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咪 柳佚雯 陳科力 羅寅珠 孟武威 詹志來 劉大會



中圖分類號 R28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21)08-1014-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08.20
摘 要 目的:為白前的深入研究以及開發利用提供本草學依據。方法:實地走訪湖北新洲、團風和江西廬山白鹿鎮梅溪村等當前白前主產地以及中藥材市場進行調查,結合文獻資料,對白前進行本草考證,梳理總結白前的名稱、基原、產地、品質評價、加工及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等方面的沿革。結果與結論:白前始載于《名醫別錄》,為常用中藥。該藥材別名石藍,又名嗽藥等,但歷代本草中均以“白前”為正名。古代醫家常將白前與白薇混淆使用,緣于宋《本草圖經》所附圖示之誤;后北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完全沿用《本草圖經》中對白前和白薇的描述和圖示,故從宋代開始,各白薇產地以“葉如柳”的白前誤為白薇;至明《救荒本草》開始,醫家對前人的錯誤進行了修正,從葉形態上將“白薇”和“柳葉白前”區分開。至民國,鵝絨藤屬及其基原植物分類有較大爭議,《植物學大辭典》與《中國藥學大辭典》都將白前歸類到夾竹桃科白前屬下。現代本草書籍對于白前基原記載趨于一致。白前資源從江蘇、浙江一帶的長江流域沿岸逐步往長江流域中部、南部轉移,其與白前生境特點的生長環境發生地理位置變化有關,并與今白前主要栽培產區湖北新洲、團風一帶環境一致。白前以根莖粗壯、須根長、無雜質泥土者為佳,但其內在質量還需有效成分分析和藥理學證據來佐證。性味功效方面,元代以前,白前皆“味甘”,但“微溫”還是“微寒”的記載不同,現多記載為“辛、苦,微溫”。可見,有必要在厘清白前古今基原植物、產地、加工炮制的基礎之上,開展化學成分、品質、藥效及分子鑒定方面的研究,制定白前商品規格等級標準,以滿足其藥材交易和流通中按質論價的需求,從而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關鍵詞 白前;本草考證;產地;炮制;品質評價
白前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Schltr. ex Levi或芫花葉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干燥根莖和根,始載于漢末《名醫別錄》[1],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藥用歷史。白前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但有關其形態的描述不多,加之該藥材多與細辛、牛膝、白薇等類似,古今中外均有關于白前商品混用的文獻記載,如:清《本草崇原集說》云,“蘇州藥肆,誤以白前為白薇,白薇為白前,相沿已久” [2];日本清水藤太郎[3] 的《本草辭典》以“Cynanchum japonicum”為白前之學名;袁昌齊[4]也在國內做過相關調查,但并未對白前基原作出確切之結論。我國現代生藥學家和本草學家謝宗萬先生也曾對白前進行了考證,并與白薇進行了比較研究,澄清了白前與白薇在使用中的混淆之處[5]。白前野生資源的匱乏使得人們開始探索該藥材的人工栽培品,進而使得藥材產地、采收、加工方式等均較野生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可能對其品質及性味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故對白前進行本草考證十分重要。基于此,本課題組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實地走訪湖北武漢新洲區、黃岡團風縣一帶和江西九江白鹿鎮梅溪村等當前白前主產地,以及安徽亳州、河北安國、四川荷花池、廣西玉林這四大中藥材市場,對白前進行本草考證,以總結白前的名稱、基原、產地、品質評價、加工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等沿革,以期為該藥材的深入研究以及開發利用提供本草學依據。
1 名稱考證
“白前”之名始載于漢末《名醫別錄》,其載“白前,味甘,微溫,無毒” ,并列為中品[1],后續歷代醫書皆沿用“白前”一名。明《本草原始》進一步解釋白前,曰其“根白色,長于白薇。苗生于白薇之前,故名白前”[6]。可見,白前藥用部位為根及根莖,其色白,且苗在白薇前萌發,故稱之為“白前”。
至唐代,《新修本草》載白前:“俗名石藍,又名嗽藥” [7]。因在《名醫別錄》中記載其“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故《新修本草》中所記“嗽藥”一名應是由其功效得來的。而清《夕庵讀本草快編》載白前“生洲渚沙磧之上,故有石藍之名” [8],推測“石藍”之名可能來源于其生長環境。
由于野生白前常生于水邊河灘沙石地,且葉片為柳葉型,故白前在民間又素有 “水柳”之稱 [9]。
作為商品,因其藥材頂端有殘莖;質脆,斷面中空似鵝管,故稱“鵝管白前”;如果洗凈白前的全株,曬干后入藥,則稱“草白前”[10]。
2 基原考證
2.1 漢唐時期
漢唐時期對白前的描述簡略,基原難以準確判斷。漢末《名醫別錄》對白前的性味及功能主治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但并未對其產地、形態、品質進行記載。最早描寫白前藥用部位形態特征的是梁《本草經集注》,云其“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 [11],指出白前的根莖與細辛的形狀相似,推斷其是根狀莖,根簇生,并比細辛根粗長,色白且易折斷。唐《新修本草》載其“根白,長于細辛” [7],與《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的描述基本一致,故推斷唐及唐以前本草記載的“白前”為同一種藥材。此外,《新修本草》還首次記載了白前的地上部分形態“葉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許”和生境“生洲渚沙磧之上” [7]。上述本草均已明確指出了白前葉“似柳,或似芫花”,苗 “高尺許”,地下根狀莖“長于細辛、色白,易折”等生物學特征,以及白前生長在河中陸地、江邊河岸或沙灘上這一顯著生境特點,但未指明其具體基原。
2.2 宋朝
宋朝開始,白前基原開始出現混亂。宋《開寶本草》引五代后蜀《蜀本草》注云:“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根似牛膝、白薇” [12]。可見牛膝、白薇為白前的易混淆品,但《開寶本草》并未對其根、花、葉進行詳細的描述。宋《本草圖經》載白前“苗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亦有葉似柳,或似芫花苗者,并高尺許” [13],其描述與《新修本草》基本一致,并附有“越州白前”“舒州白前”圖示:所附的“越州白前” 圖(圖1A)可見其莖直立,不分支;葉互生,頂部對生,全緣,卵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簇生,符合鵝絨藤屬Cynanchum植物白薇C. atratum Bge.特征。所附“舒州白前”圖(圖1B)可見其葉對生,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鈍圓或圓形,中脈明顯,近無柄;地下莖橫走,根簇生,符合鵝絨藤屬植物芫花葉白前C.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特征。而白薇附“滁州白薇”圖(圖1C)顯示其葉長橢圓形,對生或近于對生,莖頂二具球狀物,很可能是成簇狀的花序,或為二蓇葖果開裂以后種子毛茸散布之情況,似鵝絨藤屬植物柳葉白前C. stauntonii(Decne.)Schltr. ex Levi的特征。結合謝宗萬先生等的考證信息[14],從原植物形態推斷,《本草圖經》中白前所附“越州白前”圖可能是“白薇”之誤,白薇所附“滁州白薇”圖可能是“柳葉白前”之誤。后北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完全沿用《本草圖經》中對白前和白薇的描述和圖示[15],導致從宋代開始,各白薇產地以“葉如柳”的白前誤為白薇,推斷這也是柳葉白前被誤稱為“白薇”的原因。
2.3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本草記載頗多,有關白前的基原逐漸清晰。明《本草蒙筌》[16]、《本草綱目》[17] 、《本草原始》[6]對白前的根、花、葉的描述與《本草圖經》《蜀本草》等基本一致。明《本草蒙筌》中附有“成州白前”和“舒州白前”的圖示(圖2),皆翻繪自《本草圖經》,其中“成州白前”與宋《本草圖經》中的“越州白前”圖示基本一致,故“成州白前”可能系白薇之誤。但明《救荒本草(卷四)》稱白薇“莖葉俱青,頗類柳葉而闊短” [18],《本草原始》亦謂白薇“莖葉俱青,頗類桃葉” [6],由此可見明清起對白薇葉的形態描述逐漸準確,“頗類柳葉而闊短”或“頗類桃葉”,將“白薇”和“柳葉白前”區分開。
明《本草綱目》中摘錄了《本草經集注》《唐本草》《本草蒙筌》中關于白前的記載,曰“白前色白而微辛甘,手太陰藥也”,所繪“白前”(圖3)可見其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或極尖,基部漸圓,與“舒州白前”類似,由此推斷此處“白前”為鵝絨藤屬植物芫花葉白前C.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16]。
明《本草原始》繪有“白前”根部圖(圖4)[6],可見其根部粗壯且長,根尖端有部分須根。與白薇所附根部圖(圖4)相比,可見二者根部有明顯差異,白前根粗且長,而白薇則短且細。謝宗萬先生對二者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得出 “空白前”“實白薇”的稱謂為正的結論[14]。
清《植物名實圖考》所繪“白前”(圖5A)對于花、葉有詳細的描繪,曰“葉無毛,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近無柄,花萼5深裂”[19],結合文字描述,推斷此處白前為鵝絨藤屬植物芫花葉白前C.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此書亦載,水楊柳“叢生水瀕,高二三尺,長葉對生,似柳而細,莖柔可編竹筐。光州謂之簸箕柳,水農種之”,并附“水楊柳”圖(圖5B),可見其莖直立,分支或不分支,須根纖細,葉對生,狹披針形,二端漸尖,中脈在葉背顯著,與《唐本草》“葉似柳”形態相符,且生境一致,故推斷此處“水楊柳”應為鵝絨藤屬植物柳葉白前C. stauntonii(Decne.)。
2.4 民國時期
至民國起,鵝絨藤屬及其近緣屬植物分類有較大的爭議[20]。民國 《植物學大辭典》[21]和《中國藥學大辭典》[22]載白前的拉丁名均為Vincetoxicum japonicum Morr. et Dcne. var purpurascens Maxim(Vincetoxicum purpurascens Morr et Dcne.)(V. Vernyi,Fr.et Sav.),都將白前歸類到白前屬Vincetoxicum下。直到我國學者蔣英等在1974年提出將白前屬Vincetoxicum組合到蘿藦科鵝絨藤屬Cynanchum,自此國內主要分類學著作及文獻中均將“白前”記載為鵝絨藤屬Cynanchum植物白前,并沿用至今[20]。
2.5 現代
現代本草對于白前基原記載趨于一致,1963年版《中國藥典》[23]收載白前為蘿藦科Asclepiadaoeae植物柳葉白前C. stauntonii(Decne.)或芫花葉白前C. glaucescens(Decne.)的干燥地下根狀莖及須根,后各版藥典均記載白前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 stauntonii (Decne.)或芫花葉白前C. glaucescens (Decne.)的干燥根莖及根。《中國植物志(第63卷)》[24]、《中華本草(第17卷)》[25]以及《新編中藥志(第1卷)》[26]等均認為柳葉白前和芫花葉白前的植物形態基本一致,分別見圖6~圖8。
3 白前產地及品質考證
3.1 產地
白前原植物產地記載最早載于梁《本草經集注》,云“此藥出近道”[11],因該書作者陶弘景居住在江蘇茅山附近,故此處的“近道”指的是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宋《本草圖經》曰“白前,舊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近道,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13]。其中,宋之 “蜀中”即今之四川,宋之“淮州、浙州”即今之江蘇、浙江一帶。可見,至宋朝,白前的產地有了更廣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蘇、浙江一帶。《本草圖經》附圖中提到的舒州白前中“舒州”一地經考證為今之安徽安慶,地處長江中游一帶,較該書中所記“淮州、浙州郡皆有”的描述更為具體,故推斷安徽安慶在明代以前就是白前的產區。明《本草蒙筌》載,“出江浙蜀川,生洲渚沙磧…白薇、白前,近道俱有”[16];明《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卷一)》中載,“今江浙蜀川生洲渚沙磧”[27],與宋《本草圖經》一致。結合白前在河中陸地、江邊河岸或沙灘這一生境特點,上述本草所載地點應是在江蘇、浙江、四川附近沿河或沿長江一帶。到了民國時期,民國《藥物出產辨》載,“白前以廣東江北清遠一帶產者為最,三水南沙等處亦有出,江蘇鎮江府亦有出” [28]。可見,歷代本草中白前的確切產地主要在四川、浙江、安徽、江蘇一帶的沿江地區,后在長江下游江蘇鎮江以及三江流域廣州南沙、廣州清遠附近皆有發現。
解放初期的《中藥材手冊》(1959年)載:“白前主產于安徽蚌埠專區,浙江富陽、新登、蘭籍等地,此外,山西、湖北等省亦產” [29]。《湖北中藥手冊》(1960年)載白前在“孝感、黃岡專區,其他縣亦有” [30]。《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范·上冊》(1974年)載其“主產于浙江、安徽等地”[31]。《金世元中藥材傳統經驗鑒別》(2012年)載其“主產于浙江的富陽、紹興、潮州、金華、新登,安徽的蚌埠、六安、安慶、貴池等地,以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等省”[32]。這說明現代白前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沿線的浙江、安徽、湖北、廣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這些自然分布區大多具有溫暖、濕潤的氣候特點,這和白前喜陽、忌干旱,多生于溪旁、湖邊、渠道、塘邊、溝旁以及河灘砂磧的潮濕土地這一生境特點有關[33]。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極大地破壞了白前的生長環境,為了緩解白前資源不足的現狀,不少地方紛紛開始進行引種栽培。陳宏康等[34]研究(1995年)顯示,湖北是柳葉白前的主要產區,產量居全國首位;從1984年起,湖北新洲、黃岡、麻城等地在新洲縣柳葉白前野生轉家種成功后,逐步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白前產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白前的市場供求矛盾。2019年年底,筆者走訪黃岡團風縣田生中藥材合作社、武漢新洲區白前堂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白前種植基地,發現上述兩個地區的柳葉白前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0萬余畝,湖北其他地區如英山縣溫泉鎮龍譚畈村也有白前種植基地;不僅如此,通過對四大中藥材市場的調研發現,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白前商品大多數是湖北產柳葉白前,極少數為浙江一帶產;此外,在江西廬山鄱陽湖邊、湖南株洲市一帶走訪時也發現了少量的白前野生資源分布。
3.2 品質
古本草中關于白前品質的評價描寫不多:明《本草品匯精要》曰“[道地]越州、舒州…[用]根粗脆者為好” [35],清《本草求真》載“似牛膝粗長堅直易斷者良” [36],均以根莖粗壯、長、堅直、質脆者為佳。
《藥材資料匯編(下集)》[37] 、《中藥志(第1冊)》[38] 、《中藥材手冊》[29]、《中國藥材學(上)》[39]和1977年版《中國藥典》(一部)[40]均以“無須根”“色淡黃色”“根莖粗”者為佳。《500味常用中藥材的經驗鑒別》載,“……鵝管白前……根莖粗壯,無雜質者為佳……”[41];在謝宗萬先生的《中藥材品種論述》載,“……故白前根狀莖之長短與流砂壓伏之深淺久暫有關,其為流砂壓伏愈深而為時愈久者,其根狀莖愈多,同時也比較粗壯,中空如‘鵝管,一般即認此為‘鵝管白前之佳品” [14]。《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42]、《金世元中藥材傳統經驗鑒別》[32]等皆“以根莖粗者為佳”。綜上可知,白前從外觀性狀上多以粗長、無雜質者為上品。本課題組走訪四大藥材市場發現,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白前大多僅有統貨一個等級,部分市場有分統貨、選貨二個等級。其中,選貨多根莖粗壯、須根長、無或少量雜質泥土;統貨則粗細不一,須根較多,有些許雜質泥土,品質均有待進一步提高。
4 采收加工及炮制考證
4.1 采收時間
古本草中關于白前采收時間的記載并不多,其中唐《新修本草》[7]、宋《本草圖經》[13]等中均記載“二月、八月采根,暴干”,這里記載的二、八月為陽歷的三月、十月左右。現代本草對白前采收時間均有詳細記載,且基本一致。根據《新編中藥志(第1卷)》[26]、《中藥材手冊》[29]、《中華本草(第17卷)》[25]、《金世元中藥材傳統經驗鑒別》[32]等記載可知,白前主要采收期為十月。《500味常用中藥材的經驗鑒別》則載,“野生品一般于10月間采挖,家種者稍晚,約于11月上旬采挖”[41]。可見,白前野生品與家種品的采收期有所不同,野生品10月采挖,家種品11月采挖,與上述本草中所記載的時間基本一致,也與目前湖北白前栽培地的采收時間一致。具體而言,白前于10月上旬至冬至前采挖,割去地上部分再挖起地下部分,洗凈曬干即得成品白前;如將節部須根除去而僅用根莖則稱為“鵝管白前”;如以全株洗凈曬干入藥則為“草白前”。
4.2 炮制方法
由古本草描述可知,白前采收后的初加工方式為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曬干,與湖北省兩大基地的調研情況一致。白前的炮制方法從南北朝《雷公炮炙論》[43]至清代[36,44]均為甘草汁浸后焙干法;1959年的《中藥志(第1冊)》中新增了蜜白前的炮制方法,并說明了蜜與水的比例[38],1999年《中華本草(第17卷)》中又增加了炒白前[25]。目前最新2020年版的《中國藥典》(一部)中所收錄的炮制品僅為白前、蜜白前[45]。
5 性味功效考證
梁《名醫別錄》載白前“味甘,微溫”[1],唐《新修本草》則載白前“微寒”[7],宋《嘉佑本草》按 “《蜀本》云微寒”[46],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載其“味甘,微溫”[15] 。可見,元代以前,白前皆“味甘”,但“微溫”還是“微寒”則記載不同。至元代起,元《湯液本草》記載白前“氣微溫,味甘,微寒,無毒”[47],表明其藥氣微溫,藥性微寒。到了明代,《本草集要》 載白前“味甘辛、氣微溫。一云:微寒”[48];《本草品匯精要》則載其“[味]甘。[性]微溫,緩”[35];繆希雍在其《神農本草經疏》中提出,白前“微溫,微寒,見人參條下”[49],說明白前的性味與具體的用藥配伍有關;而在《醫宗必讀》中又出現了“白前味甘,平”的說法[50]。可見,明代關于白前藥味的說法主要為“甘”和“甘辛”。清代關于白前藥性的描述更多,包括“溫”“微溫”“平”“微寒”“寒”“微溫或微寒”這6種說法。《本草從新》載白前“苦、辛,微寒” [51],首次出現了“苦”味。“甘”應指口嘗之味,“辛”對應“散”,“苦”對應“降”,所以,白前“辛” “苦”應與其降氣的功效相對應。從1985年版《中國藥典》[52]起均載白前“辛、苦,微溫”。
白前功效無爭議,《名醫別錄》載“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1],《新修本草》載其“主上氣沖喉中,呼吸欲絕”[7],《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載其“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15],三者基本一致;《本草綱目》載“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呼吸欲絕......降氣下痰”[17],說明白前的功效在以前的基礎上又多了“降氣下痰”;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45]記載其“降氣,消痰,止咳”。可見,從古至今,白前的功效基本一致。
6 結語
白前作為常用中藥在我國有悠久的使用歷史。《新修本草》中提及白前“俗名石藍,又名嗽藥”[7],但歷代本草中均以“白前”為正名。古代醫家常將其與白薇混淆使用,緣于宋《本草圖經》中白前所附“越州白前”圖可能是“白薇”之誤;后北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完全沿用《本草圖經》中對白前和白薇的描述和圖示,故從宋代開始,各白薇產地以“葉如柳”的白前誤為白薇;至明《救荒本草》開始,醫家對前人錯誤進行了修正,從葉形態上將“白薇”和“柳葉白前”區分開;至民國,鵝絨藤屬及其基原植物分類有較大爭議,《植物學大辭典》與《中國藥學大辭典》都將白前歸類到夾竹桃科白前屬下。現代本草書籍對于白前基原記載趨于一致。從古至今白前產地變遷說明了白前資源從江蘇、浙江一帶的長江流域沿岸逐步往長江流域中部、南部轉移,這與白前生長的地理位置變化有關,并與今白前主要栽培產區湖北新洲、團風一帶環境一致。古代本草記載白前應春上、秋后采挖,而后多為秋季采挖,這可能是由于藥材中藥用物質的形成與積累過程直接受到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和人為活動等復合因素的影響,不同物候期中藥材藥用部位的生長發育和化學物質的積累是動態的,其化學成分及含量也受不同采收期的影響[53-57]。但是,白前采挖期的變化是否與其地理位置變化導致春上二月的自然條件不利于白前有效成分的累計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白前藥材以根莖粗壯、須根長、無雜質泥土者為佳,但其內在質量還需有效成分分析和藥效學證據來佐證。性味功效方面,元代以前,白前皆“味甘”,但“微溫”還是“微寒”的記載不同,現多記載為“辛、苦,微溫”。可見,有必要在厘清白前古今基原植物、產地、加工炮制的基礎之上,開展化學成分、品質、藥效及分子鑒定方面的研究,制定白前商品規格等級標準,以滿足其藥材交易和流通中按質論價的要求,從而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 1 ] 陶弘景.名醫別錄:輯校本[M].尚志鈞,輯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25.
[ 2 ] 仲昂庭.本草崇原集說[M].孫多善,點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80.
[ 3 ] 清水藤太郎.本草辭典[M].日本:第一書房,1977:92.
[ 4 ] 袁昌齊.白前白薇商品及原植物觀察[J].新中醫藥,1955,6(6):228.
[ 5 ] 謝宗萬,劉美蘭,樓之岑.白前與白薇生藥學的研究:一:生藥品種調查及原植物的考證[J].藥學學報,1959(5):175-188、195-198.
[ 6 ] 《續修四庫全書》編撰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992:子部:醫家類:本草原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621、632.
[ 7 ] 蘇敬.新修本草[M].尚志鈞,輯校.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232.
[ 8 ] 鄭金生.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第10冊:夕庵讀本草快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70.
[ 9 ] 張淑珍,陳章舉.白前瑣話[J].黑龍江醫藥,2007,20(2):167.
[10] 張貴君.現代中藥材商品通鑒[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810-812.
[11]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M].尚志鈞,輯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311.
[12] 劉翰,馬志.開寶本草[M].尚志鈞,輯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04.
[13] 蘇頌.本草圖經[M].尚志鈞,輯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99.
[14] 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111-122.
[15] 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233.
[16] 陳嘉謨.本草蒙筌[M].王淑民,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23-124.
[17] 李時珍.本草綱目[M].王育杰,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0,
[18] 朱棣.救荒本草:卷四[M].北京:商務印書局,2008:735.
[19] 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3:185- 186,245,868.
[20] 邱聲祥,李德銖,張壯鑫,等.鵝絨藤屬及其近緣屬的化學分類:兼論Vincetoxicum的恢復問題[J].云南植物研究,1989(1):41-50.
[21] 杜亞泉,周藩,吳德亮,等.植物學大辭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305.
[22] 陳存仁.中國藥學大辭典[M].上海:世界書局,1935:402-403.
[23] 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1963年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86-87.
[24]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63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37-339、353-356.
[2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17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50-353.
[26] 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1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353-356.
[27] 王文潔.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卷一[M].刊本.積善堂,1582(明萬歷十年).
[28] 陳仁山.藥物出產辨[M].廣州:郎明印刷社,1930:123.
[29] 衛生部藥政管理局. 中藥材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56-57.
[30] 湖北省衛生廳.湖北中藥手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60:12-13.
[31] 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范:上冊[S].北京:北京市衛生局,1974:59.
[32] 金世元.金世元中藥材傳統鑒別經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3.
[33] 陳士林.中國藥材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35-140.
[34] 陳宏康,萬美亮,劉國杜,等.提高柳葉白前產量和質量的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1995,20(4):204-207.
[35] 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261.
[36] 黃宮秀.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160.
[37] 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上海藥材公司.藥材資料匯編:下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112.
[38] 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1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155-160.
[39] 徐國鈞.中國藥材學:上[M].北京:中國科技醫藥出版社,1996:564-567.
[40] 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1977年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177.
[41] 盧贛鵬. 500味常用中藥材的經驗鑒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7-10.
[42] 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S].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86.
[43] 雷斅.雷公炮炙論[M].尚志鈞,輯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1.
[44] 汪昂.本草備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27
[45]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2020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113-114.
[46] 掌禹錫.嘉祐本草:輯復本[M].尚志鈞,輯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204.
[47] 王好古.湯液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87.
[48] 《續修四庫全書》編撰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990:子部:醫家類:本草集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61.
[49] 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M].夏魁周,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140.
[50] 李中梓.醫宗必讀[M].徐榮齋,范永升,點校.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81.
[51] 吳儀洛.本草從新[M].曲京峰,點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8.
[52] 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1985年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87.
[53] 段金廒,嚴輝,宿樹蘭,等.藥材適宜采收期綜合評價模式的建立與實踐[J].中草藥,2010,41(11):1755-1760.
[54] 常雅晴,薛紫鯨,楊貴雅,等.基于GC-MS和化學計量學的不同采收期祁艾揮發油成分動態變化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20,45(10):2417-2424.
[55] 薛紫鯨,郭利霄,郭梅,等.不同采收期祁艾化學成分差異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24):5433-5440.
[56] 彭亮,楊冰月,張琳,等.基于HPLC特征指紋圖譜分析不同生長階段款冬花有效成分積累特征[J].中草藥,2018,49(21):5018-5023.
[57] 王興,謝宏贊,羅純清,黃蛟.不同生長年限與采收期玉竹活性成分累積動態變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3):30-34.
(收稿日期:2020-12-19 修回日期:2021-02-21)
(編輯:孫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