梗死范圍等非常清晰地顯示,與CT相比,MRI更具有優勢。
本研究顯示:MRI對早期腦梗死發病時間<12h,12~24h檢出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病時間>24h,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腦梗死早期診斷中,MRI應用價值更高,更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