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璇 李彬
摘要:濱河景觀是城市規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集休憩、游覽、觀賞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生態空間。濱河生態環境的建設、修復和保護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概述濱河景觀生態修復,然后分析西咸新區沙河廊道生態景觀修復的舉措,主要從空間規劃、水系修復、駁岸修復、植被修復和景觀修復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具體的城市濱河景觀修復方法,希望對城市改善濱河生態環境,豐富動植物生態群落,營造一個景色宜人、環境優美的濱河景觀提供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修復;濱河景觀;沙河廊道;城市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2
濱河景觀的建設改造,經歷了無數的經驗積累,目的在于改造出適合民眾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濱河景觀在空間分布上有其特征和目的:恢復河流廊道的自然特征,營造一個動植物豐富的生態群落;為民眾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感受大自然的親和力。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注重休閑娛樂空間的建設,注重怡人的景色和環境優美的濱河景觀。在修復濱河景觀的過程中,要先處理水源污染問題,在生態修復方面,盡可能地使用本土植物營造植物景觀,讓區域內的動植物和諧生存。
1 濱河景觀生態修復概述
濱河景觀生態修復是讓濱河區域內景觀環境恢復到被破壞前的狀態,使區域內景觀環境能夠實現自我恢復,達到改善城市區域小氣候的效果。
1.1 濱河景觀的現狀
水是生命之源,早期的城市都建在河流附近,水源則是保障城市生活的必要因素。濱河空間的建設不但能讓市民有一個休憩娛樂的活動場所,也能增加城市的景觀植物,起到美化城市、讓人們親近大自然的作用。
當前我國城市處于高速發展狀態,工業區的擴展使原本的濱河空間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如水資源污染、植物景觀退化等,濱河景觀失去了原有的用途,變成被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填滿的河床。
1.2 濱河景觀的發展歷史
濱河景觀于20世紀中葉在北美興起,之后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流行,20世紀末遍布全球。歐洲的濱河景觀在20世紀末進入人們的視野,著名的濱河景觀有利物浦的碼頭區。
中國的城市濱河景觀起步較晚,但發展極其迅速,國內對濱河景觀的開發采用了傳統方法,主要進行淤泥處理和開發河道的防洪排澇功能,大部分的濱河空間改造都修建了大面積的廣場,開發了許多商業設施,嚴重地破壞了地區原有的自然景觀,此外,對水污染的處理以及水源保護力度不足。濱河景觀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其景觀設計及功能定位應以城市整體功能布局為前提,要考慮城市的總體規劃,與周邊土地使用相適應,與周邊產業相結合[1]。
2 西咸新區沙河廊道景觀生態修復
濱河景觀是市民休憩休閑、活動娛樂的重要場所,在濱河景觀的改造中應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保護原有的景觀植物,以改善城市周邊的小氣候及景觀環境。
2.1 交通地位
沙河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從東南至西北呈帶狀分布,總長約6.5 km,河道寬度在150 m~275 m之間,平均寬度200 m。河道從高橋一帶向西北與泥河交匯,并在咸陽馬王寨一帶合渭,沙河在防洪、生態保護等方面至關重要,周邊村落、村民受沙河廊道生態環境影響。
2.2 沙河空間規劃設計
沙河廊道屬于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區域,沙河廊道景觀的品質高低影響著河流兩岸的環境形象。沙河廊道的生態修復是一個融環境、綠化、景觀于一體的生態恢復過程,要實現地域文化的延續,就要重視沙河廊道的生態環境修復。
據調研,當前沙河河床基本處于干涸狀態,附近的村莊產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遍布河堤,對河道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個別區域的河道被建筑垃圾掩蓋;沙河廊道緩沖帶的空間相對狹小,缺乏休閑娛樂的場地,交通不便。
沙河廊道景觀生態修復的目標是重建受損的生態系統,為市民創造與大自然親近的平臺,為他們提供娛樂休閑的空間環境;增加濱河空間的綠化面積以及動植物的種類;解決水源污染嚴重的問題,為動植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
2.2.1 多功能活動區
景觀區設置開闊的活動空間,為市民提供休憩、娛樂場所。沙河廊道的周邊景觀環境比較惡劣,動植物種類較少,景觀環境單一,所以要對現有的景觀格局進行生態恢復的改造工程,恢復沙河廊道的景觀生態系統。
在綠化方面,應運用水生、陸生、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群落組合,體現當地的鄉土文化;在植物的選擇上,主要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運用其他景觀植物群落,滿足民眾的休憩需求。
2.2.2 親水平臺
水域能夠體現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在不同的時節,人們關于水的表達是不一樣的[2]。在濱河空間中,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水域的表現具有不一樣的效果。濱河空間不但能為人們休憩休閑,享受自然景觀提供空間,也能滿足他們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對不同空間的需要。
2.2.3 疏林區
在廊道改造過程中,會發現濱河廊道附近生態系統過于單一,動植物種類較少,無法形成有效的生態系統,因此,加強疏林區建設有利于改造和回復廊道的生態系統。
2.3 沙河水系修復
水系通常較為復雜,受人類活動影響,不同水系存在較大差別,水系修復因此也較為煩瑣。
地域、氣候不同,生態環境的自然條件不同,控制排污是水系治理的重要方式,完全依賴植物的自凈功能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水體凈化的;要嚴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及處理,確保水質安全,保護生態環境[3]。
沙河水系修復的關鍵之處在于解決水循環、水質、親水環境等問題,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最大限度地保留河岸附近原有的植被[4]。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清淤、護岸等措施進行修復;鋪設雨、污管網,讓雨水在凈化后排入河道,同時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建設生態護岸[5]。
河道水體的凈化主要依靠水體的自凈能力以及附近的水生、陸生植物實現的,大部分植物在冬季就會枯萎,對水體易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周邊地區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流入河床也是水體受到污染的重要原因。水體污染主要是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引起的,點源污染相對來說較容易控制,而面源污染的單位體積污染物濃度小,污染物量大難以控制。木本植物作為河岸緩沖帶植物可以減少面源污染,在控制河流富營養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自然植物凈化水資源的周期較長。要想提高水資源的自凈能力,先要恢復河流附近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植物在凈化水質的同時,還能起到美化景觀的作用,如睡蓮、蘆葦等植物對水系有一定的凈化作用。同時植物的生長量與凈水能力也有關,因此要增加植物數量。利用植物自身的凈化能力對受到輕微污染的水源進行凈化,建造人工植物群落,提高水源自凈能力。
2.4 生態駁岸修復
駁岸作為連接水體和陸地的過渡地帶,有著重要作用。駁岸的處理是濱河地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駁岸能夠保護群眾的安全,另一方面,好的堤岸處理能增加濱河區域的親水性,同時起到防洪的作用。在防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些地方可以采用緩坡的處理手段,設置觀景臺,另外在緩坡地帶可以采用臺階式河岸設計,增加景觀多樣性,根據河岸的變化設置臺階式堤岸造型[6]。
駁岸有3種類型:自然型駁岸、臺階式人工自然駁岸及自然原型駁岸。這3種駁岸的使用需要根據不同的地段、水流大小及強度決定。
第一,自然原型駁岸。對于坡度較緩的河段,可使其保持自然原型,搭配種植喜水植物和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發達的根系加固自然原型駁岸,提高護岸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的選擇上,多使用柳樹、蘆葦等。
第二,自然型駁岸。主要用于坡岸較陡的河段,常使用天然石材、木材墊底,增強駁岸的抗洪能力;在斜坡處利用植被搭配鞏固河岸,達到保護河岸、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
第三,臺階式人工自然駁岸。用于腹地較小的河段,在斜坡處采用臺階式的處理方法,在護岸的基礎上,使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加固護岸,提高駁岸抗洪能力。
護岸有利于堤岸的穩定,加快水體流動,防止水體發生富營養化的情況,濱河緩沖帶使用喬木、灌木、喜水植物等,可以分解、攔截水源污染物,也能加固河岸,防止水土流失;同時增加廊道區域的綠化面積,對景觀環境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2.5 沙河植被修復
恢復植被完整性是濱河景觀生態修復的重要前提,在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過程中,植被的修復是首要的。植被修復可以改善景觀區域的氣候,大面積的植物可以使人們的心情得到放松。植被修復能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的功能,促進濱河區域動植物生長。
植物景觀是沙河廊道公園的重要景觀組成部分以及功能要素,在植物的選擇上,要根據植物對環境能夠產生的不同作用進行合理配置。利用植物的高度、形態進行沙河景觀空間的通透性與密閉性的安排。在植物規劃時,要合理搭配不同的觀花、觀葉等形態的植物,營造出在各個季節能讓人產生不同視覺感受的植物景觀,可以選用的植物有梧桐、銀杏等。在植物的顏色選擇上,主要選用常綠喬灌木,以綠為基調,配以花期不同的植物進行合理配置,創造出層次豐富的景觀色彩。在生態上,選用合適的植物,達到凈化水體、美化環境的效果,為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良好的條件,可以選用的植物有垂柳、水杉等。
咸陽在中國屬于北方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植物資源。在進行沙河廊道公園植物景觀的配置時,主要選用了鄉土植物,以豐富植物景觀,形成了穩定的植物群落,采用了在重點區域進行重點綠化,周邊區域合理綠化的方法,達到美化環境的效果。
由于群體不同,植物將沙河廊道公園分成功能不同的各個空間。植物空間和草坪雕塑空間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將植物人工修剪成不同的圖案,讓其與周圍的景觀相配,創造優美的植物景觀以供人們欣賞。大面積的草坪空間不僅是景觀場地的“顏值擔當”,還提供休閑、運動、生態保護等多重功能。
城市濱河的綠化盡量運用自然式的設計,既形成富有季節變化的植被景觀,又保證在冬季有一定的綠量,同時要注意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配置結合[7]。在設計中以常綠植物為主,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放松。
2.6 沙河中段景觀修復
景觀結構的修復涉及水體、水陸交錯帶和近水陸地區域。根據濱河景觀的環境和區域規劃,合理利用周邊的土地資源,避免破壞濱河景觀區域附近的動植物。
沙河河道中段的河岸南面為村莊,北面為耕地,周邊植被相對單一。當前河道為干枯狀態,河道中部有少量的池塘,堤岸被生活垃圾覆蓋,部分河床被建筑垃圾隔斷,河床雜亂不堪,雜草叢生。兩岸河堤為垂直狀態。周邊交通系統不完善。
在沙河中段的景觀修復中,整個區域修建了活動區、休閑廣場和親水平臺,中間分有景觀節點,形成多視角景觀效果。廊道附近區域融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增加了濱河空間各功能的關聯,對于區域的生態系統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景觀修復主要通過植物修復實現。綠地是一個地貌特征豐富的景觀類型,河床附近表現為景觀植物組合的景觀帶綠化,而景觀修復的植物選擇以本土植物為主,同時結合其他景觀植物[8]。景觀修復具有涵養水源、改善區域小氣候、凈化水體、維持區域生態平衡等重要作用。
3 結語
濱河景觀是城市的重要休閑娛樂空間,是人文景觀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在生態環境的修復過程中,以保護水資源為主要目的,要還原廊道的原有景觀空間,保護原有的景觀植物,建立完整的濱河生態系統;要充分考慮周邊環境、氣候、植被、城市規劃等諸要素,合理利用空間結構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濱河景觀。
參考文獻:
[1] 平明明,趙凡.國內濱河景觀設計研究進展[J].建筑與裝飾,2018(52):55-56.
[2] 張一超.基于生態修復理念的城市河流生態廊道設計研究——以保定漕河廊道景觀設計為例[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7:4.
[3] 吳智洋.污染河流的生態修復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10.
[4] 張揚.城市濱河景觀生態修復改造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2017(11):9-10.
[5] 張宇,侯蘭功.現代城市中濱河景觀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2018(07):61-62.
[6] 曹洪俠,毛景冬.基于海綿城市視域下城市濱河景觀設計研究[J].宿州職業技術學院,2018(04):45-46.
[7] 莊銀波.周至縣新區沙河段濱河景觀生態恢復設計及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71.
[8] 齊延偉,馬馳.城市河道水環境生態治理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9(01):190.
作者簡介:王凱璇(1998—),男,陜西寶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李彬(1963—),男,甘肅蘭州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