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平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新疆東天山主要分布在吐哈盆地南部的天山山脈,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北天山晚古生代造山帶、中天山地塊與南部的塔里木板塊北緣結合部位、覺羅塔格晚古生代溝弧帶。該帶是區內非常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紅嶺鉬礦即處于該大地構造位置上,區域上發現有康古爾塔格鉻鐵礦、黃山-鏡兒泉銅鎳礦、東戈壁-白山斑巖鉬礦、土屋-延東斑巖銅金礦等。早元古界星星峽組是區內的主要地層,同時發育志留系上統-泥盆系下統紅柳溝組與第四系。早元古界星星峽巖組有三個巖性段,黑云母石英巖與細粒石英巖構成上巖性段巖石組合;二云母片巖和云母石英片巖、千枚狀片巖等構成中巖性段;角閃巖、角閃片巖、黑云母石英巖、斜長片麻巖和黑云母二長片麻巖共同構成下巖性段巖石組合。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地勢低洼的平坦區域上,主要為沖積物砂礫石層、含礫亞砂土、礫質亞砂土,和山前洪水作用關系緊密。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為干墩深大斷裂、鏡兒泉大斷裂、康古爾塔格深大斷裂等。干墩大斷裂及其次級構造對鉬礦起明顯的控制作用。
區域上侵入巖廣泛分布,涉及到多個時代,主要以酸性巖為主,超基性巖以及中基性巖僅在局部分布。侵入巖主要分布在干墩大斷裂與康古爾深大斷裂之間,主要巖性有斜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加里東期)、斜長-二長花崗巖以及基性-超基性巖(海西期)、黑云母花崗巖(燕山期)。該區脈巖發育,主要有花崗偉晶巖脈、花崗巖脈,脈體主要在酸性侵入體與韌性剪切帶附近產出。
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物在礦區當中少量發育之外,長城系(早元古界)星星峽組在礦區北部區域上廣泛發育,構成礦區的主要地層主體,主要有接觸變質巖(少量)與區域變質巖共同組成,地層呈現近東西向展布,向北西方向傾斜,約為14km2面積大小,并有兩個巖性段之分,二長片巖(少量)和黑云母長英質角巖共同組成第一巖性段巖性特征,南西側接觸花崗閃長巖體,南東側接觸石英閃長巖體,整體表現為啞鈴特征,片理呈現351°∠70°產狀特點;在地表開展取樣工作發現明顯的金、鉬礦(化)。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物在礦區表現為樹杈狀的特征,煤礦區城北西向150°與130°貫穿,分布特點為帶狀,交匯于礦區東南部區域上,約為100m~400m寬,最寬的達到千米以上,亞黏土、洪積砂、礫共同組成,植被在溝內非常發育。
礦區當中分布七條斷層,還有一條性質不明,在礦區北側地層中分布,礦區的地層以及脈巖被區內的平移斷層所錯斷,呈現10°~30°走向特點,為2m~12m的錯距。節理在礦區南部巖體中較為發育,主要包括三組構造形跡,主要呈現北西向、近東西向以及北北東向展布。對北北東向展布的構造形跡進行觀察發現,該構造形跡形成時間最早,形成較晚的為北西向,有各類脈巖在一些節理裂隙中充填,有的延伸幾米,有的延伸幾百米,多平行排列在巖體表面,主要表現為菱形網格特征。
礦區中南部區域上主要發育中三疊世侵入巖,也是礦區當中小草湖巖基北緣出露部分。有五個巖性單元能在體中識別出:主要為中粒二長花崗巖(淺肉紅色)、中粒鉀長花崗巖(肉紅色)與中細粒花崗閃長巖(淺灰色)以及石英閃長巖(灰白色)、中粗粒花崗巖(灰白色)。在礦區中從西往東巖漿巖巖石粒度不斷變大,同時從北到南也呈現不斷變大的特征。中粒二長花崗巖(淺肉紅色)與中粗粒花崗巖(灰白色)巖石粒度變化不明顯,石英網脈密集產出在中粒鉀長花崗巖內(肉紅色),褐鐵礦、黃銅礦、孔雀石以及輝鉬礦是主要的礦化特征。
(1)礦體形態、規模及產狀。有5個鉬礦體在礦區中被圈出,有2個礦體在地表出露,礦體特征參見表1。

表1 紅嶺鉬礦礦體特征一覽表
礦體主要在兩種部位產出,一種在北側區域上片麻巖內產出,有1個隱伏鉬礦體被圈出,該礦體編號為Ⅱ;另一種主要在南側區域上二長花崗巖體當中,共有4個鉬礦體被圈出,其中有2個在地表出露,另外兩個礦體為隱伏礦,分別編號為Ⅰ-1、Ⅰ-2、Ⅰ-3、Ⅰ-4。現分述礦體特征。
上述4個礦體均在礦區南部二長花崗巖體內產出。ZK8201孔對Ⅰ-1號礦體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約為1409m~1469m的產出標高,輝鉬礦結構主要表現為它形粒狀,構造主要為細脈狀和片狀,達到0.043×10-2的鉬品位水平。輝鉬礦主要表現為,鱗片狀晶體,束狀集合體在局部可見,容易發生變形,顏色有的為淺藍色,有的為灰白色,存在波狀消光特征,達到0.099×10-2的鉬品位;TC8201工程控制著Ⅰ-3號礦體,約為1347m~1498m的產出標高。褐鐵礦包裹輝鉬礦,達到0.34×10-2的鉬品位;ZK7801、ZK8201與TC7601等工程控制著Ⅰ-2號礦體,達到1355m~1471m的產出標高,約有365m長度被控制。磁鐵礦、輝鉬礦、黃銅礦、孔雀石以及黃鐵礦是主要的金屬礦物。輝鉬礦在石英細脈兩側呈現細脈狀產出,達到0.057×10-2鉬平均品位。
在礦區北西側區域上分布Ⅱ號礦體,約為1363m~1417m產出標高,ZK1901孔對該礦體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主要在二長花崗片麻巖當中產出,石英脈帶是地表的主要特征,乳白色與灰白色石英細脈在帶內較為發育,約為0.1cm~20cm寬,輝鉬礦在石英脈外接觸帶非常發育,輝鉬礦主要表現為結合體、板狀、片狀特征,主要為0.1cm~0.2cm,極易發生變形,具有藍色、灰白色反射性。總體分析,礦體在礦區當中向北側陡傾,因為8.40m的平均視厚度,鉬達到0.051×10-2平均品位,最高達到0.12×10-2。
(2)礦體圍巖及蝕變。礦體在兩種巖石當中產出,南帶主要在二長花崗巖內中產出,二長花崗巖是頂底板的主要圍巖。北帶在二長花崗片麻巖石英脈帶當中產出,二長花崗片麻巖是主要的頂板圍巖,角閃斜長片麻巖是主要的底板圍巖。礦體圍巖有著明顯的蝕變特征,如碳酸鹽化、綠簾石化以及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硅化和鉀化等。尤其是硅化與鉀化和鉬礦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3)礦石質量。礦體構造主要為細脈狀以及星點狀。磁鐵礦、黃鐵礦、鈦鐵礦、閃鋅礦、輝鉬礦是主要的礦石主要的金屬礦物。破鐵礦與孔雀石是次生金屬礦物。石英、堿性長石、斜長石是主要的非金屬礦物,方解石、黑云母是為次要礦物。SiO2在礦石中達到70.15%的平均含量水平,Al2O3達到13.45%平均含量水平,Fe與Mg呈現較低含量。Fe2O3+FeO達到3.53%平均含量水平,MgO與P2O5分別為0.71%、0.083%,CaO達到1.64%平均含量水平。證明成巖巖漿分異特性非常明顯,巖漿主要為鈣堿性花崗巖,依照花崗巖巖石類型圖解巖石主要為S型花崗巖,地殼是巖石的主要物源,與花崗巖延遲環境圖解充分結合,認為碰撞造山期是巖石主要產出期。綜合分析認為,碰撞造山環境促進巖石形成,經重熔殼源物質所形成。
細脈-細脈浸染型礦石是礦石的主要類型,綜合分析礦石元素、分布以及共生組合特點,主要有銅鉬礦石和鉬礦石幾種工業類型。
該礦主要在白山斑巖型鉬礦東側7km區域上分布,共同分布在小草湖巖體外接觸帶,屬于白山鉬礦向東延伸部分,有著類似的礦床特征,綜合分析認為斑巖型是該礦的主要成因(圖1)。

圖1 紅嶺鉬礦成因模式
找礦標志:①地貌標志。低緩丘陵地貌是該礦礦區的主要地貌特征,通過遙感影像圖進行分析,主要展布特點為帶狀(灰白淺色帶),和兩側低山丘陵地貌(灰黑色)相比存在很大不同。②地球化學標志。測量地球化學巖屑,主要表現為Mo、Cu、Pb異常特點,對于尋找鉬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③地球物理標志。CSAMT測深與巖體內有著吻合的低阻高重力梯度帶,是重要的肩斜找礦標志。④巖石標志。石英細脈和含褐鐵礦的花崗質斑巖體和花崗質巖體外接觸帶鉀化帶與強硅化帶,分布淺褐黃色和淺灰黃色的風化富礦巖石。⑤構造標志。該區復雜構造破碎系統和區內多期次構造斷裂有著密切聯系,發育多組細網脈狀裂隙以及剪切裂隙,促進鉬礦成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